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志愿者感想:逃离与回归

 

 

       我中心推出的“社区志愿者”培训计划,每年招聘来自各地的对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怀有一定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有心对此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生,也有想重新定位自己人生追求的职场人员。

 

       中心培养志愿者的目标在于,提供一个机会,让志愿者走近农村,近距离去观察、思考、发现和质疑,用自己的目光去理解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社区村民,公益行动者,当地政府,保护需求,发展需求,贫困原因,如何可持续发展……,真实的去理解其中的内在关联性,认识到复杂社会中协调多方达至共赢的艰巨与迫切,而不是轻易去寻找一个答案或得出一个结论。

 

       在短短2-6个月的时间里,要认识一个事物,一个社会变革的历程,都可能只是小小的一瞥,而无法全观,但这并不重要,重要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投入了自己真切的关怀和努力,并把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困惑的如实记录了下来,有发现,有洞悉,有困惑,也难免有误解,但珍贵之处在于这是他们生命历程中最为真实和难忘的一段经历。

       | 志愿者:彭爽      服务时间:2015年9月1-2016年1月30日  

       毕业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综合性专业 |

 

    我去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是放下城市里的工作和生活,来到云南乡村做志愿者。

    最初的动机是想要逃离庸庸碌碌的现实生活和让我感到无比厌倦的价值观单一的世界,到别处去,走进他人不一样的生活,做些我自己认为真正值得一做的事情。出于对公益机构的兴趣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发展简报上刊载的信息,也很幸运地得到了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给予的机会。

    在云南的这段时间里,我每个星期都前往丽江周边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在村民家中借宿几日,协助中心开展村寨银行、股份制合作社和垃圾池等项目,也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一些田野调查。由于之前没有在农村和少数民族社区生活的经验,我最初走进乡村时处处感到不适应,不熟悉田间种植的是些什么,不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听不懂傈僳话、白族话和夹杂着少数民族口音的汉话,有时和村民沟通都很困难。幸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适应了驻扎在乡村的生活,甚至到某些村寨时就像回家一样轻车熟路。

    这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让我收获颇丰。

    在不同的村寨中,我结识了白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村民,让我从已视为常态的汉族文化中跳脱出来。过去几个月的志愿者生活中,最难忘的事之一莫过于是晚上走家串户,与结束了一天辛勤劳作的人们一起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聊天。许多其貌不扬的村民有着超乎我想象的见识和口才,将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家族历史和民间传奇与我娓娓道来。更幸运地是赶上了岁末,参与了村里的喜宴、杀猪等其他月份难得一见的盛大聚会,遇到了许多我常驻村寨以外的村民,也使我的见闻更加丰富和有趣。我至今仍记得一个普米族老先生自称李白后人,在宴席中似醉非醉时吟诗一首:“酒啊,你一半是水,一半是火,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愚蠢的人更愚蠢”,此处作为一件趣事一笔带过。

    然而我也明白,若在村寨中只抱着异族人的猎奇心态去观察和记录,来此的意义便与游客无异,想要真正了解这片我从未踏足的土地,必须与当地人一起经历构成生活的绝大部分的平淡日常。村寨中的人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时中饭也是在地里简单地吃几个烤土豆,傍晚之前几乎没有人留守在家中。因此我在白天时经常会到田间与村民一起劳作,慢慢地认识了村寨里的各种农作物,知道了它们如何被播种、灌溉和收获,了解了它们的市价。我可以不再像最初时那么外行地与村民聊农作物和天气,有些村民甚至以为我也有过务农的经验,愿意打开话匣子和我聊更多。因此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了村民种植过程中的艰辛付出,等待出售时的忐忑焦虑,以及曾遭遇的来自外界商人的欺骗和村民内部利益斗争造成的损失。晴耕雨读的田园牧歌是多少文人的美梦,而真正以农耕为立命之本的人们却仍然受着天气、市场、甚至人性的影响,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变数和不安。

    我亦经历过种种困惑与迷茫,最终豁然开朗。

    无论推开村寨中的哪一扇门,走进去都能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我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从未体验过这样淳朴亲切的人际关系。但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同类与异类的界线,有对利益分配的期待和不满,人们往往会对同一件事各执一词,上演一出出扑朔迷离的罗生门。面对这种情况,我尝过了偏听则暗的教训,明白了我所能做的是倾听每一个人的话语而不轻信,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后做出分析和判断。

    我也在白族乡村社区中完成了自己感兴趣的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调研,实地调研的结果与我此前研读的文献资料中的研究结论相去甚远。最近我在阅读《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时看到一句话,正符合我写调研报告时的心境:“在理论上有良好的训练,并且熟知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不等于要负担先入为主的成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或许存在,但想要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必须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放下手中的书本走到生活的深处去,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探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行万里路不仅仅指到此一游的观光旅行。

    这段时间里中心的每一位成员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邓仪老师和吴玉成老师推荐的书目让我在来到丽江之前对中国农村有了一些了解;督导文彬传授的社区工作理论知识成为了我在调研评估中的一把标尺;项目官员霄峰在我在社区中遭遇挫折和阻碍后耐心地替我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得安、翠云、和青经常和我分享一些社区工作经验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丁平君老师的摄影课让我多了一个爱好,让我重新拿起闲置已久的相机,在云南捕捉到了许多独特的瞬间。非常感谢这些朋友,让我有能力和勇气去克服这一路上遇到的困难。

    如今我已告别乡村,重新回到了城市并且换了一份工作,能让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写作和做其他许多想做的事情。认真逃离一场后,我不再感到厌倦与不安。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仍存在无限多种可能性,了解了他人迥然不同的生活后我也更加了解自己。我想,我正在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 end -

 

三江并流区域可持续发展

www.ncvasd.com

服务·践行·创新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是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一家民办非企业组织,也是国际健康与环境组织在中国设立的项目办公室。目前主要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地区开展社区发展、环境保护、建设“健康村镇”等一系列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公益行动。

 

    本中心致力于以社区村民为治理主体,通过公益团队的“内生式”项目服务,促进区域从人-社区-社会的变化和整合,使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产生一系列适合于当地的组织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公共治理方式以及生态产业模式,从而化解该区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冲突,促进区域善治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现代化转型时期下的新乡村建设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联系我们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玉龙园107栋3号

新浪微博:@三江并流区域可持续发展

电话:0888-5399438

邮件:lijiangihe@sina.com

网站:www.ncvasd.com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志愿者感想:逃离与回归  志愿者  志愿者词条  感想  感想词条  逃离  逃离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