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跨界为王的时代,解剖“三角关系”背后的逻辑

       跨界为王的时代,当合作才能共赢越来越成为共识,NGO组织、企业以及政府的“hands in hands”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如何有效地建立三方合作的联系,从而促进共赢则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GAIN(Global Alliance for Improved Nutrition:全球优化营养联盟)的成功取决于三者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形。

 

       NGO与政府: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

 

       1.项目立意很重要

 

       与政府的合作,GAIN赢在项目立意本身。没有哪个政府可以拒绝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统计,当今全球有8.05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就是说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食不饱腹。此种饥饿形势已经不容乐观,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更多的人(大概20亿左右)即使有食物也在遭受着营养不良的折磨,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主要供给缺乏人体生长和健康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全球优化营养联盟(GAIN:Global Alliance for Improved Nutrition)则一直致力于通过提高全球贫穷人群都能获取的食物中的营养价值,来改变这种状况。

       在GAIN的诸多成功案例中,值得一提的是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 曾在14个国家发放含碘食盐的例子,这一举措推行至今,为消灭碘缺乏和因碘不足而导致智商下降的问题做出巨大贡献。优化食物中的叶酸含量极为显著地降低了如南美和阿曼等国家先天性脊柱裂的发病率。

 

 

       对于绝大部分的贫困人群来说,米饭就是主食,但因米饭在烹饪前被浸湿,想在其中加入营养物质就甚为困难。非营利组织及私营企业协力研制出一种方法,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从保存营养物质且营养丰富的面粉中制作出优化核仁类补充物。2015年,该方法在巴西大获成功,突显其对大众的福利。

 

       食用油是补充维生素A的绝佳途径,从2010年至今,该项目在印度尼西亚不断拓展。在2016年,政府则会强制在食用油里添加维生素A。其他可优化营养成分的食物包括小麦粉、方便面、酱油、鱼露、咖喱粉和(肉汤等) 块状浓缩汤。

 

       政府致力于公共健康的改善不仅是解决现存民众生理状况的问题,更是为避免更多由此滋生出的更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做的必要措施。可以说GAIN的项目实际是在帮助政府解决棘手问题。

 

 

       2.政府参与很必要

 

       虽然每个NGO都多少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但显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得到这一结果,原因之一在于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其参与项目的局限性。不同于企业自助公益,只要能有利益(包括物质回报和形象宣传等)获得,就可以采取行动。NGO去说服政府参与就要针对性地指出为什么这个项目唯有政府“插手”才能事半功倍。

 

       GAIN致力于解决全球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件是实施某种程度上必须由政府来完成,这也是为什么GAIN需要政府协作的原因。

 

       GAIN的合作和捐赠机构

 

 

       政府的政策具有指向性也有强制性,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不具备的特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或许只是通过意向决议,或许只是允许市场准入,就可以“不费吹之力”地解决掉民众缺失营养元素的问题。换言之,要让政府看到自己在其中不可取代的作用,是NGO寻求政府支持的一个需要考虑的角度。

 

        3.项目实施很迫切

 

       当今全球有8.05亿人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就是说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食不饱腹;而在温饱得以解决的地区和国家,有20亿左右的人正在遭受着营养不良的折磨,因为他们的食物中缺乏人体生长和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而在这些地区和国家中,一部分人会受益于全球化的市场和物流,购买到其他地区的进口食品,从而替换掉原来的日常供给。但另一部分人却因为没有支付能力而无力改变现状。如同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两极分化一样,长此以往,在体力和生理健康上的两极分化会更为极端,因为由此衍生出的社会问题绝不会低于财富不均带来的矛盾。

 

       如同政府参与调解市场经济一样,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之后,政府就必须参与其中,扮演解决问题的角色,维护社会的稳定。

 

       NGO与企业:互惠互利,造就共赢

 

       或许人们还会天然地认为NGO与企业的合作总是“NGO在下,企业在上”:UI因为给钱总是大爷,要钱总要哈腰。

       这种观念的成立基于的逻辑是:企业并不需要NGO,或者说企业对于NGO的需要远不及NGO对企业的需要。

 

       但随着CSR(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深,以及市场的变化,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参与到公益事业中的需求和必要性。

 

        1.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与公益策略

 

       企业公民作为全球化环境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需要表达出对人类、社区和环境的尊重,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公民行为”。对于小型企业而言这是条公共关系,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则是长线的发展策略。

 

       企业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积极主动的开发公益资源。通更多的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和整合,将公益战略和自身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联系起来...最终与NGO/NPO等公益事业组织,大众人群,公益活动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机制。

 

        2.企业公共关系的维护

 

       不论参与之初的目的什么,参与支持公益活动都为企业整合公共关系起到了实际的作用。企业参与到公益项目的方式有很多,提供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的支持, 或者直接与NGO组织打造联合品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对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的建立与宣传。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和客服不再只是满足于产品质量和功能上的品质,转而关注更深层次的文化追求。也就是说市场在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变,企业加入公益,也就逐步成为其发展的趋势。

 

       NGO&企业&政府:三方合作,四个阶段

 

       在之前《企业与NGO的公益游戏,如何通关升级》(直接点击可查看)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合作机制需要度过三个时期,即:

 

 

       这三个时期同样也适用于三方合作关系的行程和建立。说到底,合作就要互惠互利,那么如何让三方认识到公益项目带给其的“利”是关键。

 

       形成期的对话机制建立就要明确地表达各方的目标,并在存在冲突的时候及时通过沟通来进行调整,甚至妥协。

 

       执行期是三方为了共同目标和各自目标的付诸实践的关键期。这个过程中,机会有内部新问题的产生,也可能遇到外部新情况的改变,三方无疑要一同应对,以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产出期是收获期,如果前面两个阶段做的够好,还会产生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即三方会得到除了预期效果之外的积极效果。但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每个产出期都是收获期,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无疑是需要长期磨合的过程, 产出期之后,我们还应当有一个“总结期”,这个总结期既可以是NGO自己的总结,也同样是三方一起的总结,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对话沟通机制。

 

 

       来源:

       1.https://www.forbes.com/sites/stevensavage/2015/10/20/an-example-of-non-profit-for-profit-and-governmental-cooperation-for-good/#509da68515bf 

       2.尉家旗 《企业公益战略模式的创新》,【J】《环球市场信息报》 2014.06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角  三角词条  解剖  解剖词条  逻辑  逻辑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公益

 “瓷娃娃微救助”计划

“瓷娃娃微救助”计划是由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任韧先生和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原瓷娃娃关怀协会)联合发起,针对成骨不全症群体的医疗、康复等急迫需求,通过微博等网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