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银杏伙伴在世界社企大会】同一个议题,同样的反思,不同的模式

【栏目介绍】

2015年7月20日,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银杏基金会的前身是南都公益基金会在2010年发起的旨在资助和推动青年公益领袖成长的战略性项目──“银杏计划”。时至今日,在银杏计划成为公益行业人才培养标杆之际,脱离南都基金会“单飞”,既体现了南都基金会推动行业发展的胸怀和视野,也意味着银杏伙伴网络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自组织能力已经日臻成熟,人们有理由期待TA们会在更为广阔的银杏基金会平台上自如拓展。2015年6~7月间,分处全国15个不同地区的银杏伙伴们自主安排、集体参访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界社企大会并归国分享,正是这种自主探索和协力发展的展现。《中国发展简报》本期特地推出一组稿件,邀请银杏伙伴带回全球社会企业发展的前沿观察。这些观察和思考角度多样,但都万变不离其宗:既体现国际视野,同时立足本土经验。

 

同一个议题,同样的反思,不同的模式————以农业为线索的意大利观察和思考之旅

2015年6月27~7月7日,在银杏基金会支持下,银杏伙伴们自行组织了以意大利社会企业为主题内容的海外考察。此文主要记录了社会企业大会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业发展模式的反思和他们对于重新构建人与食物、土地、自然环境等关系的思考,期望与更多伙伴分享和探讨。

part1 米兰世博会观察

工业强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反思

这次意大利之行,正好赶上2015年世博会在米兰举办。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非常契合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反思当下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全球变暖、资源紧张、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被污染、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同时如何共同探求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这也正是很多银杏伙伴关注的话题。

然而,在米兰世博会上,大多数的国家馆在内容设计上并没有融入太多深刻的反思,普遍类型是委托给某个农业贸易公司,展览该国的特色农产品、食物、手工艺品,比如非洲国家的产品大多离不开咖啡;另一种类型如阿根廷,是展示本国的先进农业,所谓的“先进”无外乎是将大规模单一化的农业种植方式和大机械的耕作用影像展示出恢宏的视觉效果。但也有一类展馆少有的具有反思精神且让观者有所触动,如以蜂巢形状为主体结构的英国馆。馆内设计主要是让参观者体验蜂巢内的蜜蜂震动,意在通过人与蜜蜂的互动和关联,展示蜜蜂的生存困境。而法国馆上下颠倒的设计,意图展示法国市郊农民塑造的土地景观,重新阐释“市场的模式”,即食物的消费不能距离生产半径太远,无论技术和交通多发达,我们都不需要让一个西红柿跨越200公里来到我们的餐桌上,地产地销可以减少食物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韩国馆则以整体造型的漂浮感,引人深思不均衡的现象,如地球上肥胖和饥荒并存——在展馆内部,参观者可以走进一系列设有发人深思的艺术装置的房间,将关注点引向暴饮暴食、生产过剩和贫困地区的饥荒。

 

在这少数几个具有反思精神的国家馆中,无论在展示方式、技术手段还是内容的厚度(大量数据)上,德国馆都值得一说。德国馆名为“思想的田野(Fields of Ideas)”,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水、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四个方面和四个相关普通人物的故事,反思当下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并着重以普通人如你我应该如何行动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贯穿整个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则展示了我们能到达的“思想的田野”应该是什么样的。

德国馆外观)

在烈日下排队等候时,工作人员发给每人一个对折略大于64K的硬纸板——种子板。终于等到了入馆,在清爽安静的入口处,也即展馆的伊始,四个议题相关故事的主角在若有所思地表达演示着人类生活的样本。随后,我们拿着种子板走进第一部分展区,在不同的主题区域里体验和获取相关信息。

 

在对水的看法上,德国馆展示了一些在德国山区获取水的设施和收集雨水的设备。他们认为食物中只有很少量的磷被摄取,大量的磷都通过人体,直接排入生活中。人们应该认识到这部分磷可供开发的潜力——仅在德国就可以从公共废水中提出大约54,000吨磷。现在德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正在集中研究从污泥里提取植物肥料,这也可以和德国磷平台结合起来。

 

土壤

2015年是第68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土壤年”,土壤不仅仅为农业作物提供养分,还蕴含着地球上1/4的生物多样性,储存着60%的淡水供植物利用……但当前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土壤面临着每年丧失多达50000平方公里的现状,相当于哥斯达黎加的国土面积。如果不及时对土壤进行修复,按照目前的使用模式,地球表面的土壤只能再维持60年。在NASA宣布发现“地球2.0”,人类欢呼找到地球兄弟时,一个冰冷的事实是,地球上的土壤尚是全宇宙独此一家才有。

 

德国馆,可以看到组织者如何带领我们认识土壤。地球平面图被投影到雨伞上,转动雨伞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近几年来地球荒漠化区域正在逐年增加。我们还可以通过投影到种子板上非常逼真的的小视频,进一步了解土壤知识。不同的土壤层存在着不同的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向植物提供营养和水的通道,还可以作为植物检疫者,像绿肥在土壤里工作一样。

 

在视频中与观者对话、互动的土壤思考者和行动者告诉我们:我们的土壤需要什么?土地不需要激素和抗生素,而是需要用生态种植的方式被呵护。

气候变化

在气候变化议题上,德国馆传播这样的知识和信息:毫无疑问,我们人类需要对气候变化负责——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层和地球变热变暖。干旱的湖泊、正在融化的冰川、逐渐消失的雨林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因为世界只有一个。

 

气候变化和农业的关系是怎样的?除了藻类和细菌,植物是仅有的能够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有机质。它们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我们需要的食物和呼吸的空气。但农业又是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产生者,如牛排放甲烷,化石燃料、杀虫剂和化肥的生产和使用。因此馆方认为德国农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减少排放,通过现代农业试验和种植方式搭配来应对气候变化。

 

德国正在推进“小树林计划”,比如在田地周边种植树木,有积极保护意义的树林会提高田地里的小气候,而在秋天,田埂边缘的树叶会成为庄稼的自然绿肥。

 

这个主题故事的主角是两个9岁的孩子,他们推出的口号是“停止说开始做!”他们发起了“为地球种植树木”的项目,这个创新的活动吸引全世界的孩子和年轻人加入,通过植树来提升全球公众对于气候危机和气候正义的意识。

生物多样性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德国馆首先展示了生物多样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不同社会层面的行动和努力。

 

馆方设计了一个植物基因池(Gene Pool),向我们展示:只有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待自然才会发现自然界的丰富性是无限的;我们种植的成千上万的植物不仅仅在产品种类和味道上如此不同,而且在营养方面以及抵御环境变化方面同样很多样;生物多样性对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但问题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物种在消失——这些原本都是我们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财富。如何理解、保护和重新利用这些物种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德国在不同层面,从田间地头到研究机构都在努力有所行动。

 

苹果果农Eckart Brandt是一位“苹果守护者”,他在自己的“Boom Garden”里种了几百个传统苹果品种,这不仅仅是支持生物多样性,而且是为文化遗产做贡献,因为他很乐意和其他人分享他的知识。他把自己的果园当作生物多样性银行去经营,并且已经写了好几本有关苹果和生物多样性的书。他开心纯真的笑脸在视频中显得如此有力量,仿佛在跟观者对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开始行动。”

 

JKI是联邦德国一家培育植物的研究机构。他们发现我们吃的植物正暴露在虫子面前,这家机构所做的一项重要研究就是如何使植物更具有多样性,因为品种多样才会更具抵抗力。而植物的抵抗力经常会在老品种和相关野生品种中发现。通过提取DNA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JKI的研究可以识别成千上万具有强抵抗力的品种,然后再通过杂交繁殖培育出新的高产、抗虫的品种。

 

德国馆还置放了很多食材,只要将种子板放在食材上面,就可以播放相关品种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而食材旁边,还展示着一个全副武装的战士——Michael Schieferstein,他的口号是:“我反对:但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发起了名为“食物战斗者(Food Fighters)”的项目,把人的需要和可持续使用的食物连接在一起。他的厨房项目和课程受到了媒体的大量关注,从而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到食物浪费上。在学校里,他还和学生交流食物的价值以及教给孩子们如何吃的更健康。

 

我们在个体行动案例旁会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和描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在了从生产到餐桌的过程中,一年大约为130万吨。这些浪费主要发生在工业化国家里,因为他们很少让生产者、贸易商、消费者细致地处理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食物的包装同样是一个挑战。在德国,食物的无偿处理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走过德国馆,充实的展览盛宴不得不让人深思:德国作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在如何看待农业和自然资源方面,同样具有超前的反思意识。他们的展示不是在炫耀,而是带着世人去直面人类生存面临的困境,并展示着德国不同社会层面的努力,而主角不乏那些平凡的个体行动者。在中国,同样不乏为解决农业危机和保护食品安全的草根行动者,但中国馆的设计里却不看见这样的身影。

 

如果我们从一个国家的展馆来看其对农业的态度和立场,不得不提的是德国馆这样宣称:“如果我们想战胜饥饿,我们需要小农。如果小规模农民能够给予很好的教育培训支持,产量会很快翻倍。”在如何到达“思想的田野”的路径表达上,德国这样旗帜鲜明地认可小农模式能够解决农业危机实在值得点赞。

 

(作者系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发展部门督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议题  议题词条  银杏  银杏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同一个  同一个词条  同样  同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