快好知 kuaihz

从苹果效应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演进

最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苹果产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苹果”二字无疑已成为电子科技领域以及时尚消费领域的流行字眼之一。作为一个电子消费品品牌,苹果公司从当初的无名小卒成长为今天的领域翘楚,它的成功毫无疑问首先得益于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应用,而这又进一步推动并引领了整个电子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万千热衷于苹果产品的粉丝——“果粉”,则一面承接新的科技创新风潮和消费浪潮,一面演绎以个性、时尚、炫酷为关键词的亚文化风尚。我们不难发现,苹果产品的风靡不仅是技术创新效应的成果,也是以时尚消费为核心的经济效应的表征,并且,透过“苹果”强有力的技术效应和经济效应,一场以青年群体为主导的亚文化浪潮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本文试图通过对苹果效应的考察,从技术、文化、消费三个方面来揭示新时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演进规律。

一、新技术与青年亚文化

纵观历史上异彩纷呈的亚文化图景,从上个世纪穿着奇装异服的朋克一族、抱着电子吉他摇头晃脑的摇滚青年,到如今喜欢玩网络游戏的游戏族、固执地享受虚拟生活的极客,它们的兴起和发展无不与新媒介技术的演进密切相关。就当前备受瞩目的苹果效应来看,无论是“苹果”浪潮的席卷,抑或是“果粉亚文化族群的崛起,都离不开技术发展与媒介变迁的现实语境。媒介与技术的变迁不仅是“苹果”及“果粉”崛起的前提,更是造就苹果效应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从苹果效应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新技术与青年亚文化的多重互动关系。

首先,新技术本身成为亚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依托。毋庸讳言,任何一种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带有创新和颠覆传统的意味。从最初推出Apple I个人电脑,到如今全面覆盖通信、电脑、音乐等领域,涵盖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始终离不开创新二字。用一位资深果粉的话来说,苹果走的是一条逆向的不寻常之路。在第一代产品Apple I诞生之时,当时的大多数电脑还没有显示器,而Apple I则尝试以电视机作为显示器,此后,苹果公司又创新性地将图形用户界面、鼠标等技术应用于Macintosh电脑产品中,再到iPod的轮滑触控键盘,iPhone的电容触屏技术以及集电脑、通信、娱乐于一体的iPad,加上苹果公司自行开发的独特的Mac和IOS操作系统等,所有这些技术在当时看来都可以称作是超前的概念性产品。对传统而言,它们是颠覆性的;对主流而言,它们是边缘化的,而正是新技术的颠覆性和边缘化给苹果公司及其产品附加了浓厚的先锋色彩。进而言之,新技术的先锋意味和亚文化的反叛意识达成了天然的契合,这种价值趋向继而成功地吸引了一部分追求尖端技术的个性青年,他们是新技术的忠实拥趸,也是人们常说的“核心果粉”,他们的文化认同大部分源自苹果公司对技术创新的坚守,他们以新技术为依托演绎出极具个性意识的亚文化景观。

其二,新技术是亚文化风格与抵抗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亚文化的风格及其风格中的抵抗意味都是需要通过可见的形式予以传达的。过去,亚文化族群一般是借助于服装、造型、音乐等工具来进行自我表征,如朋克族的奇装异服、摇滚青年的个性化音乐等;而今,技术则取代了这些物质工具成为亚文化风格的主要载体。细究之,新技术首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生产工具,比如,恶搞族就是利用Photoshop等图像编辑软件、Vegas等视频剪辑软件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存储、共享技术,对原始文本进行多样化的复制、拼贴和戏仿,将其个性张扬到极致。对果粉而言,技术无疑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他们习惯于多方位地使用苹果产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定制化”产品。除了作为亚文化风格的生产工具之外,我们发现,苹果产品本身就是亚文化风格的一种最为直观的表征。作为电子科技产品,苹果产品不仅是各种硬件、软件技术的集合,同时,其还通过对创新的标榜给原本冰冷的技术附加了独特的人文理念,这种独特理念主要体现为追求个性、追逐完美的反叛精神。苹果公司将其人文理念贯穿在产品技术和产品设计之中,由此,对果粉族群而言,拥有和使用苹果产品就是对苹果文化的一种彰显,而苹果文化中的完美、创新、个性则构成了果粉亚文化的重要风格。果粉一族正是通过消费和使用苹果产品,向外传达着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符号,这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对传统和主流的一种抵逆。而在这之外,也有部分果粉热衷于对苹果产品进行“越狱”,也就是解除一些原版固件的限制,以获得更高的系统使用权限,自由地安装各种软件。相较于消费和使用苹果产品而言,“越狱”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抗争——对苹果官方主导权和技术霸权的抗争。[1]

其三,新技术为亚文化的传播和建构提供了一种“真实虚拟”的公共空间。由苹果热潮衍生出的文化效应——“果粉”文化在本质上仍是一种粉丝亚文化果粉对于自我身份的建构不仅是通过现实中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线上互动来达成的。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2]394,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文化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共同的信仰和实践为基础,自由自在地形成新的联盟”[3]195。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果粉以“苹果”为纽带形成了相同的信仰和实践,但是,由于没有共同的地域基础,他们无法在现实中进行群体交流。此时,虚拟社区的超时空性正好为果粉的聚合和互动提供了可见的形式。对于果粉而言,以威锋网为代表的中文苹果社区不仅是一个可以获取苹果的产品动态和资讯的信息宝库,更是一个可以实现群体互动和文化建构的社会界面和公共场域。从威锋网来看,果粉的参与可谓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但可以在社区里追踪苹果产品的最新动态,或就产品的某个程序漏洞和解决方案发帖讨论,还可以进入“威锋源”,上传自己喜欢的铃声、补丁、主题等应用资源,和其他粉丝分享自己所好,进而与志同道合的用户结成“好友”关系。在由新媒介技术创建的虚拟空间中,果粉们俨然集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于一身,他们以多样化的文化参与行为构建起丰富多彩的亚文化风格。尽管网络空间在本质上是虚拟的,但对果粉而言,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群体互动和文化建构却并非是虚拟的,相反,所有数字化的虚拟事物似乎都成了一种比真实更为真实的“超真实”,社区成员间的交往也成了一种真实和虚拟的混合物。

曼纽尔·卡斯特曾指出:“目前以一切沟通模式之电子整合为核心的新沟通系统,其历史特殊性并非是诱发出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反而是建构了‘真实虚拟’(real virtual)。”[4]350果粉亚文化族群正是以小小的苹果科技产品为窗口和纽带,一边通往虚拟空间的群体互动,一边编织着现实空间的日常生活,线上的虚拟互动与线下的现实生活正日渐融合,共同构成了其亚文化风格的重要部分,并深刻影响和形塑着果粉族群的生活方式。

二、作为生活方式的亚文化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曾指出:“技术这一最实在的物质产品,从产生之日起就彻底是文化的产物。”[5]8他从技术的文化视角出发,敏锐地感知到技术对人们的行为实践、表达方式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前文谈到,新技术是青年亚文化兴起的依托,为青年亚文化的生产、传播和建构提供了载体、工具与空间,以此为基础,当前迅猛发展的新媒介技术正不断型塑着青年亚文化的认知实践和意义体系。从整体上来看,新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其抵抗意味正日渐弱化,与此同时,各种层出不穷的亚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势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代社会多元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表征。从“苹果”热潮衍生的文化效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苹果”对当代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建构。

首先,作为当代移动互联生活的领军力量,苹果产品已然重构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节奏。众所周知,随着iPhone和iPad成为风靡全球的电子科技产品,人类社会也进入了革命性的移动互联时代。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移动互联的“移动”首先意味着打破空间的束缚和时间的限制,获得了自由表达和自主行动的可能;其次则是“互联”,即人们都以一种“在线”的状态相互联结,经由畅通的信息获取和畅达的交流互动达成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为入口,人们只要以指尖轻轻触动界面,就可进入移动互联的世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畅享互联生活,他们或是观赏视频音乐、玩游戏、拍照摄影,进行放松性的娱乐活动,或是登录新闻网站、微博、论坛获取信息资讯并与他人进行互动交往,或是阅读电子书、编辑文档,进行简易的学习和工作活动……尤其是对果粉族群而言,苹果产品俨然是集娱乐工具、学习工具、社交媒介于一体,是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而使用苹果产品进行娱乐游戏、社交活动和学习工作对其而言更是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移动互联生活模式的畅行,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变更不无关系。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不断推动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并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碎片化生存的时代。所谓碎片化,意指完整的东西分割成诸多零块。在碎片化语境中,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也被分割成零散的碎片,人们的爱好、需求和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分化的趋势。此时,以自由、畅达和连通性为特征的移动互联技术则恰好可以满足受众以自我的个性化需求为中心构建日常生活体系的需求,其在顺应碎片化生存的节奏的同时,也开创并建构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方向。

其次,著名学者菲斯克曾指出,生产力和辨识力是粉丝型受众区别于普通受众的特殊性所在。作为一类粉丝共同体,果粉族群毫无疑问是典型的生产型受众。根据菲斯克所言,粉丝的生产方式主要包括闲聊和文本创造。以威锋网等网络虚拟社区为基地,果粉们开启了主动、张扬而热烈的生产实践。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威锋论坛中的话题版块主要可以分为综合讨论区和资源分享区两大部分。综合讨论区就是果粉闲聊的场地,他们往往会就苹果公司的新闻动态、苹果产品的使用心得和相关疑惑进行多对多的群体讨论;资源分享区则以一小部分具备“技术生产力”[1]的资深果粉为主导,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各种产品使用攻略、“越狱”教程,或是分享自制的主题、壁纸以及自行开发的简易程序,这一过程也就是菲斯克所说的从“他者的资源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的一种手段”。总之,闲聊和文本创造共同构成了果粉亚文化实践,而在移动互联生活盛行的时代,此类实践活动亦突破了网络虚拟社区的领地,成为果粉日常行为的一部分。

在开展闲聊和文本创造等生产性活动的过程中,果粉族群也不忘塑造自身的群体辨识力。果粉的辨识力首先体现在他们建构了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譬如,果粉以“卡拉粥”指代服务器程序,以“大白/小白”称呼不同尺寸的白色iBook笔记本,以“飞机”指代PowerBook笔记本[6],等等。诸如此类的“暗语”每天都在果粉圈中悄然流通,由此形成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意义体系也通过移动互联新媒介融入了果粉的日常生活。除了相通的符号体系外,作为具有相同价值信仰的亚文化共同体,果粉族群间还流通着一整套无形的文化实践准则。在威锋网中,有一篇名为《真正的苹果迷生存之道》[7]的帖子,谈到了果粉的行为准则,其中有几条得到了果粉的广泛认同。例如,乐于分享——真正的苹果迷不会独享快乐,他们会和朋友、家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乐趣、成果等;乐于动手——无论是刷机、“越狱”、美化,还是开发、改装,真正的苹果迷都喜欢亲自参与其中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融入文化——真正的苹果迷会体验并学习Apple的设计精髓,他们会让简约、易用的风格指导自己的审美观和行为模式;物尽其用——Apple官方,只会给你一个简单的说明书,但真正的苹果迷会想办法发掘出Apple产品的潜力,所以你能看到丰富多彩的各类应用程序和稀奇古怪的玩法。由此不难看出,真正的苹果迷对苹果文化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他们会以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分享体验、崇尚简约等标准来指引自身的文化实践,甚至将这些理念嵌入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事实上,无论是果粉创造的语言符号体系,还是果粉恪守的实践准则,其都是亚文化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传达,而这些反过来又不断型塑着个体的日常实践。

正如“后亚文化研究”所指出的,当代青年文化围绕着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以选择和建构[8],从果粉文化效应中可以看出,果粉亚文化不仅构成了果粉族群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更定义和重构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实践和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当亚文化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消费选择;换言之,果粉族群对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的建构是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的,事实上他们在消费主义文化的裹挟下,成为了亚文化时尚的积极参与者。

三、消费主义逻辑下的亚文化时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正逐渐步入让·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鲍德里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的主导逻辑,“人们在这种特殊的消费活动中,寻求自己身份认同和个性差异。被消费的不是物品的物质性,而是他们与普通同类的差异性”[9]。事实上,苹果效应就是当前消费社会及消费主义文化的一种表征。众所周知,“消费”是苹果效应中的关键词,果粉的狂热消费行为和苹果取得的商业成功甚至已演变成一种备受瞩目的社会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消费者的消费并非是纯粹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遵循着消费主义的逻辑,追寻着苹果产品被赋予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性身份等符号价值。

细究之,果粉族群对苹果产品的符号消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苹果”代表着时尚、个性和完美,果粉通过占有苹果产品来传达个人的价值理念和审美趣味。任何熟悉苹果产品的人在谈及“苹果”时,都不外乎会提及苹果的技术创新和外观设计。在技术方面,苹果公司对完美的追求和对创新的恪守一直为果粉所津津乐道,并且,苹果产品的功能设计建立在人机交互的原则之上,将单向的操作体验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其在塑造产品“个性”的同时也释放了用户的个性和能动性;在外观设计方面,苹果产品一直是采取简洁去装饰的设计,使产品具有简洁而精美的外观和出色的视觉效果。因此,在果粉眼中,苹果产品就是个性、完美、创新等价值理念以及简洁优雅的时尚审美的最佳代言。其次,苹果产品还是果粉彰显个人身份地位的符号载体。相比同类电子科技产品而言,苹果产品的价位偏高,购买苹果产品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因而它并不是注重产品性价比的学生群体和普通工薪阶层的首选之物。由此,苹果产品自然地成了财富以及中产及中产以上的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总之,在果粉的消费实践中,苹果产品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物性,作为一个被赋予文化意义的象征性符号,成为个体展示自身审美趣味和身份地位的重要载体。

而正如德波所说,在景观社会中,展示一件商品比拥有一件商品更为重要。[10]128在这一逻辑下,部分果粉的购买行为甚至发展成为一种“馆藏式”的消费实践[11]196,他们收集苹果的每一款产品,并热衷于展示那个被咬了一口、闪着银色光芒的苹果标识,他们在展示“苹果”的同时也在展示着自我。从购买行为来看,作为消费者的果粉似乎是唯一的主体。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任何经济行为都是生产和消费的统一。在这场有关符号意义的经济活动中,作为生产方的苹果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苹果公司将个性、创新、艺术审美等文化理念附加于产品之上,并在营销宣传中将这种人文意义推而广之,由此推动了果粉的符号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苹果公司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消费时尚、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继而开拓出一整套以“苹果”为符号表征的生活方式,以此影响、渗透、引领消费者行走在“苹果文化色彩”的道路上。[12]在苹果公司文化商业化的策略之下,苹果产品成功地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消费时尚。如果说最初的果粉更多地执著于苹果的尖端技术,是一种小众、边缘的亚文化,而如今,果粉亚文化已然走向大众化,“苹果”也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消费时尚。

根据西美尔所言,时尚是一种特定范式的模仿,是社会相符欲望的满足。一般地说,时尚具有这样的特殊功能,它能够诱导每个人都走某些人所走的路,并可以把多数人的行为归结于一种单一的典型模式。同时,时尚又是求得差别化需要的反映,即满足与他人不同、富于变化、富于差别性的需要。[13]72事实上,“苹果”的发展历程就是一场时尚兴起和演进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当前青年亚文化在整个文化场域中的位置、结构及演变规律。

其一,苹果效应中蕴含着时尚的区隔性。果粉不遗余力地追逐“苹果”时尚,实际上就是寻求差别化个性的共性模式的体现,其在提供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于无形之中建构了自我与他者的区隔。对果粉而言,“果粉”族群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非果粉就是共同体之外的他者。例如,果粉与HTC、三星等其他品牌粉丝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区分和身份对立。此外,在高价位的经济因素的影响下,“苹果”被赋予了高审美水准和高身份地位的符号含义,因此,时尚的区隔在此还表现为自我对他者的贬斥。换言之,“苹果”在同类时尚中处于上层位置,以至于在大众眼中,使用苹果产品的人就是时尚弄潮儿和财富的拥有者,而“他者”则是甘于平凡的普通人。如果说时尚的文化区分体现的是当前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并存,那么,亚文化时尚中所展现的层阶化结构,则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经济资本对亚文化结构的影响。

其二,苹果效应也映射出时尚的更迭。事实上,亚文化与时尚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共通性,即其在诞生之初都是处于小众的状态,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特殊性。但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任何小众的事物都有可能被经济力量加以发掘和利用,并在文化商业化的逻辑下迅速演变成可供大众模仿和消费的对象。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苹果消费浪潮中带有明显的跟风和模仿意味,许多人购买苹果产品只是为了以苹果LOGO来表明自己正与时代同步。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小众亚文化变成大众消费时尚,那么亚文化中的个性和特殊性就会转变为大众共性,并且,伴随着大众符号消费的泛滥,亚文化自身甚至会出现能指取代所指、文化意义被架空的趋向,而特殊意义的丧失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亚文化本身的消亡。此外,随着文化的商业化在市场经济中流行开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亚文化时尚被接二连三地制造出来,如小米文化和米粉,等等。可以想见,“苹果”作为当下时代的标杆,终将被新的时代标杆所取代。从时尚的更迭中,我们也可看到新时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相对性和流动性。

进而视之,果粉亚文化向大众消费时尚演变的历程,实质上正是当前青年亚文化变迁的现象表征,即不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化形态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力量参与到市场经济领域。换言之,在消费主义文化的裹挟下,亚文化与商业力量之间不再只是收编与被收编的关系,而是发生着更为复杂的互动和交融。一方面,商业力量把控着亚文化生产、亚文化社群聚合及互动的各个环节,成为亚文化风格的重要形塑者;另一方面,亚文化群族也全方位地介入到商品生产、消费及时尚制造的整个过程中,参与并见证着新的社会潮流的汹涌和更迭。正是基于此,当下各类新兴的亚文化都在商业化、产业化的浪潮中逐渐实现着从小众到大众、从特殊化到日常化、从边缘到中心的蜕变,于分裂与融合之中并行生长、争奇斗艳,由此构建的多元亚文化图景已成为人类“整体生活方式”[14]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苹果效应所折射出的亚文化演进的规律,事实上反映了新时代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总体趋向。技术在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新的亚文化族群,如微视频族、黑客族等;亚文化作为生活方式的表征,意味着亚文化风格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个体自我呈现、自我表露的一种方式,在这方面,小清新亚文化也是一例。这一趋势也反映了青年亚文化对社会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此外,在消费主义文化的逻辑下,亚文化被挖掘、被生产、被消费的过程变得更为频繁和普遍,如今各种新兴的亚文化风格和亚文化现象可谓层出不穷,它们或注重娱乐,或注重自我表达。它们有的拥有较强的生命力,有的转瞬即逝;它们彼此之间或相似呼应,或相互排斥。但无论如何,不容忽视的是,它们都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得以呈现出来,为人们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进而言之,在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语境中,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乃至整体文化结构起着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和作用,它不断地破解着单一固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推动整个社会朝着多元文化格局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徐波,朱丽丽.消费与抵抗:科技浪潮下的苹果迷群体[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安迪·班尼特,基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宋妍.苹果迷们的俚语[J].互联网周刊,2004,(23).

[7]Xlaser.真正的苹果迷生存之道[EB/OL].(2011-03-27)[2013-09-22].http://bbs.weiphone.com/read-htm-tid-1853998.html.

[8]马中红.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2010,(1).

[9]向策.从《消费社会》看“消费社会”[J].文学界,2010,(10).

[10]陆扬.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1]黄佩.网络社区——我们在一起[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

[12]张兴龙.苹果的创新与文化软实力之争[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11).

[13]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吴燕,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亚文化  亚文化词条  演进  演进词条  透视  透视词条  效应  效应词条  苹果  苹果词条  
智库

 在纠结中前行的网约车改革

改革充满纠结2016年7月2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网约车新规)。网约车新规的靴子落地,标志着政策层面对网约车作为...(展开)

智库

 鼓励生育迫在眉睫

生育是家国大事。围绕生育决策,既关乎家系的延续和家庭的幸福,又有夫妻之间基于家庭现实状况的现实考量。从国家和社会的维度来看,生育还关系着可持续发展等更宏观的主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