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中国县域金融工程寻找实践新路径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现实课题。2014年7月25日,湖北省召开县域金融工作现场会,向全省推广通山县域金融工程试点经验。这标志着由武汉大学中国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牵头的县域金融工程取得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成效,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决策。一年多过去,此项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可预期的成效也令人鼓舞。本版特刊登该团队两篇相关文章,以期对广大智库畅通“智政通道”、促进成果研究与转化提供启迪。

县域金融工程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却构成了中国二元经济中比较传统和落后的一元。从金融层面上看,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严重“失血”,即当地的金融资源大量流失到了外地。

资金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县域经济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县域金融工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促使资金回流,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金融工程也是一种资金回流工程。

金融工程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前者主要为各级政府服务,后者主要为家户、企业和金融机构服务。宏观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产业金融工程、区域金融工程等领域,县域金融工程属于宏观金融工程中的区域金融工程部分。目前,在县域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严重地影响到当地储蓄的资本化,从而造成了资金的大量外流。仅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能力,很难有效克服这种普遍存在的金融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综合配置经济资源,与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一旦控制了金融风险,就可以引导资金回流,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经济落后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这便是县域金融工程的主要任务。

“通山模式”的理论突破与现实成效

2012年,武汉大学中国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完成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宏观金融工程研究》。此后,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团队在咸宁市通山县开展了中国县域金融工程示范性研究,并推出《县域金融工程研究——基于通山模式的分析》和《县域金融工程手册2015年版》两部专著,为中国县域金融工程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操作指南。

经过四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该研究项目不仅获得了理论上的丰硕成果,而且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对于中国县域经济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的“通山模式”。

“通山模式”即运用金融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金融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县域金融工程规划及其实施方案

县城金融工程的实施必须规划先行。目前很多金融改革试验之所以成效不太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顶层设计。通山县的金融改革与创新,首先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系统研讨,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县的县域金融工程规划。在规划中,不仅明确了用金融驱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设计了具体实施内容,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施细则和考评体系。

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突破口,解决县域产业和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国县域经济中产业和企业的融资困难依旧是十分突出的问题。通山县以资本市场作为突破口,特别是以场外市场作为突破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场外交易市场使县域经济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看到了融资的路径和希望。企业到场外市场,不仅股权可以在市场上转让,而且可以用来作为质押品,向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激活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货币市场,使农村金融形成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互相竞争、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崭新局面。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各种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通山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业务,如中国建设银行的“助保贷”,中国工商银行的“银证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助农贷”,湖北银行的股权质押融资等。各家金融要素市场机构也在通山县域进行了金融创新,如武汉股权托管与交易中心在该县设立交易窗口,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在该县进行碳排放金融示范等。

政府资源综合配置

中国县域金融工程实施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资源的综合配置。通山县在实施金融工程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政府的财政资源和其他资源,引导市场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的流入与回归。政府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将幕阜山扶贫基金集中一部分优先支持挂牌、上市企业,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充实担保公司,用于对中心企业的融资担保;拿出一部分作为风险资金,与金融机构共同承担风险等。

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工程

金融创新推动中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这是通山县域金融工程的又一重要举措。通山县将政府资源资产化之后,以此作为股权与民间资本合作,形成新的股份制公司,然后以多种融资方式来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资金困难,从而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疏通多元化融资渠道 多轮驱动经济发展

中国县域经济过去主要以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由于企业的抵押品有限,因此造成大量资金进入不了县域实体经济。通山县对于几乎所有的融资渠道都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除了货币市场和融资市场外,还包括保险市场、民间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市场等。多种融资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方便了中小企业和投融资者的选择。

金融驱动,多渠道融资与政府资源综合配置

县域金融工程实施两年多,便在通山县这个幕阜山区的贫困县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上升,余额贷存比从30%多上升到60%多,新增贷存比在100%以上;湖北省近100个县域中第一次出现一个资金净回流县;两年间,有15家企业走进了资本市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

“通山模式”中的六条主要措施,不仅对于这个贫困山区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而且对于中国其他地区也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这里的第一条措施,体现了金融驱动经济的战略定位。第二条、第三条和第六条突出了金融的全方位作用。其第二条和第五条抓住了金融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作用点,即产业化和城镇化。第四条是让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经济“无形的手”紧密结合。概括起来,是要做到“金融驱动,多渠道融资与政府资源综合配置”,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从2015年开始,湖北省在通山县域示范的基础上,第一次将县域金融工程的实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全省范围内选定了27个县、市区域作为进一步的示范单位。目前,湖北省已在全省所有的县市区进行培训与推广。

中国县域金融工程的实施,社会经济意义十分重大。它以一种全新的思路,运用政府资源,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杠杆化市场金融资源,实现了中国县域资金的回流。贫困县尚且能发挥如此作用,条件好的县域更是大有可为;一个省尚且如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是值得期待。

中国县域金融工程的实践,同样具有全球意义。长期以来全球金融有两个问题困扰着经济的发展,一是金融不能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二是金融不能很好地为大多数人服务。中国湖北省的县域金融工程实践恰恰在这两个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相信会对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所启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县域  县域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路径  路径词条  实践  实践词条  寻找  寻找词条  
智库

 中美援助塔吉克斯坦比较研究

塔吉克斯坦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2004年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塔吉克斯坦的援助力度,对该国交通、电力等行业提供了大规模信贷支持。美国在“9·1...(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