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芬兰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芬兰是一个面积仅有33万平方公里、人口540万的北欧小国,却多次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奥秘在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就着力推动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以资源为基础”的增长模式成功升级为“以创新为驱动”增长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完善,芬兰建立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现已形成从教育研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创新风险投资到提高企业出口创新能力等一整套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

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创新体系。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是指政府、大学、企业、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芬兰是世界上首个将国家创新体系用于构建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的国家。在这一体系中,议会、内阁、科学与技术政策理事会组成首要政治机构,属于顶层设计部门,决定着芬兰创新发展的方向。教育部、贸易与工业部等政策制定部门属于第二层级的创新机构,负责将抽象的战略、政策、理念转化为能够落地实施的具体措施。第三层级的创新机构包括隶属教育部的芬兰科学院、直属国家议会的SITRA(芬兰创新基金会)和就业与经济部下辖的TEKES(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这是芬兰创新机构体系中的政策落实及协调部门,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政府意志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以TEKES为例,其使命主要是通过制度和政策来促进创新的迅速推进,使国家创新事业走在“开放式、多层次、跨领域、实用化”的系统发展轨道上。TEKES还为具有高风险性和创新性的研发项目提供无偿资助或低息贷款,提供资助的形式取决于研发项目的性质,是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重大科研和产品研制项目的资助者和促进者。企业、VTT(芬兰技术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大学等属于第四层级的创新政策具体执行机构。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技术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是芬兰创新体系中最积极和活跃的部分。VTT主要负责执行和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高端科技解决方案和创新服务。行业协会能够把政府、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围绕某一个产业发展的目标,组成一个集群,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组织和市场开拓。第五层级是知识与技术转移机构,其主要完成者是芬兰的企业、科技园区、商业园区和孵化器。第六层级是产品供应与服务供应机构,支持和推动创新与资本的融合。

以教育引领创新芬兰政府长期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芬兰的竞争力,是保障芬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从20世纪60年代起,芬兰政府就把普及基础教育置于国家政策的重心,每年教育方面的支出在国家预算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芬兰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达7.5%,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基础教育方面,芬兰实行9年义务教育,其目标是提高学生所需基本知识和技能,消除人们因社会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努力使学生成为乐于探索,有道德并能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社会成员。在高等教育方面,芬兰是欧洲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约有1/5的人口接受了高等教育。全国拥有20余所大学,人均拥有大学和图书馆的比例高居世界前列。在芬兰,企业多侧重于应用研究及开发,基础研究几乎全部由大学承担,政府为大学科研提供各种服务,大学则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创新人才。芬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立技术学院,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高级技能的人才为目标。目前芬兰共有20多所技术学院,是芬兰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企业输送了大批创新型人才。不得不提的是,芬兰创新能力高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男女能平等享受各类教育。政府非常注意保护和鼓励女性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最近20多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中,女博士所占比例约在1/2左右。

发挥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创新驱动需要治理。在创新驱动中政府扮演何种角色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芬兰政府巧妙发挥“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协同作用,成功实现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政府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充当了“创新服务者”的角色,主要是服务于市场和企业,注重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政府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同政府主管科技事业的教育部、贸工部等部门联系起来,制定直接支持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的政策,通过宏观指导和协调,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推动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基础研究领域,政府着力打造“创新生态圈”,专门成立了许多理事会、委员会、论坛等,为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研究者提供交流思想和观点的平台,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同时促使研发活动更贴近市场,更符合企业需求。同时,芬兰政府认为,人才是芬兰第一资源。基于此,一方面,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创新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从制度上防止本国创新人才外流给原有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保持对科技开发的高强度投入。芬兰之所以在世界创新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是与其在科技研发领域持续不断的高强度投入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早期,芬兰主要通过大规模的要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研发领域的投入极少。进入80年代之后,芬兰研发领域投入快速提高,1981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是1.17%,1985年上升到1.55%,到1991年则突破2%,2000年达到3.4%,此后有的年份达到4%左右,远远超过欧盟不足2%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美国的投入水平,是世界上投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现在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刚超过2%,仅相当于芬兰90年代初的水平。此外,政府还以免税的方式鼓励企业资助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研发活动。政府将重大科技发展项目纳入国家计划,与企业联合投资,成果则归企业使用。在政府的示范影响下,芬兰研发经费投入中私营部门的比重已达到70%。

设立高科技产业园区。芬兰成为世界一流创新驱动型国家的成功秘诀还包括设立高科技产业园区。在20世纪90年代,芬兰选择以产业集群带动经济发展,通过设立高科技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的关联性,一举实现战略转型。芬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一般建在当地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周围,以州为依托,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等公共资源,同时也能从高校或科研机构中获得最新科研成果。芬兰高科技园区一般规模不大,但都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和大学的人才优势,非常有力地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企业的融合发展,可谓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典范。各个园区有相对明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各具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结构。同时,芬兰发达的风险投资公司为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发挥园区的平台作用,芬兰打通了科研成果从研发到转化的相关环节,实现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芬兰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芬兰  芬兰词条  驱动  驱动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国家  国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