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跨两岸的好人:台湾义工盼多开慈善“绿灯”

 

 

刘湘吟,台湾支教义工,和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合影。刘湘吟供图

 

 

 

        7月30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数十位志工到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向“7・21”暴雨受灾群众捐赠了5000条毛毯、250箱香积饭等总计近335万元的物资。资料图

  近些年,台湾义工观念”不断成长,全世界各地都涌现台湾义工的身影。许多台湾民众来大陆做义工,为自己开拓生命的另一种经验、另一种可能。这种现象固然和台湾社会的观念转型有关,但更离不开两岸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台湾各种民间团体也形成社会上一股重要的公益力量。在这样的风气带动之下,不少年轻人渐以当义工为荣。

  “台湾本就有助人为乐、做义工的风气,半数至九成的人都有义工经验。善心无地域之别,看到自己能尽一份心力的事,何乐不为呢?”在大陆西部山区支教三年的台湾义工刘湘吟告诉中新网记者,大陆和台湾同文同种,地理距离也近,因此这种现象是十分自然的。

  因缘际会:带着一颗爱心来到大陆

  随着大陆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都越来越大,两岸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两岸情浓”的感情更凝聚着台湾慈善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大陆公益慈善事业。

  据了解,从援助华东水灾开始,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参与大陆慈善事业将近20年。慈济基金会华北区静思书轩负责人王明萌向记者介绍,目前基金会已在大陆23个省区市援建希望工程校舍53所,参与的活动有开办慈济医院、爱幼中心,并为灾区捐赠“大爱屋”,为西北旱区修筑水窖等。

  在大陆西部山区,有着三年的支教经历的台湾义工刘湘吟,在台湾与大陆西部山区架起了“爱心桥梁”。“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各不相同。在尝试过安逸的物质生活后,我更喜欢精神层面的富裕,所以我选择在山区支教,和孩子们朝夕相伴。”

  “在台湾,做义工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可以让自己有无形的荣耀感和存在感。”说起义工经历,从事多年义诊的台湾人商金榜如数家珍,“在台湾时,我就参加过义工组织,因为年龄小,当时的还被称作‘童子军’。而且我那时还是童子军社的团长,相当于一个小负责人。在家乡和学校有公益活动,都会报名参加。”

  商金榜说,年少时的义工活动,干不了什么技术型的工作,大多时间是维持一下现场秩序和现场服务,但就是这样的活动,“每次都让那个时候的我兴奋好几天”。

  2006年,商金榜第一次在大陆参加了义工(义诊)活动,是在本科阶段。“我们在大陆进行义工服务的早期(2006年―2007年),基本都是在密云和打工子弟学校做义诊。在我研究生阶段,参与义诊的范围是以北京市区为主,在社区进行义诊服务。”商金榜说,“如果说小时候在台湾义工经历是服务意识的积累,那么大陆的义工服务就显得更加专业。因为我已经可以用自己的医学专业技能帮助更多的人。”

  中新网记者走访发现,在大陆做义工台湾人大都和商金榜有着类似的情况,他们因为工作、学习或者家庭等原因来到大陆,在从事慈善活动时,也将自己的一份爱心带到了这里。

  “其实我们来大陆做慈善,不是特意而为之,而是‘因缘’。”由于王明萌的丈夫在北京的慈善组织工作,她便跟随到大陆,“刚来大陆时,我没有工作,这也使得我可以更好地投入到义工的服务中。因为之前在台湾也接触过,了解过慈济,所以融入大陆的慈济团队也便容易了很多。”王明萌说,我的这种情况在大陆的慈济团队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商金榜,台湾义工,现就职于北京市某医院推拿科。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程涛 摄

  理念先进:台湾义工教育“从娃娃抓起”

  如今,台湾义工服务工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认可。有评论指出,与台湾义工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相比,大陆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许多事情要仿效。如今在大陆,在扶贫济弱、环境保护、抢险救灾、慈善事业和各种社会公益行动中,志愿者不是太多,而是还少。

  商金榜在谈及“义工理念”时表示,善于施舍,乐于回馈社会理念的形成,与政府提倡和家庭教育是紧密相关的,这些是从小逐渐接受和养成的。

  据了解,在台湾中学里,社会服务是必修课程,像台北市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做8小时“志工”,如课业辅导、病房陪伴、募集善款、导游解说、回收垃圾等。有的公司则规定职员必须带薪担任一定时期的“志工”。此外,“志工”不仅可以为人服务,也可以为自然服务。

  “目前台湾义工服务是‘从娃娃抓起’,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灌输,政府的提倡,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服务大众的意识。”在义工服务中,大陆义工的热情与善良给王明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们打交道,我觉得大陆的民众特别有正义感,在同胞遇到灾害的时候,能义不容辞的过来帮忙,真的很让人感动。”

  广撒爱心:盼官方多开慈善“绿灯”

  随着两岸交流与融合的不断增加,大陆民众对台湾人“好奇”的目光逐渐平和,平凡的义工服务,也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对大陆有了新的认识。

  加入义工组织近20年,王明萌对义工有着深深的感情:“大陆的义工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她说,台湾的志愿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而大陆的志愿者有很多是年轻人。“这个年龄就懂得付出,很不容易。义工服务提供人们改造社会及帮助他人过更好生活的机会,是国民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义工的人生更有意义”。

  “通过帮助需要受助的群体,我对大陆和民众有了更多的了解。”商金榜说,这是他在大陆进行义工服务中的一个意外的惊喜。“2004年我刚来到北京时,对大陆还很陌生。所有的认识还仅限于在台湾新闻和报刊的报道。”商金榜说,“现在比较肯定的是,通过这些年的义工经历,让我比那些只在校内学习的同学,更早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了。”

  商金榜在大陆的义工服务仍然遇到很多障碍。“可能因为是台湾籍的身份,刚开始进社区做义诊时并不那么顺利。”

  面对难题,商金榜想到了台盟:“我们邀请央视、台盟帮我们搭桥引线,寻找需要我们服务的社区。现已和多个社区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商金榜说,目前,大陆政府已经为慈善组织的活动开了很多“绿灯”,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大陆的台湾义工服务的地域仍然很小。“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都居住在交通并不发达的乡村,如果政府或者是学校如果能帮义工解决交通等方面的困难,相信会有更多的‘雷锋’和义工涌现。”

  在谈及大陆山区支教遇到的困难时,支教义工刘湘吟表示,主要还是生活上的不便利。山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常停水停电,自己打水做饭,甚至洗澡得到县城去。此外,与预期值差距的调适,以及远离亲友,有共同语言的人太少,都是义工需要面对和克服的。

  与中新网记者聊起未来打算时,商金榜充满憧憬地说,正在准备组建自己的义诊团队,申请一些慈善项目,另外,就是期待能加入一个志愿者团队。“自己申请成立一个团队或是加入成熟团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他坚定地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服务,回馈社会就好。”(完)(丁文蕾、王义铭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后记】

  和台湾慈济义工王明萌聊天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她眼里的大陆,不仅仅是传递爱心的平台,大陆年轻义工的淳朴和善良,让她非常感动也加倍珍惜。义工似乎是很大的话题,王明萌也试图尽其所能描述她眼中的义工。谈及生活,她只字片语,轻微带过,但谈及“爱心”“回馈”却又是一番“浓墨重彩”。

  约见商金榜是在8月的一天下午,地点在北京市东直门医院的三层推拿科,医院走廊,人流熙熙攘攘,环境很嘈杂。为了方便记者采访时的录音需求,他特意向领导申请一间医务室,这个小细节,让记者感动许久。

  “施比受更有福”,在采访过程中,这是受访义工们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此前在记者的概念中,“义工”只是义务劳动的代名词,可“义工”这个词背后更丰富的内涵却是由这些受访的台湾义工们传递的。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让他们有了“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那种融入到骨子里的回馈理念和习惯,让记者为之动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多开  多开词条  台湾  台湾词条  义工  义工词条  绿灯  绿灯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