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试论中非关系中的侨务公共外交

自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友好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非洲,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了“真、实、亲、诚”的时代内涵,将中国梦与非洲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非期间提出了中非合作升级版“461”的基本框架,即坚持平等相待、团结互信、包容发展、创新合作等四项原则,推进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完善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重要平台。中非合作迈进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额达2220亿美元。中国自2009年超过美国后,已连续6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贸易从过去单纯的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发展到今天涵盖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和改善着双方人民的日常生活。从对非投资上看,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达324亿美元。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投资目的地,中国企业在非兴业涉及金融、电信、能源、制造、农业等诸多领域,为非洲当地直接创造了10余万个就业岗位,已出现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新的合作模式不断涌现等新趋势。非洲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累计签订的承包工程合同总额已接近4000亿美元,累计为非洲铺设铁路超过2200公里,修筑公路超过3500公里。通过合作,中国企业为非洲带去了资金和技术,降低了建设成本,改变了非洲面貌,也打响了“中国建造”的品牌。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扩展与深化,中非关系也遭到了西方国家及其媒体的曲解,甚至攻击,指责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或经济帝国主义,出现了是出于资源需要对非洲进行渗透、为了石油和资源不惜牺牲“民主”和“人权”来支持专制等论调 这些对中非关系的误解和刻意歪曲,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使一些非洲民众和民间组织对中国在非洲的发展产生疑虑,进而势必影响中非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化解诸如“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等谬论对中非关系的影响,筑实中非牢不可破的友谊,促进中非合作的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进而促进世界经济平衡和包容性增长、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世界多极化,笔者认为,公共外交,尤其是侨务公共外交,在其中可以发挥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一、侨务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非传统的外交形式,自1965年被美国人学者德蒙·格里恩首次提出后,历来就被视为“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关活动”、“一种在国外培植信任和理解的有效工具”,在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公共外交也日益受到重视。2009年7月17日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而有别于美国的战略外交模式、日本的经贸外交模式、以色列的族裔外交模式及伊朗和沙特的宗教外交模式,中国因其所具有的6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这一“重要的资源宝库”而兴起了独特的侨务公共外交模式。随着海外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华侨华人已成为中国拓展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力量。2011年,中国国家侨务工作主管部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正式提出“侨务公共外交”这一概念 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由中国政府所主导的对外说明中国、推广中国 展示中国,进而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国家公关活动”。具体来说 中国政府及各涉侨主管部门掌握着侨务公共外交的主动权,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既是侨务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同时还兼具侨务公共外交对象的双重角色,充分发挥了作为沟通中介的作用。进一步来说,侨务公共外交所倚赖的势必是海外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社会中的资源和能力。众所周知,中国现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住在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掌握着雄厚的经济实力 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人才和科技实力。我国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评价海外侨胞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基于中央对侨务资源的全面认知,提出中国发展的“机遇论”,他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的独特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胡锦涛同志也在侨务工作三个“大有作为”的重要论述中专门指出,“在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方面,侨务工作大有作为”。习主席更是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广大海外侨胞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 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开展侨务公共外交,以侨为“桥”,通过广大海外华侨华人这一媒介,做其住在国民众的工作,传达和介绍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等信息,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从而维护和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非洲华人移民历史及现状

华人移民非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6世纪末的契约华工。进入19世纪20年代,随着英法相继废除奴隶制度,各非洲殖民地劳力顿缺 为建筑铁路、公路,垦荒辟地发展种植业,建设城镇之各项设施,法属西非、马达加斯加及英属南非等殖民地都从中国招募了相当数量的华工 华人移民的数量出现了较大增长,同时其他类型的华人移民,如商贩等 也随着华工进入非洲。1909年,南非伊丽莎白港的华侨杂货店就有94家。1990年以后,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大规模涌入非洲。据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修订的《华侨华人概述》给出的数据,世纪之交在非华侨华人总数为24万。进入21世纪,在非华侨华人数量持续增长。2014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非华侨华人数量已超过100万。

从数量分布上看,华侨华人较为集中的国家依次是南非(43万)、安哥拉(20万)和尼日利亚(7万),三国华侨华人数量之和占在非华侨华人总数的70%。此外,马达加斯加、法属留尼汪、肯尼亚、埃塞尔比亚、几内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等国华侨华人数量也较多,都在2万到5万之间。

华侨华人移民类型来看,在非华侨华人主要分为劳工移民、创业移民和过境移民三类。劳工移民是规模最大的移民类型,与中国企业在非承担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目前在非洲有超过2500家中国企业,它们在招募当地员工的同时,主要还是从中国国内招聘及派出员工。创业移民是指到非洲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商人和小投资者。他们或从事海外华侨华人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业、服装加工业、中餐业及开办中医诊所等,或因为非洲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商机而来非洲淘金。过境移民是指通过旅游或商务签证进入非洲但逾期滞留,希望以非洲为跳板进入欧美的华人移民。因其在非不具备合法身份,数量较难确定。

三、侨务公共外交在中非关系中的实现路径及作用

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方式,一般为依托海外华侨华人社会“草根”及精英阶层的人际往来、文化交流以及通过华文媒体、华文学校、华人社团等机构展开。

(一)增进人际往来,传播中国信息

人际往来是人类信息传播最原始、最基本的方式,因其感官参与度高,容易使信息接受者由于有“眼见为实”的真实感而对信息传播者产生认同。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已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往往倾向于听信周围少数较亲近的人的意见,因而使人际往来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非华侨华人散居在非洲各地,常年与非洲普通民众接触,对于非洲民众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赵启正所说的“中国读本”,他们亲和友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拼搏创业的形象就是中国的良好写照。非洲人经常会说,中国人工作很努力,这是你们国家很快富裕起来的主要原因。

华侨华人中的参政人士、社团领袖、商界精英一般都有较好地社会地位、较为丰富的资源和人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由他们来开展针对住在国精英阶层的人际往来往往比针对普通民众的人际往来更有效果 同时也能对普通民众产生示范效应。在非洲各国政坛都有着一定数量的华人政治精英,如上世纪80年代担任南非总统咨政委员的霍成坚、2004年成为南非首批华人国会议员的黄土豪和张希嘉、2006年成为约翰内斯堡市首位华人议员的孙耀亨;又如塞舌尔的第一任总统詹姆斯·曼卡姆(中文陈文咸,祖籍顺德)、原警察总监安东尼·加米尔(中文韦怡和,父亲为顺德农民、原工程部副部长李华荣都是华人;尼日利亚华人朱南扬被政府授予“伊凯贾工业区酋长”职位,参与政府决策;在毛里求斯,华人参政更为活跃,旅游部长、万花艺术娱乐部长、检察总长等职务华人均曾担任过,首都路易港的市长职位也多次由华人担任 加强与这些精英人士的联络和沟通,向他们传播中国的真实信息,并通过他们传递给住在国精英阶层,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展文化交流,展示中国形象

1990年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并将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三大重要来源之一。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因而是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样,文化交流也在侨务公共外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各涉侨主管部门及我驻外使(领)馆,均依托海外华侨华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助力中非文化交流,向非洲各国主流社会展示良好的中国形象。

为满足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的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多年以来,国务院侨办等国内涉侨部门都会在春节和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组派高水平的、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文艺团组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受到海外华侨华人和当地主流社会的欢迎和好评。2011年,国务院侨办文化品牌活动———“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春节慰侨演出团首次赴非洲演出,南非、肯尼亚华侨华人及各社团通力合作,利用自身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人脉资源,积极配合组织演出,为两国主流社会奉献了艺术水准较高的演出,增进了当地民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了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展示了开放、文明、自信、包容的良好中国形象。此后,2012年“美丽天津”中国艺术团走进尼日利亚,2012年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艺术团赴马达加斯加演出,2013年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赴埃及、南非、肯尼亚、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慰侨演出,2013年及2016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再次赴非洲巡演,2014年国务院侨办携武汉邮政艺术团赴毛里求斯演出、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中华武术代表团赴南非、博茨瓦纳、毛里求斯巡讲表演,均是以海外华侨华人为媒介开展的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

(三)扶持华文传媒,发出中国声音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媒体。”海外华文传媒是海外华侨华人获取祖(籍)国信息的重要来源 更是住在国政府和民众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直接渠道。海外华文传媒的从业者既植根于当地社会,了解住在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信息,掌握住在国受众的心理特征、阅读习惯和需求,因此比起我国内媒体更能被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所接受。同时,他们也了解中国,与中国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能更客观、更真实地向海外受众描述和推介中国。因此通过海外华文传媒开展侨务公共外交,能起到发出中国的真实声音、改善舆论环境、影响主流社会等作用,向海外公众、媒体和主流社会介绍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2009年9月,国务院侨办成立了由中国新闻社主导的“世界华文传媒合作联盟”,开展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等活动,着力推进海外华文传媒的工作。就非洲而言,最早的华文媒体是创刊于1895在毛里求斯发行的《毛里求斯华文报》,其目的是为了向成员提供关于中国的事件的消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到本世纪初,非洲(主要是南非、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已有47种华文媒体。近些年,非洲华人社会又分别创办了《华侨周报》、《非洲时报》、《非洲侨报》、《南非华商》月刊、《声音》月刊等华文媒体。其中南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华侨华人数量较多,所创办的华文媒体数量也在非洲居于首位。目前南非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有《华侨新闻报》、《南非华人报》、《非洲时报》等,且开办有“侨声广播电台”。这些华文媒体在服务华侨华人社会、丰富华侨华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积极向当地主流社会介绍一个和平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的真实中国,在非洲主流社会和民众中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如《非洲时报》社长李新铸所言:“我们办报不是为了挣钱,就是要让广大华侨华人更多了解祖(籍)国,就是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是要为祖(籍)国多做一些事。我们要加大宣传中国的力度 让更多非洲人了解中国。”

(四)发展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

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是广大华侨华人的共同心愿。华文教育被誉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也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习主席曾深刻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这一立意深远的定位,表明了传承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依托海外华侨华人开展华文教育,不仅能维系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及与祖(籍)国的情感联系,而且能通过有良好传统文化知识的华侨华人辐射到各国主流社会,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大环境。非洲的华文教育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创办于1911年的毛里求斯的新华小学是非洲华侨开办的第一所华文学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非洲有57家华文学校,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华文学校有肯尼亚海外华语中心、毛里求斯华夏中文学校、毛里求斯新华学校、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华侨学校、南非华心中文学校及肯尼亚中国学校等。这些华文学校积极配合中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回国参加“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承办“中华文化大乐园”、组织教师回国参加培训、参与中华文化大赛等多种形式,推进非洲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在非洲生根、开花、结果。2012年6月9日,由南非当地侨胞自筹资金建立的南非华文教育基金会在约翰内斯堡正式成立,该基金会的宗旨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在非洲的影响力,在中南之间搭建起一座民间沟通的桥梁。

(五)联谊华人社团,培育友好力量

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社团是最活跃、最引人关注的组织,也是海外华社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与侨校、侨报一起并称为“海外侨社三宝” 追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成立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传统的结社方式 其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自救自卫、共谋生存和发展。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结成社团给了他们温暖和归属感。通过建立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尤其是重点社团的经常性联系,深入开展联谊、服务和引导工作,能有效地培育和发展海外对我友好力量,同时积极鼓励和帮助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开展针对当地主流社会的交流和公益活动,提升华侨华人自身形象,进而改善住在国政府和民众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和评价。据资料记载,非洲最早的华侨华人社团是以庙宇的形式出现的。1842年,移居毛里求斯的华侨在路易港集资修建了一座关帝庙,作为侨胞联络乡情、举办祭祀活动的场所。时至今日,非洲各国已出现数百个华侨华人社团,其中南非最多,已超过百个,仅约翰内斯堡就有社团80余个;其余国家均有数量不等的社团组织,如毛里求斯有近百个、马达加斯加有30个、法属留尼汪有20个。这些华侨华人社团积极服务当地华侨华人社区,促进和帮助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增进住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在促进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为例。该中心成立于2004年1月,其主要职责是发挥华侨华人社团与南非警方等执法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侨胞与执法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配合警方打击针对华人的各类犯罪行为,协助维护旅南侨胞的合法权益和华侨华人社区的安全。警民中心现已成为南非华侨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沟通的桥梁,其努力工作受到了南非华侨华人的普遍好评和南非警方与当地民众的充分认可,现在南非警方在侦办涉及华人的案件时,往往会寻求中心的协助和合作。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已经成为海外华侨华人高度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典范 被国务院侨办表彰为十家“华社之光”巡礼中“保障侨胞安全、共建平安侨社”的典型侨团,并被列为“和谐侨社建设”的首批18家“华助中心”之一。

四、结语

在中国整体外交战略布局中,中非关系正日益发挥着“战略支点”的重要作用,平等、友好、互利、互信的中非关系已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典范。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利用在非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积极开展侨务公共外交,充分发挥侨务公共外交“民间性”和“柔性”两大优势向非洲各国政府和民众传达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增强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中非合作的互利共赢使中非关系能持续和谐发展。

注释: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试论中非关系中的侨务公共外交  中非  中非词条  侨务  侨务词条  外交  外交词条  公共  公共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智库

 全球PPP经验与中国实践

我国自2014年进入PPP发展的加速期以后,经过了五年多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PPP市场。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并借鉴全球PPP实践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展开)

智库

 萨米尔·阿明:历史发展的两条道路

——欧洲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对比:起源与历程一、人类演变过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体而当下的事件总是特殊的。要窥见这些事件并不困难。但是,如果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