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个人公益行动兴起以后,我们还需要NGO吗

近两年,随着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发展,类似“微博打拐”、“免费午餐”以及“光头行动”等个人公益行动不但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并且影响了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社会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公民行动。相比之下,NGO在这些重大公众议题上的失语与缺位,使得大家不得不开始质疑“组织公益,是否已经黯然失色在个人公益的光影下” 。甚至有曾经多年支持大陆民间组织发展的前辈开始怀疑,这么多年持续对民间组织的支持是否还值得?

 

首先,个人公益行动的成功意味着NGO失败了吗?对民间社会的发展来说,民间行动和民间组织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也并不相互排斥。相反,它们其实是相互借力的关系,并且这两者都是公民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它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的过程。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执行主任曲栋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培养“积极的公民”和“社区培力”的过程。尽管中国内地的大多数民间组织由于对政治敏感性的担忧及受项目制发展的局限,极少以组织名义参与到类似的“行动”中去,但这些组织长期的工作却为有心关注公共议题的公民提供了了解和参与的渠道,创造了公民之间为自身利益之外的公益合作与联合行动的机会。比如“光头行动”虽然没有任何民间组织的直接参与,但不论是发起人也好,参与者也好,都有众多NGO工作经验的人及志愿者。同时,这些具有广泛社会参与的运动,也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外,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这需要个人公益行动与组织公益有很好的结合与合作。当社会议题或问题由个人行动者发起并引起了社会关注以后,若是要持续发展仍然需要民间组织的介入。比如“微博打拐”的后续,除了政策推动以外,也包括与相关的基金会合作;“免费午餐”虽然有政府拨了160亿元以行政手段解决,但政策的落实与问题是否就此解决,仍然需要众多身处一线的民间组织持续不断的关注与了解;而“大爱清尘”本身则是公益组织与媒体名人共同发起和实施的案例。

 

这些个人公益行动的兴起,为NGO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NGO的功能与定位有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内地民间组织的发展,早期主要是由于国际发展组织的进入,或者说由于某种社会服务的缺失。所以年岁比较久一点的民间组织大多是做发展工作的国际机构的中国项目点,或是一些提供社会服务的慈善类组织,比如太阳村、慧灵,还有以一对一资助为主的助学组织等。直到近几年,民间组织的形式和关注点才逐渐多元了起来,但是占主流的仍然是提供服务以及慈善类为主。

 

清华NGO研究所的贾西津在多年前曾经提出过NGO的两大主要功能是倡导与服务,而“倡导”这个功能在很多NGO看来和“宣传”并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在如今这个民间力量的发展速度可能快过民间组织的时候,NGO是否还能安于只是做一个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的补充,而忽略民间组织在发起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监测政府和企业对相关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个人公益行动固然很难完全取代民间组织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但若是一些NGO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对民间组织的期待;虽然民间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并不会就此黯然失色,虽然在中国民间组织获得资源和符合社会期待并不会完全划上等号,但某一些无法跟上社会发展脚步的NGO,就算一时能获得资源,也有可能饱受社会非议,在强大压力下要么努力转型要么继续被社会唾弃。

 

考虑到政府在NGO的功能与定位上的态度及政策,也有一种可能性是定位于提供服务和帮助政府解决问题的民间组织会获得更大力度的政府支持及政府资金,从而获得比专注于发起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监测政府和企业对相关政策的落实的组织更快速的发展。这是目前民间组织发展多元化下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么,身为民间力量的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我们会优先考虑支持什么呢?

 

最后想说的是,如今NGO的存在非常多元,其内部有分化有纷争,已经很难单单用“NGO”这一个词来代表所有的民间组织了。它作为一个整体,其存在就是一种价值,代表着民间力量的一部分。我们更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民间组织,我们期望支持什么样的组织以及我们要让自己所在的组织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从这些个人公益行动中学到些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与对方合作达到我们共同的目标?

 

(作者系NGO发展工作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兴起  兴起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以后  以后词条  行动  行动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