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NGO呼吁政府统一行动对抗肝炎

中国是肝炎大国,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亚太扑灭病毒性肝炎联盟(Coalition to Eradicate Viral Hepatitis in Asia Pacific,简称“CEVHAP”)呼吁亚太国家政府制订并实施协调统一的国家行动计划以对抗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不仅是一种急性感染,同时也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的主因,其造成的最显著后果就是肝癌。

 

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肝癌是造成亚太地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病毒性肝炎每年在亚太地区造成超过100万人死亡——是艾滋病死亡人数的三倍,疟疾死亡人数的九倍,这相当于每隔30秒就有一人因病毒性肝炎死亡。其中,慢性乙肝和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癌死亡人数超过40万,是前列腺癌死亡人数的九倍,乳癌死亡人数的两倍。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下称“乙肝”及“丙肝”)病毒可引发慢性终生感染,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其引发了全球78%的肝癌病例。研究数据显示,每年因传染病而致的癌症新发病例中,32%由乙肝和丙肝导致,使病毒性肝炎在中低收入国家成为头号致癌的传染病。

 

尽管如此,病毒性肝炎经过及时充分的医疗保健是可预防的,而丙肝在大多数情况下则可以治愈。根据世卫组织对全球各国卫生部门的调查,世界上70%与肝炎相关的死亡案例发生在亚太地区,但区内仅半数受访国家有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国家行动计划。

 

对此,世卫组织认为,防控病毒性肝炎最大的挑战包括:公众及高危群体对于该疾病的认知度低、资源投入不足、制定政策的科学证据缺乏、欠发达地区接种疫苗困难,以及诊断、护理和治疗相关条例标准欠缺。

 

病毒性肝炎感染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感染者经常意识不到自身患病情况。在东南亚一亿名慢性乙肝患者中,就有65%的人不知道自身已被感染;同区3000万名慢性丙肝患者中,有70%的人不知道自身已被感染。

 

认知程度较低导致的后果就是慢性肝炎患者确诊时为时已晚——感染已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及早发现患者的慢性感染能够拯救数百万肝癌及肝硬化患者的生命,尽管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公共卫生威胁,实践证明采取有效的行动可大大减少该疾病带来的负担。

 

通过免疫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是减轻肝癌和肝硬化疾病负担的关键。自2003年起,仅在西太平洋地区,国家免疫计划就成功预防了1,000万例慢性乙肝感染,以及250万例与乙肝相关的可能致死案例。乙肝疫苗因此而被称为“抗癌疫苗”。

 

尽管目前仍未研制出丙肝疫苗,但丙肝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治愈。许多国家正在引入丙肝的最新疗法。这一疗法容易进行,副作用较少,而且相较之前的疗法可以治好更多的人。

 

对此,世卫组织全球行动框架建议,对肝炎患者提供免疫接种与资讯以预防传播。其中包括:确定免疫接种扩展计划时间表;制订实行标准和程序;建立血源性病毒预防计划;开展注射吸毒者关怀项目;确保粮食和饮用水安全;宣传安全性行为、安全合理的药物注射以及安全输血。

 

中国被称为肝炎大国,虽然近年来由于计划免疫有效实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新增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总量仍达9000万人之多。首医大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告诉财新记者,根据抽调数据推算,这其中已经罹患慢性乙肝者至少有2000多万人、肝硬化患者数量约50-100万人、肝癌患者约为30万人。

 

但中国的肝炎防治现状令人担忧,“2013年年底的乙肝疫苗风波,造成中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滑坡。”今年5月29日,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儿童应该接种疫苗而没有接种,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导致某种疾病大面积传染传播的可能性增加”。

 

近年来,中国疫苗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9年的广西狂犬假疫苗事件、2010年的山西“高温疫苗”事件和2013年的疑似乙肝疫苗致死事件,都加剧了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不信任。

 

对此,业内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接种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的原因很多,除了接种事故,大多数是偶合反应,“真正和疫苗质量有关的事故比较少”,但疫苗质量是最容易被归因的。对疫苗接种率滑坡,他表示担忧。“疫苗是一种公共药品,大量人群接种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疫苗接种率下降,很可能造成传染病抬头。”

 

他介绍,国外也曾发生疫苗恐慌事件。英国就曾有反疫苗组织,认为麻腮风疫苗可能导致儿童自闭症等,进而发起抵制运动。“但最终看来,反疫苗运动的受害者是公众”。这位业内人士强调,中国疫苗行业总体上可以放心,疫苗监管相对严格,仅个别疫苗可能存在概率很低的风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肝炎  肝炎词条  呼吁  呼吁词条  对抗  对抗词条  统一  统一词条  行动  行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