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NPP公益创投,在企业和NGO之间

 

 

        从积极而开放的心态去思考,作为同样以人为聚合的组织,企业和NGO在管理和理念方面存在值得相互借鉴之处。企业拥有的资金、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技术等各种资源,有可能成为NGO提升运营绩效的工具,而NGO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以自身的理念和行动影响企业,并为其提供回馈社会、担当企业公民的思想资源和渠道。当然,在此过程中NGO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理念。

 

 

        国内首家慈善创投基金会——NPP公益创投基金会(Non-Profit Partners Foundation),目前正在对数家公益组织提供资金和专业支持,同时着手制定和推广NGO的公信力标准,并建立一个公益中介平台。按照NPP 执行董事兼执行长陈宇廷的说法,是要帮助公益事业进行产业基础建设。

 

 

        目前,有3家机构与NPP进入实质性合作。青海吉美坚赞福利学校是一家为贫困的适龄和超龄牧民子女及年轻僧人提供免费教育的民办学校。据悉,NPP在理事会组建、学校教学模式总结、教材开发、创新收入模式(奶酪厂)发展等方面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并帮助寻求外部资源;为农村妇女提供职业培训和介绍的社会企业——上海妙心家政,也获得了NPP在策略规划、人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此外,NPP还与NPO信息咨询中心合作开发行业自律标准并进入测试阶段。NPP项目总监顾春玲介绍,NPP主要是从整体发展思路出发,系统考虑伙伴组织的发展,并在实际操作上为其配备必要的人员,辅以管理技术培训。

 

 

        此前的2006年上半年,NPP的最初发起人——麦肯锡公司对300多个NGO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此为基础将中国公益“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3点: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产业标准;缺乏专业管理支持;缺乏针对公益组织能力及组织建设的资金,导致公益界缺乏兼具善心与能力的公益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和需求,2006年10月,麦肯锡联合多家跨国企业发起并注册成立了NPP,旨在通过创新的做法和企业界的投入,尤其是企业管理能力的投入,协助发展“健康的、专业且具高效率的公益产业”。目前,NPP已在香港注册,并积极寻求在大陆地区也获得非营利机构的注册身份。

 

 

        不难想象,NPP的理事会和管理团队均具备很强的企业背景。从设定的理事会结构看,专业咨询公司以及跨国企业各占5席,余下的3席由公益界的NGO成员担当。目前,已经加盟的专业公司包括麦肯锡公司、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奥美整合行销、君合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有诺华、摩托罗拉、永丰余集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NGO也位列其中。除了这些隐身在后的理事会成员,直接在一线操作的NPP管理团队的7位成员也都来自商界。NPP 执行董事兼执行长陈宇廷本人是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资深顾问。 

 

 

      “NPP的理事会不是企业家组成的理事会,是企业组成的理事会”。陈宇廷言下之意,理事成员并非只是一个筹款机器。作为NPP十分看重并要着力开发的资源,企业理事成员内部的专业志愿者网络,正是能够为NGO提供亟需的财务会计、法律咨询、公共关系等各方面能力建设支持的富矿。作为回报,NPP则通过企业参与公益提供“心灵层次的感动”,当然也希望能对参与企业的品牌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人脉关系网络有所帮助。

 

 

        陈宇廷认为,和政府有关部门面向企业发起的公益活动相比,NPP是从捐赠者的角度、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将公益领域定位为“产业”,向其引入风险创投的模式,输入企业界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的各种资源,也大大不同于过去企业界单纯向公益界提供捐赠的传统慈善模式:NPP不只是要在资金链上与NGO建立联系,更重要的是意在介入NGO能力建设和自律规范,试图改进这个“产业”的“生态”环境,从而“让慈善更有力量”。 

 

 

        但是,拥有善良的意愿、积极的心态和专业高效的管理能力的NPP,是否就能够与NGO有效对接?这似乎值得拭目以待。毕竟长期以来,由于在动机和诉求、服务对象、做事的理念和方式上大相径庭,加之发展的阶段性差异,NGO和企业这两大部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陈宇廷而言,NPP试图要居间跨越这个差异,其在行动上的“合法性”,在于强调双方共性的一面。

 

 

        从积极而开放的心态去思考,作为同样以人为聚合的组织,企业和NGO在管理和理念方面存在值得相互借鉴之处。企业拥有的资金、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技术等各种资源,有可能成为NGO提升运营绩效的工具,而NGO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以自身的理念和行动影响企业,为其提供回馈社会、担当企业公民的思想资源和渠道。当然,在此过程中NGO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理念。公益本身似乎正在成为企业和NGO跨越隔阂的契合点:双方通过公益找到交集并相互发生影响,共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其实,从组织的治理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路径上,企业和NGO有异曲同工之处:企业由个人化的家族性公司,经过外部融资逐步扩大规模,并“对外开放”,吸纳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最终经过上市为公众拥有,成为在监管和透明度方面要求更高的上市公司。一些NGO也有从个人创办和主导的初步阶段,逐步扩大规模,完成内部分权并通过建立理事会向社会“开放”,实现更大透明度的过程。当然,正如市场生态里中小企业和上市公司各得其所,也不能简单地用规模的概念来套用NGO的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并非所有的NGO都要“做大做强”才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向更高的责信和效率努力,应该是所有NGO的共识。

 

 

        从目前来看,NPP更强调利用其拥有的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不是单纯通过资金为NGO提供服务。“企业和NGO在管理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例如,如何有效地开会;如何拓展人际关系;如何提高管理能力、谈判技巧;如何提升领导力、沟通能力,甚至小小的如何上网寻找资料的培训,我们都可以提供。”陈宇廷说。

 

 

        由麦肯锡等公司推动并介入NGO能力建设,与发起公司的专业背景有关。企业直接涉足NGO能力建设的另外一个例子是2004年由近百位企业家发起组建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该协会除每年斥资百万举办生态奖,推动民间力量和企业界开展环保活动,还设立向NGO开放的生态基金,举办小规模的社区发展干事培训,帮助NGO培养“既具备实施项目能力又能与社区团体、政府机构、商业资源沟通交往的一线工作人员,能够真正运用项目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者”。1

 

 

        NPP则试图在行业生态方面有所作为,期望开发的行业自律标准最终能够上升为NPO自我评估的公信力标准。陈宇廷承认,围绕这个标准的讨论并非没有争议。显然,在NGO千差万别、处于多元状态的今天,自律是行业的共同期望,但制定统一的标准要具备广泛的可操作性,并为NGO广泛认同,实际上难度很大。

 

 

        在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NPP作为公益创投的实践者拟定了3个标准:“首先是看预期能产生的贡献,其经验在未来能够被其他公益组织分享和复制;其二是NGO领导人的心态能否足够开放,在管理团队的构成上能否保证成立像样的理事会;最后,是双方工作要有默契,看我们能否帮得上忙。”

 

 

        既是创投就有风险。“我们会选择在以上3个方面有潜质的NGO”,陈宇廷说。这样的想法体现了风险创投的理念:在纷繁芜杂、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市场上独具慧眼,挑选出具有增长潜力的对象进行投资。

 

 

        目前,列入NPP合作者名单的有10多家组织。下半年,NPP将启动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及南都基金会(筹)旗下的新公民学校的合作。前者具有“从政府体系中在人事与财政上独立出来的独特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后者正试图创立为农民工子女提供高质量教育的示范模式。

 

 

        与NPP合作或者有过接触的组织更看重哪方面的资源?资金还是技能?陈宇廷的回答是基本对半,当然也会有差别,例如中国扶贫基金会显然并不缺钱,而小组织找上来主要是需要资金。NPP希望在未来不只是将支持范围限于“有潜质”的组织,还准备以孵化器的形式帮助刚起家的更为草根的组织。   

 

 

        要满足公益组织的需求,仅NPP一家之力显然是杯水车薪。NPP计划在6-7月间开始试验推出一个连接(企业)资助方和NGO之间的中介平台,并调动企业和志愿者大量参与。谈起未来的目标,陈宇廷表示:“我们期望以专业、创意和热情为支撑,在五年内成为中国主要的公益中介平台和专业服务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NPP游走于企业和NGO,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拥有强大的企业背景,不难使人心生疑问:NPP是否会沦为企业的CSR项目呢?陈宇廷对此予以否认:“这些企业CSR已经做得很好了,不需要再通过NPP。”

 

 

联系:张莉 lea.zhang@nppfoundation.org

 

 

注释:

 

 

1.http://see.sina.com.cn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创投  创投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之间  之间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NPP  NPP词条  
公益

 外滩悲剧的启示

       “后面不断地推着我,拥挤的已经感到呼吸急促。突然前面的那个男生俯身,我看到他试图捡起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