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带一路”年鉴:一路向西,与英国干杯

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访问,被称为“黄金时期”的“黄金事件”。中国领导人上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还是在10年前。过去这10年里,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变,中国的崛起如同造山运动一般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英国是“一带一路”的最西端,习近平此访所展现的一切,无不反映了中国的新气象和世界的新变化。

英国的困境与希望

欧洲是现代世界秩序的发源地,但目前深陷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面临深刻而迅速的调整,这也构成当今国际形势的重要一面。近年来一些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包括欧债危机、叙利亚内战、“伊斯兰国”的崛起、乌克兰危机,以及最近的欧洲难民危机,其背后的原因正是欧洲力量的衰竭,最明显的是迅速丧失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欧洲统一的最初承诺,是缔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区域,为全欧洲带来经济繁荣,目前看来,这一承诺尚没有兑现。

英国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一样,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都面临经济的、社会的、民族与种族的及文化的危机。战后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均衡,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传统的两党政治格局濒临崩解,极右、极左和分离主义势力崛起。在其最深刻的意义上,欧洲面对的是民主政治的危机,新出现的诸多社会冲突,明显超出了议会制度和固有的政治架构的控制能力之外,而且短时间里看不到解决的出路。

各种危机在整个欧洲激起震荡,但同时,在不同国家各有不同反映。英国去年进行了苏格兰公投,虽然从结果上看,暂时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但却使苏格兰民族党名声鹊起,成了英国第三大党,并在苏格兰取得了领导地位。“苏独”问题远没有彻底解决,未来仍将是英国的一大政治隐患。

无论在任何时期,在任何国家,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多半都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得到解决。英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不算太差,更重要的是,保守党在今年5月的大选中大胜,获得下议院过半席位,至少可在未来的5年内一党执政。如果保守党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提振经济,则英国的未来大有希望。正如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所说,如果能执行良好的政策,尤其是保持预算盈余的话,那么到2030年时,英国就有可能成为西方七国中最富裕的国家。可以说,这是英国应该追求的一个中长期目标。

“北方经济引擎”+“一带一路”

“北方经济引擎”计划是英国一个重要的战略构想,核心是要使英格兰北部的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谢菲尔德、胡尔等几个重要城市区,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激发出新的经济活力,从而把这一地区打造成英国的“北方经济引擎”。

实现北方振兴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把权力下放给城市,让各城市区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是英国政府的一项国策。政府也将尽快落实向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下放更多自治权,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享有的权力甚至更大些。北爱尔兰和英国其它地区一样,企业税率是21%,但爱尔兰的税率只有12.5%。凭借低税率的优势,爱尔兰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美国资本,经济一派繁荣。北爱尔兰一直要求英国政府允许其下调企业税率,否则就无法同爱尔兰相竞争。英国政府已承诺,将把设置企业税率的权力下放给北爱尔兰,这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都有利于保守党政府的执政。

另一方面是政府将规划一系列建设项目,改进交通、通讯、电力、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规划项目,是建设一条新的高速铁路线,将曼彻斯特、利兹、谢菲尔德等城市连接起来。它将会改变英国的经济地理,届时,从伦敦到曼彻斯特只需要一个小时,而现在至少需要3个小时。这条高铁线预计需要投资210亿英镑,预计能创造至少6万个工作岗位。如果这条高铁建成,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益处,英国南北之间的联系会随之得到加强。目前英国地区差别还很明显,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经济规模,无法与英格兰相比。威尔士每年的生产总值不到500亿英镑,比曼彻斯特还要小些。

“北方经济引擎”计划是财政大臣奥斯本去年6月在曼彻斯特发表演讲时提出的。奥斯本自2010年起担任财臣,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 。此次保守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奥斯本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过去几年里推行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关于削减公司税的提议,赢得了英国经济界人士,尤其是大企业、大机构管理层的支持,他们希望保守党继续执政。大选结束后,奥斯本留任,并“升职”兼任首席大臣。包括民调在内的各种迹象显示,奥斯本有望接替卡梅伦成为下一任保守党领袖。

目前,“北方经济引擎”主要由“金砖之父”奥尼尔负责实施。 奥尼尔一直认为,英国经济发展过于偏重伦敦,使伦敦日益主导整个国家的经济。英国应改变这一趋势,以使整体经济发展更为健康,造福全国劳动人口。他提倡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伦敦以外的城市发展,给各地更多的自主权,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这与奥斯本打造英格兰北部经济引擎的构思相吻合。日前,奥尼尔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财政部商务秘书,册封贵族,加入上议院。 作为高盛曾经的首席经济师,奥尼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的想法是借鉴新兴国家的一些经验,把英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准,使英国能够与新兴国家经济相竞争。

“北方经济引擎”计划虽在规模上不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相提并论,但就其本质而言,二者是一致的,在欧亚的东西两端遥相呼应。“一带一路”对英国是一个商机,英国已经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加入了“亚投行”,并将会以各种方式继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奥斯本本人则于上月访华时,走访了丝路经济带上的新疆,成为首位这样做的西方重量级政治人物。反过来,英国当然也希望中国能参与到“北方经济引擎”中。如果“北方经济引擎”能够与“一带一路”衔接起来,二者取得成功的概率都将大幅提高。

中国投资+英国技术

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是各式各样的新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及自动化、物联网、自动汽车、先进能源勘探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等,都已经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在未来10多年里,将使整个世界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国在19世纪曾经是“世界工厂”,当时的支柱产业是棉纺织业、造船业、机器制造业,现在中国是“世界工厂”,如果英国继续在这些产业上下功夫,必然毫无希望。为此,英国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措施,支持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投资,税收减免等等,旨在使英国成为欧洲领先的高技术出口国,而其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使高技术部门在未来成为英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最大引擎。

目前,除英格兰西南部和北爱尔兰地区外,英国各地的高技术产业都明显发展。伦敦是世界级大都市,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易于举办各种活动,对于创新型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仅2014年,就有约90家外国技术企业决定在伦敦设置分部。并且,伦敦是世界金融技术的领先者,雇佣的人数比纽约和旧金山更多。布里斯托尔现在是英国第二大数字中心,仅次于伦敦。剑桥也有多家世界级的电讯产品制造商,曼彻斯特市则是英国重要的科研中心,曼彻斯特大学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努力涉足高端制造业,积极采用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率,降低工资成本。中国政府新近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未来10年里,必然会更加积极地向高端制造业发展。在这个领域,尤其是在英国独具优势的生命科学产业,中国和英国之间应该有很多的合作机会。而就如同香港是中国的大门一样,英国一向是欧洲的大门,在某种程度上,投资者想进入欧洲市场,就必先取道英国。据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统计,去年中国在英国的投资总额高达85亿美元,而在2011年仅有5.1亿美元。

上海自贸区+伦敦

英国金融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伦敦金融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1986年,英国政府实行重大的政策变革,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合并成为综合性的投行。而保守党撒切尔政府的国企私有化政策,带来一连串大型的股票发行。各种企业在投资者压力下纷纷上市,创造出无数的商机。

伦敦从此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各国银行纷纷进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英国原有的一些投行逐步被外国大型商业银行所兼并,但英国人并不以为意。正是开放政策,让伦敦保持着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吸引了各国的人才。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设立了一系列人民币交易和结算中心,伦敦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欧洲较早的一个。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重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保持金融合作,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人民币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应用范围增长十分迅速,英国不能视而不见。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提供的数据,以价值计算,人民币已于今年8月超过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和英镑,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IMF)特别提款权(SDR)又近了一步。今年8月,人民币占全球支付市场比率升至2.79%,而去年1月时这一比率仅为1.39%。过去三年里,人民币在支付比率上,已连续超越了7种货币。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000多家银行,能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英国对人民币国际化表现积极,希望能吸引中国的银行落户伦敦,鼓励人民币离岸交易,以巩固伦敦作为全球外汇交易主要中心的地位。目前伦敦占全球外汇交易份额接近42%,其中,人民币日均交易总量达到615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143%。此外,英国财政部还宣布,有意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英国国债,其收入将作为英国政府的外汇储备。2014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曾在伦敦发行过2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另外,中国人民银行也计划在伦敦发行短期人民币债券,这些举措均有助于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市场发展。

中英金融合作的领域很多,奥斯本访华期间透露说,英国正在就伦敦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式连通,即所谓“沪伦通”,展开研究工作。此外,英国十分关注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无需在香港或新加坡开设离岸公司,在自贸区内便能够有效进行各种金融交易。英国不少企业也已在自贸区租用或购置了办公室,以备进驻。人民币国际化要求中国加快金融业的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情理之中,中国也应发挥好它的作用。

英国堪称是西方的异数,早在1950年,英国就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比直至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年才与中国建交的美国,可说是行先了一大步。中国和英国打过很多年的交道,彼此相互了解,几代中英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两国关系,重视彼此的切实利益。英国是老牌帝国,南亚和东南亚很多重要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至今都是英联邦成员。英国在中东、西亚、东非也都有很深厚的影响力。英国如能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好伙伴”,对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重塑地缘政治格局确能发挥特殊作用,可谓“利在两国,惠及世界”。时值转折年代,英方明言期待与中国携手打造“黄金十年”,开启“黄金时代”,而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中英双方同意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则宣告了这一时代的开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向西  向西词条  一路  一路词条  英国  英国词条  干杯  干杯词条  年鉴  年鉴词条  
智库

 做到房住不炒 唯有结构改革

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两个办法,现实向左,理想向右:一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二是“降低理想度”。降低我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已经时不我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