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对话另类发展与青年培力

手上捧着的这本《让梦想扎根》,是香港社区伙伴和他们众多的伙伴机构、协作团队和青年实习生们,经过四年酝酿,在行动中不断对话而最终集结出版的一本有关一群青年人成长的对话笔记。这既是一本厚厚的行动研究笔记,也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行动研究过程。对感兴趣于青年人发展、可持续生活、另类发展、社区支持农业、行动研究的公益行动者来说,这本书是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既有来自公益生活的真实的个人故事,也有参与互动的青年人发展机构进行青年人培力(empowerment)的策略思考和实用秘笈。

 

与公益相遇的青年人以群体的形象和力量跃然纸上

 

这本青年人成长对话笔记的背后是社区伙伴及其伙伴自2005年开始在中国开展的青年实习生项目。该项目源起并贯穿着一条主线——对当前中国主流发展、价值观和生活模式的一种追问:有没有可能有另外一条发展道路,人与人、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处,爱与公正可以成为新的文化?社区伙伴相信青年人的力量,支持有意愿的年轻人到基层社区进行为期1~2年的实习,探索主流发展以外的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供集中性的交流和培训,作为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以此为载体,社区伙伴与不同的机构合作、与协作者串联在一起,先后培养了200多位青年人,进入到社会的不同行业。这本《让梦想扎根》便是展现这些拥有非主流的梦想的年轻人与自己、与伙伴、与师长、与其所在的社区乃至更大的社会转化进程进行对话的记录。正因为他们愿意自省,善于追问,勇于分享,我们才得以看到因他们的对话而闪现的来自行动的智慧火花。你不妨以读朋友的日记、书信的轻松心情,去接近一个个真实的,因为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而不断在行动中去追寻生命意义,可持续生活的生命故事。这其中,你或许能看到自己以及在这条路上行走的同路人的身影。

 

第一章以两对从城市返乡的夫妇作为开场,一对是大陆的波仔和英子,一对是台湾的张正扬和洪馨兰。返乡的波仔和英子进行农业创业,面临种种考验,有来自农业靠天吃饭的风险,也有来自父母家人对于他们返乡的不理解,更让人揪心的是,英子作为一个嫁到夫家生活的女性,在乡村生活面临的种种错位与挣扎……这些都在她的自述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引得读者仿佛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体验着返乡青年的不易。张正扬和洪馨兰作为台湾的返乡夫妇,通过个人经历和互访以及书信往来就返乡的思考,在现实情境中的挣扎与内地的同伴进行对话,让读者也深刻感受到那种陪伴的力量。这也正是对话的意义。

 

第二章,仍旧关注农业,主角却是一班游走到他乡投身农村链接城市的社区支持农业(CSA)的青年人,聚焦在土生良品饭店以及“爱农会”这个平台上的年轻人的成长。透过他们的实习报告、自我书写以及与CSA前辈的对话,慢慢展现出他们对农村发展、城乡互动、健康食物以及如何将生活和生计结合起来的思考。经过与农夫在地的互动,他们生长出一颗心,这颗心饱含对农夫的爱、真诚、宽容和信任。他们认为CSA把城乡可持续生活的理想和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美好生活统一得近乎完美。

 

如果说前两篇还锁定在青年返乡——故乡或者乡土,那么第三章则更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五位年轻人的生命故事,感受他们在实习场域中不断地与自己对话,与伙伴对话,与师长对话,与外在环境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他们累积了内心的力量,通过行动跨界公益和商业思考什么是“爱”、“梦想”、“给予”与“坚守”。笔者静静地用心阅读、感受这些同龄人的心路历程:他们自主地选择一条非主流的道路,放弃大都市舒适的白领工作,去寻找自己的理想,不断自我追问,追问社区,乃至这个社会,在行动中让理想清晰,寻找个人道路与社会发展的联结。透过阅读,笔者也看到了年轻人成长中的一些关键影响因素:愿意改变的自己,伙伴、师长和组织的支持,行动载体、持续的系列培训以及自我反思习惯养成,乃至与其所处的社会的互动。虽然他们可能不拥有同龄人优越的物质享受和生活,但是他们都对自己和这个社会有种觉察力,他们不断去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这样的生命何其丰盈、何其珍贵!他们的对话对象有业已跨越生死的青年导师刘老石,有在环境和乡土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郝冰,有在个人成长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陆晓娅,也有自己的同辈人刘晓玮。因为这样的对话,这一章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前三章都是个人生命经历对话的话,第四章则展现了培养这些个体的土壤——实习生项目的理念和策略的介绍。这部分对于那些对青年人培力感兴趣的NGO人士来说不可不读。这些青年人培力项目与通常的NGO骨干培养有何不同?他们基于怎样的对社会的期待开展这样的实习生项目?他们怎样透过实习生项目将基层的民间团体、青年工作协作者以及更多的青年人串联在一起?他们的工作手法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那么强调在地行动和反思以及培育内心的力量?青年人成长的关键要素是什么?这一章尝试着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项目策划执行方的思考。不仅如此,编辑还特意在本章加入了来自台湾农村阵线培力大学生关注、参与农村发展的经验以及泰国在青少年培力方面的经验。

 

值得推荐的是,在每章最后都有一篇来自曾与这个网络互动的资深学者或公益行动者的“掩卷有感”,是不可多得的协助读者提升对每章文章思考的佳作,尤其是第二章和第四章的“掩卷有感”极具批判性,又无意间引发了新的对话的产生。

 

背后的行动研究思考

 

当下国内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正在或者计划开展青年人成长的工作,而这个项目是笔者看过的最有意识进行行动研究、整理经验的优秀案例之一。正像社区伙伴邓文嫦在该书序言里提到的那样,青年人成长的记录不一定仅仅是客观的记载,也可以透过鲜活的生命故事,透过对话发生。通过书写,个人的经验得以反思,群体的经验得以对话和整合,而且还会产生新的行动。该书策划周衍认为这个项目之所以进行了四年,是因为他们要因参加的青年人的成长脉络和生命故事而定,只有经过漫长的时间,故事的脉络才得以渐渐自行展现。她感谢社区伙伴“能够让这样一个完全不像项目的项目发生,并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支持,以足够的耐性和关爱,用近四年的时间慢慢磨,慢慢一起走,等它自由长出来”。这个行动研究还催生了不少新的活动和行动,包括第一章提到的返乡青年工作坊。

 

下一个对话会发生在哪里?

 

正是因为这样的行动研究的过程,青年实习生项目的经验得以梳理,并且通过这次出版,呈现给更多的公众,当然也包括NGO同行。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团体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越来越多的公益团体在社区服务、政策倡导、志愿者培养等等方面做着开拓性的工作.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普通公众对志愿者、对青年公益行动者、对非主流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有多少了解?这本书正回应了这方面的问题。笔者为之感到欢欣鼓舞,急切的希望让自己的亲人和在主流社会工作的朋友们能够读上这本书,也许借由这本书他们能更多的了解笔者以及笔者的生活方式,创造我们之间新的对话可能性。在写这篇书评之时,欣闻该书已经入选全国中小学馆配图书书目,看来公益行动和对社会的另类想象的种子有机会在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心中埋下。

 

当然,作为一名从事青年人工作的公益行动者,笔者更加希望看到更多的青年公益人发声,记录、反思并且分享对公益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的经验,这是基于对个人故事的力量的相信。必须承认,在公益生活和青年发展领域,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一种对世界的理解和青年培力的路径,公益青年的生活还有着更丰富、多元的存在。他们的内心世界的纠结与力量,他们扎根的公益行动,集结起来或许可以让读者以另一种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身处的世界并由此想象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希望对话不是止于这本书的出版,而是刚刚开始。

 

愿《让梦想扎根》这本书能如同平静水面上扔下的一粒小石子,掀起更多的涟漪!

 

(作者长期关注、参与并研究公益教育与青年人培力,目前为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候选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对话另类发展与青年培力  对话  对话词条  另类  另类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公益

 中国NGO介绍

  残障服务安琪之家康复教育中心2005年3月以来,安琪之家康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安琪之家)的三位脑瘫孩子数次前往当地一家普通小学旁听课程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