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川村社区活动服务中心项目结项报告

请点击阅读项目报告书全文

西川村社区活动服务中心项目结项评估报告

项目督导 王海洋  项目执行 黄伟

       西川村社区活动服务中心项目是由广东石湾酒厂捐资援建的雅安灾后社区重建项目,项

目由重庆渝州义工服务中心负责实施,项目执行期为2013 年7 月起至2014 年6 月。广东省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对该项目开展评估工作,依据项目的既定目标和执行

计划,重点对项目取得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项目背景

雅安地震后,重庆多家民间组织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成立了重庆民间组织联合救援工

作组,深入灾区开展应急救援、物资筹募、社区需求调研等工作。经过社区需求评估,项目

实施方最终选择参与双石镇西川村灾后重建服务,并参与组织志愿者入驻西川村建立志愿者

驿站,并以此为平台参与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社区重建的需求评估。评估发现:西川村处于地

震中心的芦山县,据统计西川村受损房屋2600 余栋,其中垮塌520 余栋;林地受损达12000

余亩;受灾农户520 户,受灾人口1729 人;山体滑坡、垮塌300 余处;村道20 余公里,入

组入户路100 余公里受损;受损桥梁12 座;受损生猪2100 余头,受损家禽5 万余头,受损

鱼塘20 余亩;林地受损12000 余亩;受损村委会1 处,受损办公设施近10 万元;初步受灾

财产520 余万元。

在需求评估中发现社区儿童和老人需求较为明显;其中儿童方面,西川村村民居住较

为分散,村内没有小学,村里孩子须到双石镇读书,路程较远,且灾后带来的山体滑坡、塌

方、道路中断,给学生上学带来诸多不便,学生无法正常上学;此外,留守儿童多也是该社

区的一个特点,孩子多是隔代抚养,缺乏应有的照顾资源,加之灾后重建工作的繁重,儿童

的教育和照管问题突出。就老人而言,在社区走访过程中发现,该村有一定比例的空巢老人,

且部分老人独家独户居住在山顶或者半山腰,由于身体状况和交通的限制,他们基本处于与

社区的隔离状态,老人的身体健康、社区生活和社区照顾问题突出;同时就整个西川村而言

专门针对老人的休闲、娱乐、健身设施等资源也严重缺乏缺乏。

针对以上需求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与社区需求,项目实施方重庆渝州义工服务中心开展

西川村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尝试回应西川村灾后重建中的儿童和老人的需求。

二、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

项目评估采用实地走访、焦点小组、关键人物访谈、查阅二手资料及参与式观察的

评估方法,并对资料进行交互验证,以确保评估结论的准确、客观。项目评估人员于项目

施周期内先后4 次赴项目

社区通过一道工作、生活、分享和讨论的方式,开展评估工作并尝试在评估过程中开展工

作团队的支持性工作。项目评估过程中重点评估了项目社区需求界定的准确性,项目整体

设计的逻辑性,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服务开展过程中的专业性,项目周期内资源的整合度,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项目实施团队的实践和学习意愿、状态和能力,以及项目实践对社区

的影响等方面。本评估特别注重评估过程中被评估者的参与,注重对项目实施中困惑和问题

的探讨并试图共同探索出有效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将评估工作作为共同参与的实践、学习和

提升的过程。

就评估方所掌握的信息而言,该项目较好的回应了社区儿童照料和老人陪伴的需求,

项目设计较符合项目逻辑,项目实施内容贴近服务群体生活,项目活动形式服务群体接受性

强,通过一年扎根社区项目实践切实较为有效的解决了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资源匮乏、

照顾空间缺失和专业成长支持不足的问题,有效的回应了社区老人缺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和

活动资源的问题,同时更为有效的回应了社区独居老人缺乏健康资源与资讯,缺乏关怀与陪

伴的需求;年轻的工作团队具备扎根社区的精神,有长期驻扎灾区的意志,很好的与服务群

体打成一片,有效的融入了当地社区,他们能吃苦,愿意担当,项目活动实践过程也体现诸

多的专业思考。具体服务成效评估情况如下:

(一)建成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努力营造社区公共空间

项目实施方努力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积极动员社区资源,成功将社区闲置资源

——西川村废弃的村小学激活,整合为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西川村社区活动服务中心。项目

实施团队精心营造该空间,经过两个多月的参与式规划与设计,将西川社区活动服务中心建

设成为拥有2 个教室、1 个儿童活动室、1 个阅览室、1 个棋牌室、1 个老人休息室,并且每

个功能室都配备了开展服务所必须的设施,包括课桌椅、棋牌、体育器材、投影仪、计算机

和图书等。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项目团队积极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该中心不仅硬件设施不

断完善,也成为社区村民特别是社区儿童、青少年喜欢来的地方,村民可在中心获得社工服

务,儿童可以获得日间照顾,可以观看电影、进行体育运动、借阅图书等,此外社区老人协

会在此成功的举办了一次换届活动和一次老人百家宴的活动。过程中努力营造社区公共空

间,促进了村民间、不同群体间的互动,通过彼此的交流、分享、协商、辩论,有可能促进

服务对象对社区议题的思考、讨论,并最终促成村民间通过合作、协商;理性、缓和的社区

参与的行动方式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促进社区重建。

(二)儿童日间照顾服务踏实、丰富、有效,探索改善社区儿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问

社区评估发现当地教育资源有限,且资源多集中于县城或乡镇。西川村没有幼儿园,而

办有学前班的村小也在多年前由于撤点并校政策停办了,长期来村里的孩子都要到距离村庄

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双石镇上学。由于路程较远,一般都是由家中的长者或父母在镇上租房子

陪孩子上学,这大大增加了家庭的人力成本、经济成本和生活成本,地震灾后因家庭房屋重

建的繁忙和家庭经济的窘迫,上述问题变的更加突出。许多家长都不得不放弃孩子的学龄前

教育,使得儿童教育资源的获取对这些有急迫需求的孩子变的困难重重。该项目的儿童日间

照料便是对上述问题回应。儿童日间照顾在不增加儿童家庭负担的前提下让儿童获取到应有

的学龄前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且在灾后重建的这个特殊时期,

儿童日间照顾提供的服务,也大大减轻家长照顾孩子的负担,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家

庭房屋重建。

儿童日间照顾开展各类活动12 场,典型活动有“六一”嘉年华活动、暑期兴趣培训班、

儿童日间照料班、周末主题活动、“小小志愿者”活动、“美丽西川” 征文朗诵比赛、“暖

冬行动” 走访困难儿童建立档案、元旦联欢会、420 雅安地震一周年纪念、母亲节送手工

花、欢乐庆六一活动等。其中:“六一”嘉年华活动参与人数达300 人;暑期兴趣培训班开

设课程达12 门之多,历时48 天;儿童日间照料班系统开设了语文课、音乐课、数学课、美

术课、故事课、体育课等课程,固定学员21 人,累计174 天之久;暖冬行动送出冬衣38

件,探访50 多户困难家庭;元旦联欢会策划节目17 个节目,组织演员25 人,动员嘉宾5

位,发放礼物81 份,参与观众200 多人。

此外,项目实施团队在周末和暑期也为村里其他中小学生提供各类促进成长的兴趣班等

活动。在项目效果的评估中,接受服务的家长反馈:“目前最关心孩子的读书问题,因为孩

子较小,如果去镇上、县里读书没人照顾,孩子自己也没法照顾自己,况且费用较大,负担

重。

项目实施团队服务踏实,活动内容丰富,较为有效的回应社区儿童成长和照顾需求,

并通过资源动员有效的为儿童提供了缺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老人服务针对性强、服务策略完善,效果明显

老人服务原本计划为西川村老人提供日间照顾服务,同时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组织文

娱活动等。但随着项目实施团队的工作推进和对社区的深入了解:该社区村民居住分散,且

大多老人居住地离中心较远,到中心参加活动有实现的障碍。因此,项目实施团队基于社区

实际和老人需求,及时调整项目方案,将老人服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全村老人

开展全面的需求调查,以逐步调整老人服务的策略和内容;其次,改变工作模式,由中心服

务改成外展服务,以西川村的各组为单位,工作者主动走进老人生活区域开展服务,通过分

区域、分层次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服务。通过老人需求调查发现老人有测血压等简单的身体检

查以及风湿膏药、上门聊天的陪伴需求。

项目实施团队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服务思路:首先,根据需求调查数据,对

一些特殊老人进行了节日慰问。第二,根据老人的年龄层次开展了分年龄段服务。60——70

岁开展免费测量血压,并宣传降血压的方法和制作宣传生活健康小贴士;70——90 岁除以

上服务,还通过定期探访进行陪伴以缓解老人的孤寂感;90 岁以上,主要通过定期探访进

行陪伴以缓解老人的孤寂感。第三,根据需求为老人赠送风湿膏药。第四,策划和组织了大

型活动,百家宴、“美丽西川”征文朗诵比赛和元旦联欢会。第五,从所有老年人中选出具

有代表性的老年人进行深入调查,选择标准主要是地理位置、老人的生活阅历和老人的身体

心理健康程度,以挖掘老年人的生命故事。

因此,项目实施团队能基于社区需求灵活的调整工作目标、内容和策略,在此过程中,

需求评估工作方法科学、内容完整,较好的对老人的需求进行了评估,并能基于老人需求开

展针对性的服务,很好的满足了老人的服务需求。此外,项目实施团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较好的探索出了较为系统、可行的服务策略,有效回应了老人的需求,特别是针对健康资讯

和陪伴需求的回应效果明显。

三、项目评估的思考与讨论

周期一年的社区项目实施下来,作为项目督导和评估人员的我们先后4 次从广州赴西

社区进行社区实地走访,这个历程中我们有收获、感动、喜悦、困惑和无力感。我们从社

区老人、儿童和工作团队身上获得了学习和成长,深深体会到不同生活脉络中人的价值和意

义,体会到一个个生命个体面对生活的智慧和丰厚经验,看到他们在复杂社会情境中奋力行

进的力量。见证了社区中心由无到有的变化,见证了社区儿童在日间照料班的成长点滴和欢

声笑话,见证了一个看似微弱行动对社区老人带来的支持力量,见证了青年工作团队的成长、

坚持和那种不容易,见证了社区民众与工作团队间关系的亲密和厚重,见证了社区干部对项

目的支持和认同。以上种种足以说明一个作为实施一年的项目所取得的成效和改变之大。一

年的项目实践经验总结大体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工作团队的社区生活方式,是开展好社区工作的重要前提。工作团队生活和工

作完全在社区里展开,这一点便于作为外来的工作者较好的融入当地社区、进入当地社区

活脉络,与社区民众生活在同一时空中,且工作团队如同社区中的某一家人,过同样的类型

家庭的生活,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便于使得工作人员进入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真

正做到所谓的扎根社区。在此基础上,所谓专业服务中的尊重、理解、接纳和深度同理等专

业价值理念才具有现实的根基。

其次,工作团队与服务对象所建立的厚重的专业关系,是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载体,

即将关系作为推动改变的载体。社区走访中发现工作团队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

系,而这种关系又远不止专业关系,可以体会到当服务对象面临困境时工作者的那种焦虑,

同时也更能体会到当服务对象见到工作者时的那种亲切,更能看到当工作员需要帮助时服务

对象的那种热情、付出和担当。从中我们看到了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发展,他们不仅仅

停留在专业关系的表层,而真的发展成为对人有影响且具有承载力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让

彼此有担当,彼此生命的由此关系发生联结,由此才有可能带来社会工作者所最求的用生命

影响生命的目标。

通过一年项目的实施,在结项之际我们除了思考项目带来的积极影响外也同样有些反

思和讨论:灾后社区重建项目一年的项目周期对社区意味着什么?给社区带来福祉会持续多

久?甚至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对工作团队会有什么影响?总之,个人认为,社区项目说到

底是人与人生命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的发挥没有人会相信短期可以达成,因此,社区项目

实践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于它的持续性。然而,尽管本项目在这点上显的不足,但这种状况背

后或许有无奈和其它考量。

总体而言,该项目作为一个为期一年的社区重建项目已较为优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川  西川词条  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词条  报告  报告词条  项目  项目词条  活动  活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