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农村学校开设特色课程 寻求环境教育新路

        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乡村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就要以本土化原则为指导,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只有把环境教育融入地方课程,它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这无疑为环境教育在农村开展开辟了新路。环境教材如何本地化?校本课程怎样设置才能体现环境教育的特点?如何依托现有资源,使本地文化进一步凸显和发展?让我们直面乡村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一起寻求答案吧。

  1、教材编写本土化

  爱小家,才能爱大家

  沃布基的家在半山的寨子里,寨子后面有一块高坡地。站在坡头,村寨里错落有致的平顶屋就在自己的脚下散开,它们一个连一个铺满了半山的台地,平和而安详。寨口高耸的碉楼,则像一位威武的将军,守卫着绿树掩映中美丽的羌寨。

  沃布基和许多羌族人一样,是一个生在羌族、长在羌区的孩子。他发现了很多人们并未在意的美丽风景和前辈的智慧。如今生活方式变了,环境也变了,沃布基的故事,被写进了书里,这本名叫《沃布基的故事》的小册子,是乡土教材系列之羌族语言文化教材的其中一本。

  随着历史不断变迁,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正在慢慢消失,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教育体系中义不容辞的义务。四川省阿坝州正是选用了乡土教材这种形式,将羌文化传承纳入课堂教学,并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组织编写了这套《羌族语言文化》农村乡土教材。

  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原来学生总觉得家乡属于农村,文化落后。但自从看了乡土教材后,许多学生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很美。原来一聊起家乡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现在都能给别人当导游了。"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提出的环境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农村环境教育不仅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同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

  同时,回归真实生活,是农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的特色。"只有了解自己土地的人,才有自己茁壮成长的理由,就如同树木有根,河流有源,无论孩子成人后留在家乡,还是走出大山,他们心中都会装着一个雪山、森林、溪流与动物组成的故乡世界。"一位曾编写环境教育教材的专家这样说。

  自然之友绿色希望行动武汉项目负责人徐大鹏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充分发动当地师生,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编写出了洪湖的《我爱母亲湖》、秭归的《我是三峡小移民》、京山的《观鸟》等地方校本教材,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也为学校办学突出了特色,打造了响亮的品牌。

  校本教材的开发在题材选择上要注重独特性,教材内容要关注本土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当然,农村小学环境教育也应该跟上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徐大鹏强调说,"要关注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生态文明等大课题,及时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实现时代性与本土化的结合统一。"

  2、内容形式趣味性

  推陈出新吸引阅读兴趣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探索课程持续发展的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除了要具有本地特色,校本教材怎样编写,才能更具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如果你有幸读到了校本教材《飞吧,小黑皮》,你就会找到其中的答案。

  《飞吧,小黑皮》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小黑皮("黑琵"谐音,亦寓意happy)是一只黑脸琵鹭,全书通过它成长和迁徙的过程,为孩子们全面展现了黑脸琵鹭的生活及其面临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各种黑脸琵鹭赖以生存的湿地。

  作为一种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面临的危机并不为人们所熟知,而教材作为一种补充,正是弥补了这"缺少的一课"。它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爱护鸟类的知识,更激发孩子们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

  徐大鹏告诉记者:"教材好,好在哪?好在它是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的黑脸琵鹭和各种各样的湿地,胜在了推陈出新上。"

  与《飞吧,小黑皮》相似的,还有《水知识读本》系列丛书。这套由水利专家和环境教育专家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不仅细分了小学(低年级适用)、小学(高年级适用)、初中适用、高中适用4个读者群体,也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书中大量运用了卡通漫画等形式,画质精美,构思巧妙,同时从水的性质入手,设计了丰富的游戏和实验,使全书读起来不再枯燥,充满可读性。

  有环境教育专家指出,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就是倡导"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要注重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新。要结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旋律,充分挖掘环境教育资源,将基本的环境教育授课与丰富多彩的校本性实践活动融合,从而开发出生动有趣的校本课程。

  3、活动设计灵活化

  互动教学带来全新体验

  教材有了,环境教育课怎么上?环保知识教学与实践接轨,又该如何操作呢?结合本地综合实践课,农村学校的环境教育找到了新出路。

  所谓综合实践课,是根据本地与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确定选题,整合多方面素材,涵盖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内容,针对本地或本校学生而开发并进行教学的地方校本课程。

  在广大乡村地区,综合实践课的地域性与针对性比较鲜明,并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农村环境教育紧贴原始生态系统,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学生学习利用的好素材,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居住环境都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有比城市学生更加便利的条件接近自然。

  因此,乡村小学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课堂中学习基本的环境知识和环保理念,在自然中、在户外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地常见的鸟和它们的生活习性,再让学生观测记录某种鸟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认识,为环境的改善做出有益的行动。

  综合实践课属于国家课程,但其开发的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从而为学校以及环境教育提供了良好空间。

  在校本教材《走进湿地--中小学生湿地保护教育读本》中记者看到,配合知识点讲解的内容,书中提供多个活动方案,包括游戏、综合调查、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科学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全部和部分方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有问有答,有学有玩,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长期从事环境教育工作的教师杨樱对记者说。

  4、充分尊重学生意见

  困难和希望总是相依相伴

  编写教材实际上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课程建设部分,教材的成功开发能直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徐大鹏也指出,开发校本教材时,在编写方面要注意,各学校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教师能力特长、财力、外援等客观因素,因力而为,不必一味求全求大求高档。校本教材一般以专题形式为好,内容应主要以学校及其所在地区的资源为开发对象,容量不宜过多,实施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学年。

  他强调,学生不仅是校本教材的受益者,同时也可以是开发编写的参与者,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条件成熟的,可吸收学生参加编写。校本教材不一定编印成书,是系列的活页教案即可,要注意信息视听技术的应用。文本教材与实践活动并重,形成综合、立体、动态模式。

  著名的教育专家杨东平在参加农村小学校长环境教育培训班时指出:"近几年随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主导,教育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涵变质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独特的教育越来越模糊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不同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但这些都在慢慢地消失。地方化、个性化、基层化的东西越来越少,代之以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这是当今教育中最基本的一个矛盾。"

  我们也要正视环境教育遇到的瓶颈与困境,除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与当地教育机构的协调,和应试教育的冲突等都是横亘在前无法忽视的难题。作为统编教材之外的校本教材,一方面是谁来教,用多少课时教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升学压力渐增的当下,老师和学生愿意投入多少精力,又有多少兴趣的问题。

  困难和希望总是相依相伴,先行者的步履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有其价值和意义。无论怎样,路还长,我们依然在前进。

  名词解释

  校本课程,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组织编写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材。在实施中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从而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路  新路词条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词条  开设  开设词条  寻求  寻求词条  特色  特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