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慈善捐赠事业:“草根NGO”与政府是PK还是互补?

        如果没有汶川特大地震,年轻的单身白领小易可能不会对慈善捐赠过多关注,更不会想到去成立一个福利公益募款的基金组织。然而,地震让她认识了失去双亲的小马兄弟。望着两个孩子清澈的眼眸,那一刻,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资助他们直到大学毕业。

 

        小易首先尝试通过单位和一些政府指定的慈善机构捐款,但是却发现自己并不能清楚地知晓钱的去向。于是,她开始上网搜索寻找其它的办法。在网上,有一个颇具知名度的网站叫“公益组织孵化器”,它教给大家如何组建NGO,包括流程、规章制定、管理方法等,并为初创期的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公益项目支持。有了这些参考,小易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小马兄弟基金会,正式成为“草根NGO”中的一员。

 

        事实上,和小易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根据统计,目前在民政部和省级登记的公益慈善类NGO已经超过10万家,但是由于注册门槛过高,我国“草根NGO”的实际数量远远不止此数。尽管从规模上看,它们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公益力量,可是面对庞大的地震捐款,"草根NGO"们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非合法性”、操作能力不强、公信力不高等因素也使得公众社会无法放心将捐赠交与它们来运作。

 

        那么,除了“一对一”的捐赠外,人们是不是只能选择将钱投向“官方帐户”,由政府进行统一调配?慈善捐赠事业,“草根NGO”与政府之间应该是PK,还是互补?对此,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NGO与政府是合作伙伴关系,二者互为补充。

 

  767亿地震捐款,NGO为何没有“执掌权”?

 

        NGO,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意思是非政府组织。它既不同于政府自上而下的运作机制,也有别于企业的盈利性质,泛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方力量。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汶川特大地震有力地推动了它的‘成长’,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即管理体制上的束缚。”王名说,“合法性”是NGO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失去法律支持的NGO是很难取得社会认可和信任的。

 

        在国外,登记注册为合法组织很容易,且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以德国为例,由政府全额出资成立社会事务中央委员会,定期审查受赠机构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公信力评估,然后按照A、B、C等不同级别颁发认证。通过这个认证,公众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信任哪个NGO,并随时了解捐赠的动向。

 

        但是,在我国,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合法组织的门槛相对过高。“不仅对注册资金有要求,且手续也极为繁琐,如果一步步走下去,我想我们的基金会只能明年成立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为了能尽早帮助小马兄弟,小易只能无奈地放弃了“合法执照”,披着“非法”的外衣献爱心。

 

        8月12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支研究团队对外公布了一组数据:汶川特大地震的捐赠款物高达767亿元,其中58.1%流向可接受社会捐赠的政府部门,36%流向政府指定的红十字会和慈善会系统,而流向公募基金会的只有5.9%。

 

        为什么百姓对基层慈善组织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不高?王名指出,突发事件使捐款额度可能达到“井喷”,捐赠管理团队需要具备极强的应对能力,而一般公益性慈善组织的年处理基金额通常为几千万,一旦上亿、甚至几十亿就超出了他们的负荷能力。

 

        因此,尽管许多网友发帖称“从纳税人手中募集的资金流入政府账户,和平日纳税人上交的钱放在一起管理,听上去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但是,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政府介入、进行统一调配是一个比较可靠和可行的办法。

 

        王名认为,进入政府账户,至少表明捐赠款已经进入实际操作的阶段,也就是说“钱在花”,只不过运作的“操手”是政府而非基金组织。

  提高公信力,公益慈善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我国有10万余个公益慈善类NGO,你知道几个?

 

        在某网站社区的一个调查中,网友写出的答案基本集中在红十字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具有较长历史和“半官方”特色的NGO。对于多数“草根NGO”而言,又该如何打消公众的疑虑,提高公信力?

 

        “NGO要提高公信力就必须提高它的公益慈善能力建设。”王名说,专业能力是公益慈善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西方发达国家,仅公益慈善一个领域,NGO的类别就分得非常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专业化,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一位名为“绿色之友”的网友问道:“什么是NGO精神?”王名的解释是,NGO精神是一种基于公民精神和宗教关怀的志愿精神。因为,国外很多公益组织都带有宗教性质,虽然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但是公益慈善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NGO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公益意识。

 

        “从NGO的长远发展考虑,政府应该尽早建立一个有效机制,使民间慈善组织合法化,提高其运作能力和公开、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让公众放心献爱心,愿意把钱捐赠给他们。”王名强调,随着专业领域的细分,任何一项公益慈善事业绝对不是一个NGO就可以完成的,NGO之间也要加强合作。

 

  转变观念和模式,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此前,对于“地震善款可能八成流入财政专户”的报道,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曾作出回应,表示“交给政府政府压力也很大,因为’体制上有尴尬"。”那么,在当前的体制下,执掌善款大权的政府是不是挤压了“草根NGO”的发展空间?二者之间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互补方式?

 

        “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了解民间慈善组织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而愿意接受它们帮助政府来做。”王名举了个例子,现在,北京、上海、深圳都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也就是政府出钱委托NGO做。在上海民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明确规定50%必须用于购买服务,从制度上转变了政府的行为模式。

 

        “民间慈善组织也要去了解政府的困难和问题,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政府,想办法成为政府的‘伙伴’,形成互补优势。”王名说,令人感到可喜的是,最近他参与的一个评估显示,汶川地震后基金会和行业协会受捐赠的数量呈10倍增长,这说明人们对NGO的信任度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13日也透露,民政部正在起草关于慈善信息披露的办法。在相应的制度框架下,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和“草根NGO”将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心和信任,推动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健康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捐赠  捐赠词条  互补  互补词条  草根  草根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事业  事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