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朱老与简报二三事

       惊闻朱传一老先生驾鹤西去,回想他与简报机构和刊物发展的过往经历,他为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发展奔走疾呼,仍言犹在耳,让人不胜唏嘘。

       自简报中文刊2002年正式创立,朱老就欣然应邀成为简报顾问,直到后来他年事已高,不便叨扰。当时的简报尚处于草创阶段,伴随中国初生的非营利部门蹒跚起步。朱老看重公益行业的发展支持,因此对定位于NGO能力建设和行业支持的简报寄予了厚望。

       对简报同仁而言,他既是为简报指点方向的顾问,真正做到了“又顾又问”,对刊物内容选题和机构的发展方向多有提点;同时又是一位诚挚恳切的长者和良师益友,在顾问会和其他场合都不忘对简报团队进行激励和鞭策。他以读者的名义,给简报撰写文章,提出反馈,参与话题讨论。他对官办慈善提出批评,推动它们向民间化转型[1]。他对简报文章反映的草根NPO鲜活的发展状况,对NPO之间、NPO与政府的合作实践大加鼓励,也对NPO成长故事中的曲折表达感慨,并从中看到NGO成长的必然。当然,他还不吝指出了简报的不足之处。[2]

       当时,中国的非营利部门是新芽,刚开始在春寒料峭之下破土。在行业内部,朱老一直致力于能力建设和人才发展,他是最早参与推动中国公益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的重要一员。他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传播公益常识和理念,为非营利组织的建设答疑解惑,为公益行业积蓄力量。与此同时,在行业外,他作为意见领袖,大声疾呼,推动政府转变观念,为草根组织的成长和行业发展营造空间和氛围,他的声音和行动富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

       朱老学养、智识横贯中西,当时正值中国公益行业初起,西风东渐,他基于美国公益行业的了解和研究,对本土公益行业的发展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朱老曾任职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80年代作为访问学者游历美国,到多所大学访学深研,深入社区“访贫问苦”,接触美国底层民众和民间团体,思考美国应对社会问题的社会保障机制。回国后,他将对美国社会的观察研究,与本土环境结合起来。“从推动建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发,又具体参与到研究中国的养老事业、社区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开拓民间社会组织等等诸多课题中去。” [3]  他还以“探讨、争论和认真研究的精神”参与公益行业实践层面的推动,是一位注重实践、敏于行动的公益学者。

       1999年,在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中心的策划、筹款和组织推动下,上海市和刚刚回归的香港特区合作举行了一场由两地政府机构、慈善筹款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参加的“沪港社会福利交流研讨会”。有感于香港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成为携手合作,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朱老当即在两地政府(上海民政局和香港社会福利署)分论坛上提出,“政府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是国际新潮流。香港的经验证明这对于政府有莫大的好处,上海市政府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引进这个新观念和新做法。”

       此语一时激起千层浪。会上有意见认为政府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地位如此悬殊,怎么可能做伙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合作伙伴”提法遂成为讨论焦点。8年之后的2006年,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中心副主任杨团以上述文字回忆当时的场景,对政府与民间合作伙伴的理念落地之难万分感慨。

       而2015年,围绕社会创新和政府采购社会服务,政府话语及实操层面对平等合作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观。尽管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纠结,已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出现在官方和民间的合作实践中,改变着公益事业的样貌格局。

       斯人已逝,但朱老的思想见解和影响,早已融入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在他身后,公民意识觉醒并参与行动的时代已经来临。

 

[1] 残联应走改革的路,2009春季刊,/news-13289.html

[2] 读者来信,2002年,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13021.html

[3] 30年前寻访美国之所以有生命力——美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往事追忆,www.douban.com/group/topic/2675852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朱老与简报二三事  简报  简报词条  朱老与简报二三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