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建筑工人的世外桃源——人间新工人食堂

时间:2008年11月20日

 

地点:海淀区西北旺人间新工人食堂

 

 

访问对象:周周,李大君,小强

 

 

访谈人:银石,吴晨

 

 

案例撰写:银石

 

 

 

 

 

人间新工人食堂开在北京西北旺一个即将拆迁的村子里。在村间小路兜转许久后,人间新工人食堂的招牌突显在一片砖墙瓦楞中。它像许多朴实的村间小饭馆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正在逐步成为建筑工人的家。

 

 

 

 

 

他们关注什么

 

 

 

 

 

北京每天几乎都有从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他们在一个地方往往要工作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生活在底层,住所从一个工棚迁到另一个工棚,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遭受到歧视,缺少归属感和让他们感觉自在温暖的休闲活动场所。新工人食堂的创建者们将服务对象锁定在社区打工群体,尤其是建筑工人,致力于为他们提供一个像家一般感觉的休闲交流活动场所。

 

 

他们的解决方法

 

 

在村子的建筑工人聚集区附近,开办食堂+文化活动中心,为建筑工人提供一个休闲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进行交流,可以倾诉,可以获得知识和法律援助、技能培训,最核心的,获得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尊重。

 

 

为了让这样的一个社区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他们努力让食堂营利,希望餐馆的盈余部分可以用来支持文化活动中心的各项开支,从而形成了餐馆+活动中心的捆绑运作模式。

 

 

他们的团队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

 

 

 

 

 

 

 

 

 

 

 

团队成员-那些乐观的年轻人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很80后的年轻人,是一群从未做过生意的人,是一群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远大于对赚钱的兴趣的人。他们是:

 

 

李大君(男):新工人食堂前负责人。曾经出任CEO,服务员,采购员,财务总监等多种角色。

 

 

刘静(女):项目统筹

 

 

周周(女):项目执行人,新工人食堂现任CEO,兼职负责财务审核。

 

 

素素(女):项目执行人

 

 

小强(男):原来为西北旺某建筑工地的工人,现在为活动中心工作人员,新工人食堂店长,负责新工人食堂的日常运行。

 

 

厨师(男)1名,来自四川灾区,曾在某建筑公司里做厨师。

 

 

杂工(女)1名,丈夫为附近工地的建筑工人

 

 

收银员兼服务员(男)1名,也是一名外来打工者,曾自己做过烤串摊。

 

 

还有来自北大、北科大、中华女子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学校的志愿者们,他们为活动中心的联谊晚会贡献节目,也参与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行。

 

 

 

 

 

工作环境——“世外桃源”

 

 

活动中心的一个20多平米的单间被他们用作办公室,这里还兼作会议室。冬天,这里没有暖气,我们穿着厚棉袄裹着围巾,在电暖气的热风中,进行访谈。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他们的午饭时间。6个人,一大盆热腾腾的白菜肉炖豆腐,还有一小盆精致的西红柿炒鸡蛋。我们也凑了份子,很香。我看到墙上贴着的工作人员每日就餐记录,每个工作人员每人每餐5元钱,志愿者免费。这里的工作人员从周周到厨师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除了意外险,也没有其他保险和公积金。并且,由于餐馆的工作性质,他们时常需要在节假日加班。但餐馆已保证按照劳动法给工作人员发放加班费,所以餐馆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周围餐馆相比普遍高出20%~30%。

 

 

他们的居所租住在距离餐馆几里路外的半山腰上,位于一片桃林边的乡村四合院,像个世外桃源。这里有独立的厨房,洗澡间和厕所,每个人的房间都收拾的干净整洁。

 

 

 

 

 

 注册——法律之外的黑户

 

 

由于人间新工人食堂所在的村子即将拆迁,所以这里的饭馆都无法进行工商注册,新工人食堂也不例外地当着黑户。但即便是黑户,卫生费、治安费、工商管理费等税费一样也不少,不同的是,这里的税费由全部由当地村委会征收。餐馆的现任CEO周周说,没有注册也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他们也在为当地的经济做出贡献。在这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中,村委会还是将新工人食堂在内的非注册饭馆纳入到了普查对象。

 

 

他们的故事

 

 

源起

 

 

开办餐厅的念头源于一次建筑工地调研。2007年和他们北京大学一起做一个关于建筑工人的调查时,在一家工地附近的餐馆吃饭,很多工人聚集在这里吃饭喝酒,互相交流,他们对工人的访谈也得以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开展,于是他们产生了给建筑工人提供一个休闲和交流的场所的想法,在这样的场所中,也更便于对建筑工人这个群体进行了解和接触。

 

 

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后,新工人食堂选址在建筑工人聚集的村子里。餐厅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距离建筑工地步行约半小时。食堂前面有一片空场,用于举行联欢会等活动。食堂约40平米,里面摆放了8张4人桌。活动中心的一大间房分为读书看报区、电视区和活动区,还另有一个10 平米左右的乒乓球室。

 

 

2008年3月26日,人间新工人食堂开始正式运营。同时,在食堂的后院,新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也开放了。

 

 

 

 

 

角色体验积累经营经验

 

 

台子搭起来了,但是唱戏的人对于如何经营餐馆都没有经验。他们希望通过餐馆和活动中心的实践来完成其预设的社会目标,并认为“只要降低对餐馆利润的最大化追求,餐馆是可以满足它的社会性功能的。然而,市场化的竞争逼迫我们不得不将更大的精力放在经济运营上。对于一个餐馆,地址、服务对象、厨师、服务态度、餐馆的布置、经营的种类、成本效益控制、餐馆的人事管理等等,这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对餐馆的营业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实现目标,这些零经验者通过角色体验来恶补经验。

 

 

在餐厅运营的最初几个月里,当时的CEO大君先后承担了采购、财务、服务员、管理者的多种角色。国庆的一次活动中,我随大君去了一趟菜市场,他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和砍价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专业的境界,而这些经验都是在最初几个月积累的。也正是这段时期的角色体验和不断改进,为餐馆今日步入正常运行轨道积累了宝贵经验。最初,由于厨师的厨艺问题,餐馆的菜不好吃,品种也很单一,对顾客的吸引力比较低,另外,由于沟通不畅,导致发生做错菜的情况,这些都影响到餐馆的运营。后来,餐厅聘请了新的厨师,菜品和种类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寻找到一名热心又勤快的帮杂工,后厨安稳了。不久前,大君也从服务员的岗位上退休了,新招聘的服务员原来也是建筑工人,他还兼任了采购工作。尽管小伙子的砍价水平尚有提高的余地,但餐馆已经可以开始自运行,大君也得以从日常运行的琐碎中解脱出来,思索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

 

 

 

 

 

 

 

 

 

 

 

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应对现状

 

 

餐馆最初开放的时候,将目标锁定在了建筑工人群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工友来参加,活动中心举办了很丰富的活动。每周一在食堂前的空场上播放一部露天电影,其余几天工人们可以在活动中心打乒乓球、读书看报、看电视等。基本上每周都会有文艺小组、法律小组等。这些工作主要由志愿者主持完成。五一、十一分别举办了联谊晚会。邀请附近工地的工人来观看并参与其中,有来自北科大等学校的志愿者自编自演了各种节目,和工人展开互动。

 

 

 

 

 

 

 

 

 

 

 

 

 

 

 

联谊晚会上一展才艺的电工

 

 

 

 

 

 

 

 

但奥运会来了,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进京受限,村里流动人口比07年减少了近一半;金融危机又来了,下半年建筑工地开工不足,建筑工人数量又少了;天气冷了,工人们更愿意呆在工棚内,走30分钟到新工人食堂变得越来越困难。目标客户在减少,餐馆的运营自然受到影响,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也人气不在。

 

 

面对以上困境,他们开始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餐馆的目标受众除单一的社区打工人群外,拓宽到本地居民群体。另一方面,工人活动中心也由将工友集中到活动中心的被动方式改变为由志愿者或工作人员到工地走访的主动出击。他们到工地开展文艺活动,或者对打工人群工作和生活状况等进行调查。当天访谈结束的时候,我们随周周他们一起到附近的建筑工地,那天要放映一部露天电影―《天狗》,讲述的是农村护林员李天狗的故事。

 

 

     

运作模式-餐馆和活动中心的互动关系

 

 

 

 

 

 

 

 

 

 

 

 

 

 

             共同学习劳动合同法

 

 

从新工人食堂正式开业到现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餐馆依旧承担了新工人活动中心的房租、电费和其他经济支出。而新工人活动中心也为餐厅带来了人气,照顾了餐厅的生意。餐厅和活动中心成为他们直接接触工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和平台。餐厅制造出来的轻松氛围,使得这种接触变得更容易和融洽。籍由这些接触,工人中的骨干逐步脱颖而出,这又为进一步跟进工人的权益活动和开展服务提供了便利。在这一捆绑模式里,新工人食堂和活动中心的互动关系为彼此的成长提供了支撑。

 

 

 

 

 

 

 

 

 

 

工人参与管理

 

 

我们的访谈对象之一是个长着娃娃脸的20岁小伙子。他叫小强,原来是这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后来成了活动骨干,再后来成了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活动室的日常管理, 在工友中开展文体活动等。小强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人间新工人食堂店长,负责餐厅的日常运营。小强对建筑工人很熟悉,对于如何让工人们觉得像在家中般放松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一开始,食堂对工人们的服务显得热情而客气,很多工友反而觉得很不自在。后来在小强的建议下,服务态度改成热情而随意,餐厅环境也不再那么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工友们反而自在很多。

 

 

 

 

 

 

作为从NGO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社区型社会企业,人间新工人食堂的资金来源,资金分配或许与同一类型的社会企业存在或多或少的共性。

 

 

 

 

 

钱从哪儿来

 

 

餐馆和活动中心的固定资产来自于北大-理工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资助,前期运营费用是向社工研究中心申请了两万元的捐赠(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和3万元的贷款(用于日常运营、人员工资、房租等),另外,餐馆还先后接受了万余元的捐款。

 

 

餐馆运营至今的日常销售收入中,各有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本地村民、建筑工人、还有附近军工厂的农民工。

 

 

 

 

 

 

 

 

表1:各项收入比例[1]

 

 

钱去了哪儿

 

 

钱来的不容易,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又实在太多。占最大比重的日常支出主要包括餐馆原材料的采购,以及活动中心所需物资的采购。至于人员工资,有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是从北大-理工社工研究中心发放的,不含在餐馆的人力支出内。

 

 

 

 

 

 

 

 

表2各项支出比例[2]

 

 

亏损算谁的

 

 

工人食堂从运营至今,是入不敷出的。下表中的支出项目,仅指日常支出和投入底金,不包括固定资产、人力、房租等支出。这个刚刚起步的餐馆目前的日常营业收入还远不足以负担包括活动中心在内的日常支出,但尽管如此,餐馆依旧承担了新工人活动中心的房租、电费和其他经济支出。

 

 

 

根据新工人食堂与社工中心的合同,食堂的亏损将由借款人李大君负担。有朝一日,食堂营利,偿清贷款后,所余部分将用于食堂+活动中心今后的发展,或资助其它社会企业。

 

 

 

 

 

 

 

 

表3:收入支出比较[3]

 

 

 

 

面临的挑战

 

 

客户少

 

 

由于奥运会、金融危机、天气冷、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周期性等因素导致目标受众-建筑工人数量减少。

 

 

 

 

 

社会服务如何借助经营手段实现

 

 

工人食堂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要实现社会目标首先要生存下去。项目人员的社会目标清晰,但由于缺乏经营经验,经营过程可谓是摸索中曲折前进。

 

 

 

 

 

人员激励

 

 

经营情况不景气,如何留住人,留下的人又如何更好的激励都是困难的事情。

 

 

他们的经验

 

 

 让你服务的对象参与经营

 

 

原为建筑工人的小强,后来成了新工人食堂的管理人员,他贡献了很多好点子。作为服务对象,他们更了解这个群体的需求,也更能够接近他们。

 

 

 

 

 

餐馆+活动中心的捆绑运作模式

 

 

餐馆负责赚钱,支撑活动中心的运营,两者形成互相支持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捆绑运作模式让新工人食堂具有了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

 

 

 

 

 

选个好位置

 

 

开饭馆,地段很重要。由于考虑到租金,还有活动中心需要大点的场地这两个因素,餐馆的地址选在了远离工地的村子中央,距离最近的建筑工地步行需30分钟。这是影响餐馆人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他们已着手准备在另一片距离工地较近的地方再开一家餐馆

 

 

合作伙伴

 

 

北大-理工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这是一家为企业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咨询、培训,能力建设和问题解决方案的非赢利性会员制组织――企业公民建设倡议。北大-理工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向人间新工人食堂提供了5万元贷款。同时,两名项目统筹人员也来自于该机构。

 

 

第三方视角

 

 

这是一群从NGO土壤走出的社会企业从业者,他们的优势在于社会目标清晰,劣势在于商业经营经验不足。我记得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投资者更愿意投资给一个管理为A创意为C的团队,而不愿意投资给一个管理为C创意为A的团队。”对于这类社会企业如何走下去,大君曾经在一次社会企业论坛中谈到关于NGO企业化和企业的NGO化的困惑。把NGO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或许是一条出路。由具有社会理想和明确社会目标的人掌舵,而日常的运作和管理则留给这类经验丰富的人。然而,说易做难,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共同努力。期待有一天,周周的愿景能够得以实现:每一个有建筑工人的地方都有新工人食堂为其服务。

 

 

 

 

 

[1] 数据来自于新工人食堂提供的财务报表

 

 

[2] 数据来自于新工人食堂提供的财务报表

 

 

[3] 数据来自于新工人食堂提供的财务报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工人  工人词条  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词条  食堂  食堂词条  人间  人间词条  建筑  建筑词条  
公益

 一周劳工相关新闻回顾

新闻与争论焦点:【包身工】2010年12月,新疆智障包身工事件犹如一颗重磅,再一次敲打着我们平静的生活,这是至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以来,又一次社会大力关注的“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