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社会企业:当“高富帅”遇见“屌丝”

一时喧闹的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代表美国中产阶级及底层民众利益的奥巴马再次当选。套用国内目前流行的网络用语,奥巴马显然是众多“屌丝”的利益维护者,而其对手罗姆尼则扮演了“高富帅”代言人的角色。在美国,这两个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阶层最终还是要“和谐”相处。联想到笔者一直关注的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其实它也是一个“高富帅”和“屌丝”可以寻求和谐共处的“温柔乡”。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近在国内开始升温,仅仅在11月份就举行了多场关于此类话题的论坛或聚会。虽然我对这种理念在国内开始吸引更主流的眼球感到欣慰,但也隐隐担心这些如火如荼的讨论只是昙花一现,社会企业最终会因为没有具体行动和成功案例的支持而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同。毕竟在这个领域,当“高富帅”遇见“屌丝”时,如何平衡和协调好两者的利益诉求和目标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虽然社会企业的确切定义依然见仁见智,但业界基本上在两点上已有共识。第一,社会企业通过商业运营的手段实现其以社会价值为取向的目标,企业需要盈利,但绝不追求股东或所有者的财务利益最大化;第二,社会企业的服务对象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公司使命也是在运营上满足财务需求底线的前提下为此类群体提供改善生活和命运的机会。和其它类型的企业一样,社会企业的成长需要资金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和持久地服务“屌丝”群体,而“高富帅”投资机构或基金会在其中的角色显然不可或缺。

在中国目前的大环境下,社会企业的驱动力不言自明,在解决诸如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等问题上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不过,除了社会各界需要对这种创新型的理念和实践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外,社会企业的从业者也必须学会直面各种挑战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抓住“高富帅”的良心,实现对“屌丝”的长久良善。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社会效应投资论坛上,社会企业领域的前辈茅于轼先生再次提到了他那句著名的“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个人觉得它也不妨用于诠释社会企业语境下两个社会阶层在目标追求上的融合。

回到社会企业从业者自身的问题,基于个人经验,首先我觉得商业意识从计划到执行阶段的不足依然是这个行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目前中国很多所谓的社会企业实际上都有非政府组织(NGO)的背景,其中不少机构之所以走上企业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为本土NGO资助来源方面的重重困难,并非是因充分意识到企业式经营手段的可持续性而为之。在商业经验、技能以及心理准备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好心未必就能办好事。正所谓“软心肠济世、硬心肠创业”,虽然社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扶弱与社会和谐,但中间的商务企划和执行过程却容不得半点不必要的温情。

 

其次,社会企业从业者对报酬的态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可能还是和不少从业者非营利性机构的背景有关,在谈到个人收入的时候,行业目前整体的态度还是较为闪烁,有时甚至无谓的扭捏。收入最大化当然不应是社会企业从业者的驱动力,但这个行业需要有合理和竞争性的薪酬制度才能吸引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保证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

和70和80后相比,我觉得更多的90后对公益事业有参与的欲望和热情,我接触过的不少大学生也都在积极寻找做志愿者的机会。在这些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后,面对各种现实的压力,显然仅靠热情无法保证其从业的延续性。哈佛肯尼迪学院海菲兹教授有一句话:每个人都会有所谓的“野心”(ambition)和“抱负”(aspiration)。 “野心”是个人想得到的东西,比如金钱和权力,而“抱负”则更多是指贡献给他人和社会的东西,诸如公益和慈善等行为。我的看法是,良币驱逐劣币,好人要有好报,社会企业的开拓者要勇于证明“屌丝”行业也同样有成为“高富帅”的机会。

第三,不少社会企业的从业者由于自身的性格和风格,做事相对低调,不爱张扬,多少有些“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式情结。表面上看这似乎很符合中国文化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传统逻辑,但在各种科技传媒手段层出不穷的今天,实际上这对社会企业整体行业的提升并没有任何帮助。除了要有活生生的成功案例以证明社会企业面向未来的实用性,理念的传播和宣讲绝对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企业的从业者首先要区分纯个人推销(self-promotion)和行业推广(industry thought leadership),学会抬头看路,建立和“高富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效沟通,让自己信奉的理念和方法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同。

 

由于社会企业肩负的诸种责任,可以把社会企业类比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社会和环境责任为“德”,公司治理为“体”,而财务表现可以等同为“智”。缺“德”的企业学习越好,负面的社会效应越大;而“体”弱的企业则不可能走得长远。三好学生不好当,也正因为如此,在“高富帅”遇见“屌丝”的社会企业领域,分别代表商业和公益的两种观念需要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和融合,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企业界出现足够多的“三好学生”。

(作者张涛毕业于哈佛大学和Wake Forest大学,曾先后做过驻外记者和跨国公司经理人,目前从事投资和政策咨询工作。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作者交流。本栏目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遇见  遇见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