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管窥“京交会”

 

 

      “社会组织5·12行动论坛暨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下简称“京交会”)于2009年8月12~14日在北京召开,有100多家机构参展。据报道,一些揣着项目书进京融资的机构对结果有点失望,因为“交易量”低于期望值。但若以交流而论,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平台。

 

 

        参展机构地域分布广泛,工作领域多样。在这里有闻名遐迩的NGO,有刚刚出生不久的小机构,去年地震后催生的几家机构前来亮相,还有那些多年“养在深闺”的公募基金会也在主会场附近一溜排开。新的老的、大的小的、官办的民间的,多种机构能共同出现在一个大厅之内,本身就是一种交流。

 

 

        浏览这些琳琅满目的项目展示和机构介绍,和机构的展台工作人员交流,可以看到、感受到一些新人、新能量、新方法在不断充盈着这个领域。

 

 

        来自上海的“优爱”是一个成立不久的专注于盲人及弱视群体的公益组织。创办人是两个年轻的女孩儿,其中一个还是在读硕士生。在展台前,团队中的几个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感染了参观者,不少人停留下来,在这里学用盲文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祝福的话语,而后这些名字和话语被他们贴到展台的一面墙上。

 

 

      “欣耕工坊”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公平贸易机构,创办于2007年5月。展台的墙上挂着展示的衣服、布包、饰品。机构的创始人朱炳肇说,他们最初是从支持河南艾滋病村的家庭做中国结开始的。他希望通过贸易形式,让这些民间的工艺走向世界,走进都市大众的生活里,提升弱势人群的收入。因为朱炳肇之前做过贸易,所以他积累的销售渠道延伸了产业的纵向链条,也减少了以往一些NGO在摸索中需要付出的成本。

 

 

        NGO中支持困难家庭或地区生产、销售当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项目不少,但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链条中,很多公益组织除了和农户打交道,在其他环节没有市场经验,没有销售网络可用,对农民实际生活难以有大的帮助。

 

 

        中扶利民的产品在之前的几次会议上都被作为纪念品或者资料包来发放。由会议主办方购买,在业界的内部市场上销售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径。这次会上,给几百名参会者发的资料袋也是中扶利民的布包,雅致的设计令一些圈外人喜欢。只是更多的组织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销售都还做不到这样。

 

 

公益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样的人才加入,带来不同的思维乃至方法和技术, 或许NGO 的某些愿景可能会被修正,同样有些愿景也可能因为这些方法和技术,而多了些实现的可能性。

 

 

        在机构一溜排开进行自我展示和交流的同时,大会的主会场举行了题为“激情、反思、展望”的行动论坛。

 

 

        从去年12月开始,此次行动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扶贫基金会先后委托了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机构和专家,实施了总课题为“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的项目。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该项目的这些研究成果,由一套共有6本的《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丛书》组成。而此次大会的主题论坛的嘉宾发言与讨论,也就主要围绕这套丛书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涉及NGO在灾后救援各阶段应如何行动,以及中国社会现行救灾捐赠机制等话题。

 

 

        其中,清华大学NGO研究所邓国胜教授根据编写完成的丛书之一——《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在会上的发言,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邓在研究中发现,“5·12”地震中各类捐赠款物共计767.12亿元,但其中80%左右的地震捐款进入政府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府的“额外税收”,由政府部门统筹用于灾区。坊间评论认为,政府垄断了民间的资源,致使民间社会,尤其是NGO缺乏应有的活力和资源支持。

 

 

        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对此回应,他认为,大部分捐款最后还是由政府来支配的原因,在于NGO存在的现实问题。“一些NGO组织公信度不高,回馈不明确,导致公众不愿意将钱交给NGO使用。”他的这种想法,与研究中的另一发现——60.8%的受访者则认为救灾捐资应由政府统筹使用——有着相似之处。

 

 

        但仍不能轻言,政府的强势和对资源的垄断和NGO的弱小没有关系,而简单地将责任归因NGO的公信力不高。不过,邓国胜的一番调研倒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救灾机制何时从垄断走向开放,并形成合作治理的救灾模式。

 

 

       在诸多对地震阶段中NGO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反思之后,迎来了论坛的展望阶段。而展望是需要靠项目和资金来支撑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4家表示将继续出资接受NGO的项目申请。万通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也拿出项目和资金寻求NGO同仁的合作。

 

 

         此外,“京交会”还特别设计了一个节目,推广理性慈善和持续慈善的观念,支持公益事业的良性、有序发展。这个节目就是《2009中国慈善导航行动》大型公益行动电视节目。大会挑选出16个“5·12灾后重建资助项目”参与电视评估及展示,并在8月底播放。

 

 

        最终,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的灾区“孤老孤残专业护理院”项目荣获100万大奖,“多背一公斤”的图书馆项目、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的“彭州地震灾后生计重建和社区综合发展项目”、野草文化传播中心的“生态旱厕在受灾保护区水源地的示范和推广项目”、四川南充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的“特困家庭灾后房屋建设的支持与帮助”项目分别获得了20万元奖励,其余11家机构分别获得了5万元鼓励奖。此次总资助金额达235万。

 

 

        虽然借意“广州交易会”而组织起来的这次“京交会”,旨在打破NGO领域中资助方与受助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仍需要双方之间的长期沟通和磨合,这不是一次交流会就能做到的,所以这更多被看作是一个“公益交流展示会”而非“公益交易会”。此次论坛和展示会结束后,“我要公益网”推出的“2009公益京交会暨5·12论坛征文启事”,仍可视为此论坛的延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管窥“京交会”  管窥  管窥词条  交会  交会词条  管窥“京交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