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梧桐风波”体现官民互动价值

“梧桐风波”中官民互动价值尽显

古都南京,一场起源于互联网上的梧桐树风波,以微小摩擦和回归理性沟通告一段落。

网易天津市网友动情地说:“我对南京的所有情感记忆,大概90%都和法国梧桐有关系,它是我18岁到22岁之间所有故事的舞台背景。”连不少外国游客也对市区干道两侧高大茂盛的梧桐树赞叹不已:“这是一座树比房子高的绿色城市。”正因为如此,南京市民和南京籍名人对梧桐树怀有深切的感情。他们当中,既有微博粉丝数量超过429万的黄健翔登高一呼,也有默默无闻的小学美术老师“梧桐MM”倡议给梧桐树系上“绿丝带”。“请用你的微笑,让大树留在南京,不砍不移,不离不弃。”

市民在网络上的平和表达,得到了市政府的郑重回应。近日,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脱稿讲了一个多小时,诚挚表示:“完全理解市民护树的心情,政府会和社会各界一起保护南京的行道大树,这是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的记忆。”南京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主干道的树木确需移植的,报市政府备案,而且实行“补绿”制度,“移一补二”。

网友“天使城杰夫”认为:“梧桐树问题上,政府和市民都需要提高。政府要依法行政,尤其是大事尽量征得人大和市民同意;市民要帮市府作参谋,这是现代社会常态。”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党员邱毅也在微博上说:很欣慰南京能对法桐移植问题承诺建立一套“民主决策程序”,若在以后攸关市民权益的公共政策制定时都能循此模式,多方汲取市民的意见,并接受市民监督与聘请专家进行客观评析,南京将成为大陆各城市的典范。

“谣盐”主要来自线下

由日本震后核辐射在中国引发的全国性抢盐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此次谣言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口口相传和固定电话、手机短信传播,传播群体主要是家庭主妇与老年人。他们限于社会认知的局限和信息途径的缺乏,成为“囤盐”的主力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在微博上分析:“貌似微博上关于盐的谣言传播并不多,反倒是辟谣的信息更多,但现实社会抢盐的人却听不到这些。”“抢盐的风潮这么快波及全国,说明传统的人际传播网络还是很强大。”据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国人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途径,依次为电视(87.53%),报纸(59.12%),与人交谈(42.98%),而英特网居第四位(26.61%)。此次“谣盐”风波,线下传播的威力远高于网络传播,提示政府手机短信和社区(口口传播的重要据点)应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和危机管理覆盖的领域。

凯迪网络首席评论员黎明感慨地说:“抢盐刚一露头,网上就出现了嘲笑和批评的帖子。这说明谣言上网比起仅在网下流传要好得多。上网就意味着鉴定开始,就意味着无数能人、多种专业经验拥有者,可以及时跟进加以甄别和批判。谣言上网虽然难免,但所有谣言很快就死在网上,也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我们拥有‘开放的网络世界’。”

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

在日本里氏9.0级大地震后各种真伪莫辨的传言满天飞的时候,一个科普小众网站开通了“谣言粉碎机”,其页面有近5万人关注,在新浪微博则有5.4万名“粉丝”。

谣言粉碎机”冷静点破一个个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传言:“月球‘近地点’将引发超级强震?”、“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食物‘防辐射’,严重不靠谱儿”、“‘核污染扩散图’,造假也该认真”……果壳网的口号十分响亮:“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3月17日,在“盐慌”袭来时,中国盐业总公司于下午1点49分开通新浪微博,3点17分开通腾讯微博,发布《关于部分地区食盐抢购现象声明》,宣称“完全有能力保障食盐供应”,已启动国家和省级储备,24个小时紧急配送,安定人心。此帖在两家网站的转发和评论总数达11.5万。这家加V认证的官方微博还以一则笑话提醒公众:在路上看到有人抢购食盐,一婆婆很镇静不为所动,众人奇怪,问其原因,其答曰:“我非典期间买的盐还没吃完呢!”

网易柳州网友表示:“封闭的舆论,只能增强内部高压和堆芯熔化的危险,一旦爆发就会出现负面社会情绪的核辐射,危及社会稳定”,互联网时代信息更需要开放地传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梧桐风波”体现官民互动价值  官民  官民词条  梧桐  梧桐词条  风波  风波词条  体现  体现词条  价值  价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