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进大学加入学生会,还不如做公益?

进大学需要加入学生会吗,学生会对毕业后求职、考研有用吗?这是高中毕业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对大学生涯产生的困惑之一。“我现在看见有在简历写学生会团委社团的直接扔垃圾桶。”这是某H R在微博上提到的招人经验之一,立马引来一片共鸣,名叫“浙江大学哲学系”的ID留言道:“中国高校里素质最低的两拨人:一拨进了团委学生会踏踏实实搞政治,另一拨另起山头认认真真搞关系。”———这条评论变成了传说中的“最右”。

 

比起学生会活动,企业更在乎你的专业成绩

 

学生会简历真有那么贬值吗?展动力猎头公司总经理郭展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现在人加入学生会动机都太刻意,由于觉得学生会对求职有帮助,有人还会故意捏造职位,首先信任度就很低。”

 

有时候,郭展序也会跟H R同行聊到这个话题,他说身边越来越多的同行们都表示“学生会出品”的实用效果并不好,“大学里天天忙着搞学生会活动,专业课给落下了,企业招人当然更看重你的技能”。他举了几个例子:“尤其是那些非销售类的,理工科、工程师、研发人员等职位,对技术的掌握要求很高。”

 

这类专业的学生,与其忙着逃课搞活动,还真不如逃了活动去上课,漂亮的专业分数能完胜一张写满了学生会活动经验的列表。

 

越大的企业越会希望你是一张白纸

 

白纸并不是指你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从学生会里学来的官僚气和优越感———“组织/参加了某某活动增强了我的组织能力,富有团结精神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这种话在大型企业,尤其是知名外企眼里就像一场幼稚园水平的自我营销。“学生会本来就是从国外传入的,外企是对学生会最早有概念的企业,但也是最早发现国内的学生会其实没那么好用的问题,而大公司自己的培训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它们更希望你是一张白纸,交给自己培训就好。”郭展序说,“可是有些公司会反映,从学生会里出来的新人,比如任职过主席、部长、副部长什么的很容易自我,没培训几天就觉得自己能当团队领导,动不动就认为自己很有组织能力。”明明知识构架都没人专业,还特自以为是,让人印象很不好。

 

如果非要找吃学生会那一套的公司,在郭展序看来,也许只有官僚气较重的国企吧,而诸如华润等市场化较高的国企以及外企根本就不会在乎学生会这三个字。

 

加入学生会不如做公益,或针对职业规划选择社会实践

 

根据郭展序的描述,学生会简历的受欢迎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呈现下滑的趋势,如果学生会简历已经没有特别的优势,那还能怎样从侧面体现自己的能力?郭展序表示:“现在的企业更看中你是否参与了公益性质类比如环保、慈善、支教,听起来不图名不图利的活动。这些活动经验比学生会更有用。”

 

参加公益、环保类社会活动也许是最保守也最好用的方式,对外企和国企都有用。其他还可根据公司性质下手,比如在湖南读大学的张君伟毕业后一心想从事与销售有关的职业,理想是能自己创业,开一家连锁超市。他从大一起就每天晚上流连在各宿舍楼门口卖U盘、保护膜、鼠标等小物件,到了大二跟同学合伙开餐馆,每逢春运还会倒腾黄牛票。总之一切能操作的商业手段他都去尝试,不把时间浪费一秒钟在学生会上面。毕业后张君伟去IBM面试,这样的经历和参与学生会“××日举办××活动”相比,当然是前者更有分量。

官僚、圆滑,这是网友对学生会的新标签

 

在天涯社区等各种论坛搜与学生会相关的东西,基本都是一片“揭露”和“吐槽”,对于学生会的社会作用,还有网友调侃它“就是最大的公务员后备队”。官僚、腐败、装腔作势成了网友们对学生会的新标签,这标签同样适用于大多数人入会的初衷。网友袁林就在他的博客里讲起班上有一女生,加入学生会每天被使唤累得要死依然坚持,理由只是为了将来能混进院团委“有关系”。

 

看这些吐槽你会感觉把学生会里的人拎出来往太阳下一晾,就像一部校园版甄嬛传,简直到了人嫌狗咬的地步,认为学生会经历对简历很重要的观点似乎越来越像一场自high。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生会  学生会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不如  不如词条  加入  加入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  
公益

 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

基於在农业发展丶本土文化,以至社会阶层结构等差异,每个国家及地区在维持“社区支持农业”精神下,会自然地发展成不同模式,以配合当地独有的情况。但不管形式如何,其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