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货币的未来

2019年的金融市场让人忧心且“看不懂”。在美联储十年来首次进入降息通道、人民币对美元离岸在岸汇率双“破7”后,全球市场一片哀鸣,但有两样商品价格涨势如虹——黄金和比特币。这一刻,世界货币史上最古老和最新潮的“代言人”令人惊奇地形成“统一战线”,绝非偶然,也反映了未来货币发展几个趋势。

比特币不会无限“自由”

当人们问,人类货币的未来在哪里?不能不提比特币。2008年,至今身世、国籍不为人知的神秘黑客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一个隐秘的网络密码学讨论组上发表论文,阐述了比特币的技术原理。2009年初,比特币技术搭建成功并上网运行,起初只是“极客”们(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指狂热钻研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智力非凡的人)的兴趣爱好,并无市场价值。其后,炒比特币的人不断增多,交易量也节节攀升,币值在时不时的大幅波动中总体迅猛上涨。在2010年的时候,10000个比特币可以买一个披萨;到了2017年,一个比特币可以换2万美元或是13万元人民币。

比特币出现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全球主打货币政策挽救经济的行为进入一场“狂欢”,经济理论界对哈耶克所谓“政府央行带来负面作用”观点的追捧也达到历史高潮。此后,除了全球货币放水,塞浦路斯金融崩溃、乌克兰危机等地缘经济和政治事件对比特币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民众更将比特币选作“避险货币”。在委内瑞拉,主权货币急剧贬值,比特币用户数量则从2014年的几百人暴涨到2016年底的8.5万人,一些公司甚至一度只接受比特币支付。接下来的全球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政策不确定愈演愈烈等,都成为比特币价格的推手。

比特币已被创造出来,但如何定义它仍是悬案。人们论证比特币“并非货币”的主要理由通常是“比特币不拥有国家信用”。说“国家信用是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基础”固然没错,但其中的关键却应该在于“信用”而非“国家”。所谓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有国家为你的契约做背书当然好,但如果有办法让超越国家的方式做背书呢?比特币可不是自说自话成为比特币的,其迅猛发展和飞跃节点等都表现出,恰是由于对“国家信用”的质疑,导致了比特币被市场中的人广泛接受。比特币不需要“国家信用”的背书,因为它在本质上正是对“国家信用”的挑战。

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货币,究竟代表着某种“未来”,还是一场“泡沫”?比特币的产生,看似是技术产物,其实不然。技术只是帮手,意识形态才是根本。比特币主要特点是:第一,去中心化。传统货币发行,无论是在金本位、银本位制度下,还是在纸币称王的世界里,甚至在Q币(腾讯推出的虚拟货币,通常1Q币=1元人民币,用拍拍网交易一般打9折,可用来购买QQ会员服务等)的空间中,都有发行主体这个神一般的存在。但比特币发行过程只受算法控制,没有任何中央控制,所有政府和机构都对之不存在影响力。第二,没有通胀。受算法限制,比特币的总供应量是受控的,永远不会超过2100万个,避免了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政策需求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第三,公开透明。通过技术产生,交易过程透明,交易成本低廉。

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写过一本名为《货币非国家化》的书,主张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通过自由竞争发现“最好的货币”。他的理由很清楚:第一,历史经验证明,政府没有能力在较长时间里提供一种比较健全的货币;第二,政府会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断增发货币,引发失业和通货膨胀;第三,政府垄断会带来消费者的福利损失,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也必然导致恶果。比特币和哈耶克,两者在理念上严丝合缝。

但是,同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相比,比特币有天然的内生缺陷。人类历史上,民族国家概念的认同、国家信用的建立、法定货币体系的稳定,都经过了漫长的血与火的洗礼,比特币还嫩着呢!比特币的价值实在是太不稳定了,暴涨暴跌是常态,可以半年上涨超过100%,有时又能一夜腰斩。这一方面说明比特币没法作为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说明比特币的持有者以投资投机居多,他们对实现比特币的货币流通功能并无兴趣。比特币的弱点还有黑客威胁。2011年6月19日,位于日本东京的世界最大比特币交易商Mt.Gox出现了安全漏洞,导致1比特币价格一度从15美元跌至1美分。2011年8月,比特币交易平台MyBitcoin遭黑客攻击,超过78000比特币下落不明,价值相当于80万美元。在非中心化的金融系统中,任意环节被攻破,对整个体系来说都可能是灾难性的。至于比特币与经济的关系,其在理论上消除了通胀的同时,却也带来了通缩隐患。此外,技术的开放是比特币的内在“精神价值”,也就使大量新型虚拟货币的竞争不可避免,同质性本身就会导致价值减损和内部崩溃。

黄金永远亮眼

回看2019年最为亮眼的商品黄金,会发现相似的逻辑。自古以来,人们对黄金的喜爱不分国界、民族、贫富和资历。太平洋这边,中国大妈和印度新娘对黄金的痴迷从未消减;大洋彼岸,美国人民也不逊色,美国铸币局几次发行的小鹰金币都被抢购一空。其实最喜欢黄金的是各国央行,全球的黄金储备差不多有六分之一是在它们手里,近年更甚。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黄金需求趋势》,2018年全球央行官方黄金储备增长651.5吨,同比增长74%,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净买入量更是达到1971年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体系脱钩后的新高。

“金融大鳄”索罗斯曾宣称用他的“反身理论”可证明黄金是这个世界的“终极泡沫”,但是他也一样投资黄金ETF和买进黄金公司的股票。他认为,除了从地底开矿的成本外,黄金定价几乎没有实际的基本面依据。投资者买金是因为金价一直在上扬,并预期还会续涨,价格上扬产生其本身的需求。

使得黄金始终没有离开人们视野并持续高位运行的,是一种避险情绪。在这种情绪驱动下,黄金与其它主权货币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黄金和美元负相关。事实上,这是因为美元在二战后对世界经济的极大代表性的缘故。美元高,代表美国经济好;美国经济好,代表世界经济好;世界经济好,人们避险情绪低,黄金价格就低。苏联解体后,黄金价格一度跌入历史低谷,甚至低于成本价,大量金矿关门,美国人高谈“黄金无用论”,不少央行都在出售黄金,这是因为大家认为世界格局单极化的趋势已定,黄金被认为属于“应该扫到故纸堆里”的事物。等到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美国经济一度奄奄一息,黄金价格便大幅攀升,一日千里,这与近些年比特币兴起的逻辑如出一辙。

黄金是终极的自反性投资,通俗地讲,其唯一的价值就是人们认为它有价值,觉得自己需要它。为什么需要黄金?需要源自于信任。如同法定货币,人们手上的美元英镑等无非就是一张纸,为什么能超越自身价值成为市面上经久不衰的流通物?就是因为信用,其背后是货币发行者也即国家的信用。而国家的信用是在历史长河中摸爬滚打真刀真枪拼来的,是在时代熔炉中锤炼而成的,是一种点点滴滴积累加权而成的价值观。比如目前美元霸权地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牙买加体系,往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再往前是二战的浴血,以及战前美国的快速发展。一切皆有前因,得来绝非寻常。

黄金的特殊地位也是这样,在历史上,因为其物理化学属性的贵重、稀少、稳定、易携带、易分割,成了广为使用的等价交换物。这种“默契式”的协作关系运用得如此广泛,想加以撼动或者进行改变,也许需要另一个这样的历史跨度。所以不难解释,即使在现今这个黄金最被认为“无用”的年代,各国央行还在积极储存它。在可预见的未来,黄金将长期是一种潜在的货币,在国际储备、国际支付、国际清算中都有一席之地。

加密货币将成“新贵”

一些国家对比特币采取了严厉禁止态度,如俄罗斯、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但这未见得就是最好的办法。全面否定数字货币的真实性和金融性内涵,并不会减损其在交易中的事实意义,在管控之余还是要反思一下人们对现实国家信用货币的失望和恐慌心理已是多么强烈。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非空穴来风,全球化背景下的泛金融化可能已从这个世界发展的推手变成掣肘。由于各国政府倾向于加杠杆增负债来完成经济增长和繁荣,又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采用“直升机撒钱”解决一时之需,全球资产收益与劳动收益的差距日益扩大,造成了各国社会矛盾、阶层固化、内外部撕裂都在加剧。这种由经济危机蔓延至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然后又反过来继续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恶性循环恐怕已经形成,对货币不信任和对政府不信任的情绪相互交加。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范式可能已经在不断溃破,几十年来全球以为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也遭受巨大挑战,货币又怎会例外?这个年代,无论是比特币、数字货币或黄金,其所代表的情绪和信任,一直会刺痛整个市场。技术确实带来了突破,比特币背后的货币去中心化场景,将会成为未来的日常。面对数字货币,选择性无视是一种掩耳盗铃,还是应顺势而为。

2019年,坐拥27亿用户的脸书(Facebook)在官网就其拟推出的加密货币Libra(天秤币)发布白皮书,宣称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Libra正在努力打造一个新的去中心化区块链、一种低波动性加密货币和一个智能合约平台的计划,为金融服务创新开创新的机遇。尽管在此后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业委员会听证会上,众多联邦议员对Libra表示“不信任”,但这不影响脸书的新计划受到“传统世界”高度关注。当然,这不会是一条平坦的路。按照原计划,Libra将于2020年上半年推出。但由于多家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加强了审查,五家参与项目的创始成员正考虑退出。脸书的最新表态是,在议员们的所有担忧都得到解决之前,该公司不会推出这种加密货币

中国正在测试推出中国首款央行数字货币(CBDC)。基于一些领域正在进行的试验,引入CBDC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人民银行支付部相关人士也在最近一次论坛上表示,经过五年的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几乎准备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央行已于2018年开始系统开发工作。一般认为,如果一切顺利,中国政府支持的数字货币可能会比Libra正式推出得早。这种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它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商业机构需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在双层运营体系下,仍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保证央行在投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简言之,人行将控制中国的中央数字币,居民可在商业机构兑换。当然,也有人质疑,这种数字货币与已成为现实的货币数字化应用没什么本质不同。

人类货币形态正在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是源于对现有货币体系和国际秩序框架的不信任。换句话说,对既有秩序的质疑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异化。这种不信任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全面之处,所以新的货币形态既挑战了现有货币制度的基础,又因自身缺陷无法形成新的货币系统。从此意义上讲,比特币不过是个历史过客,Libra也可能只是个过客,有主权背书的加密货币另当别论。

货币形态演化背后的真问题是,当时代不断奔跑飞驰、市场不断扩大加深,治理能力如何与之匹配?数字货币平台体现的是对互联网技术风险、金融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多重控制和市场治理能力,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全球虚拟货币的发展变化,可进一步完善相关监督、统计系统和制度,拓宽货币口径,将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新支付工具纳入货币监测范围。同时,统筹考虑,根据新时期发展需要,设计网络支付工具和网络金融的监管、司法保护体系。也要借鉴国外监管、立法经验,基于本国国情适时立法,明确中国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含义、范围、属性、管理部门及职责,确认虚拟财产的合法地位、虚拟财产交易的合法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货币的未来  货币  货币词条  未来  未来词条  货币的未来词条  
智库

 单引擎飞行

9月4日至5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举行。会议的主要目标包括:加快全球经济复苏和提振潜力,加强经济恢复力,支持可持续发展。不幸的是,目前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