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着力解决精准扶贫的短板

        

      李晓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秘书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副理事长

            本文摘自李晓林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奏响了我国全面脱贫、实现强国梦的宏伟乐章。这是我国历朝历代历届都未能提出、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2020年前实现我国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壮举,必将永远载入中国乃至人类发展的光辉史册。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有42%是因病致贫返贫,占贫困人口总量第一位。为解决这一短板,我结合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扶贫工作提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农村全范围医疗救助制度体系,是解决因病致贫的重要基础

      据调查,2013年我国居民医保、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为57%左右,尽管筹资水平逐年提高,但考虑到需求释放、老龄化、过度医疗等因素造成的医疗费用增长,可以预见基本医保制度在短期内无法达到80%以上的保障水平。而大病保险现有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大额费用界定是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判定标准,容易操作,但是以人群平均值作为单一固定标准,加之提高医保补偿比例仅为11%左右,仍然存在较高自付,因此加快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体系建设,将对解决灾难性卫生支出和控制并减少因病致贫问题,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第二,放开农村大病用药和报销目录,提高或取消医疗救助封顶线,是减轻因病致贫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上还存在设有用药、报销目录和救助封顶线等问题,这是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的重要羁绊。因此,应主要考虑救助对象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费用部分,若存在致贫返贫风险,都应予以救助。另外,在大病救助上可以不再设置封顶线。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的实践看,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限制或因没有新增资金用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多设置了救助封顶线。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是在基本医保、新农合大病保障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后才予以实施。如果救助对象的个人自付水平较高,却还设置救助封顶线,则难以起到“托底”的作用。建议应提高或取消救助封顶线,并大幅提高救助比例,切实减轻救助对象的大病负担。在封顶线以上部分,仍有致贫返贫风险的救助对象,应通过临时救助予以保障。

      第三,健全基层医疗服务环境和能力,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条件,是摆脱因病致贫的重要关口

       解决村级基层卫生室建设和县级医院救护车不足问题是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避免“小病拖成大病”的有效屏障。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四类地区最近医疗点的距离平均在5公里及以上的比例为11%,有些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据最近医疗点的距离更达到30—40公里,甚至更远。这对看病群众来说,无疑是“看病比天高”,甚至听天由命。基于此,一些社会组织积极引进社会力量,解决看病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大大缩短就医半径的同时,争取了宝贵的院前急救时间,避免了“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累族群”等循环致贫现象的发生。

       第四,政府购买民间社会组织服务,是合力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我国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通过购买民间社会组织服务,仅2012—2014的三年间,中央财政资金投入6亿元,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1295个,实际服务总人数712万人。项目实施以来,调动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其中,解决社会救助和因病致贫资金约占30%,其综合效益显著。

       总之,全社会要精准扶贫、励精图治、合力攻坚,为实现7000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的宏伟“中国梦”,使他们早日过上有尊严、较殷实的幸福日子而努力奋斗!

 

       本文转载自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着力解决精准扶贫的短板  精准  精准词条  扶贫  扶贫词条  着力  着力词条  解决  解决词条  
公益

 北川中学的倒塌与企业社会责任

地震一发生,我看到报纸上的图片,就注意到在倒成废墟的楼旁,就有不倒塌的楼。尤其一张照片中,一个街拐角的楼完全倒成废墟,可两边拐角紧挨着的两栋楼都没有倒塌。我立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