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6个经典项目告诉你,创新公益怎么玩!

       1、承诺胶带

 

        背景&挑战

       在中国,一年快递业务量超过300亿件。快递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与人的欲望之间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如何将二者相结合,推进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行动?

       解决方案

       我们将日常所见的胶带纸采用特殊印刷工艺,在划开时,会出现像血一样的红色液体,让用户感受到保护大象等动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让生命的希望一路传递。

 

       2、勇敢的娃娃

 

       背景&挑战

       孩子对身体界线的意识是模糊的,如何能简单的告诉他们: 没有触碰就没有伤害!

       解决方案

       制作一个平面海报,画面上是娃娃公仔,他们有不一样造型和名字。当手触碰到孩子特殊的身体部位,海报就会发出不同的警告,触碰就是伤害。

 

       3、救救“爱豆”CPR练习垫

 

       背景&挑战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接近3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同时,心搏骤停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并成为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杀手,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搏骤停,发病率已渐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解决方案

       将明星形象用于CPR练习垫,配合手机App,给予练习者在步骤、频率等方面的提示,吸引粉丝和普通人练习CPR的兴趣,给生命以生的希望。

 

       4、为我卸妆

 

       背景&挑战

       根据国家妇联的统计数据,我国24.7%的已婚女性曾遭受过家暴,这和公众普遍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人们感觉家暴只是偶发事件,但也许家暴正发生在你的身边。在公共场合,受害者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但在她们看似正常的脸上,却可能藏着伤痕累累。

 

   

       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线下互动装置。首页展示一张看似正常的女性的脸,旁边有“为我卸妆”的按钮。当用户按下按钮,女人脸上的妆就会卸掉,露出脸上的伤痕。随后用户将会读到一个由凤凰网采访受害人并撰写的真实故事,每个装置上有不同的故事。

 

       5、一键打车

 

       背景&挑战

       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83亿,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到2030年,中国将有将近2亿空巢和独居老人,每座城市的每个人都会变老,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

 

       或许医学能延缓人类发苍苍视茫茫的速度,但我们还是经常在路上看见腿脚不够利索的老人抢不到出租车,偶尔也在新闻里听到急病来不及就医的遗憾,面对这些独居老人的生存问题,我们除了祈祷和祝福,是否能给出更好的支持?

        解决方案

       开发一款专为老人打造的叫车产品,简化一切叫车APP的复杂界面和功能。

 

       产品具备三大特点:简易大按键、GPS定位和对讲功能,通过一键叫车让司机获得老人的精准定位,司机通过叫车软件直接同老人对话。根据使用者定位,把最近的车子派给需要用车的老人前往接驾,不管是上医院还是去吃喜酒,再也不必被街边强劲的抢车手威胁!

 

       6、童真频道

 

       背景&挑战

       关注新闻资讯和时事是每一个社会人的需求,可印刷字体有时太过枯燥乏味,新闻播报员又是千篇一律的语调,让了解资讯变成了一项并不愉悦的任务。相比之下,孩子的童声尤其真诚、温暖而有趣,孩子们常通过阅读练习识字和发音,这种阅读是否可以同新闻播报建立联系? 让孩子们用纯真稚嫩的童声给大人们忙碌的一天一个温暖的开场。

 

       解决方案

       在凤凰新闻客户端增加童真频道,播报童声新闻。鼓励家长和老师以充满正能量、内容积极向上的新闻稿作为素材,教孩子们识字并念出来,随后收集这些音频,每日更新,在线提供给用户收听和下载。 

       项目背景

 

       从十年前发起“美丽童行”开始,凤凰网一直在坚持着价值与情怀,帮助和替弱势人群解决问题。而公益,也早已融进了凤凰网营销的每一寸“肌肤”,“美丽童行”、“易碎的朋友”、“与尼有约”,凤凰网用一个个案例,将原生营销与公益融合。

 

       公益之路很长,凤凰网解决公益中问题的决心也很坚决。未来,以创新公益为主题,凤凰网会联合企业、公益组织,将创新公益的平台以更具年轻化视野、更有趣的方式呈献给大众,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多方共赢。

       大神们在这里——

 

       1、沈翔

 

       凤凰网创新公益实践中心首席顾问官,一位有着敏锐嗅觉和前瞻判断力的资深品牌传播家。对待公益,他有着极大的热忱;对待创意他总是审慎地考量。极致而专精,严苛而缜密,他倾注了大量精力于公益传播事业,收获了业界的赞誉和企业的信赖。

       近期,凭借对公益事业的多年积淀,沈翔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公益传播领域,在对公益传播现状进行广泛的品牌梳理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他对公益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在他看来,公益是一场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盛宴,品牌的进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益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有效盈利模式促进公益发展

 

       公益并非不能盈利。在沈翔看来,如果公益项目过于追求盈利目标,确实难以长久。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引进品牌,来帮助公益活动的有效推进。

 

       “我们认为,可以寻找一些符合标准的品牌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这样,既能让进入的品牌实现其沟通目标,又可以支持公益项目的永续运营,最终实现共赢。”沈翔说。从事公益事业,有时难免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品牌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使公益事业稳健地推进,持续发展。

 

       协同打造多元立体公益渠道

 

        时下,公益类的选题方向很多,但真正好的创意却不容易提炼。即便有了好的创意,可行性也往往成为项目落地的“拦路虎”。如何将技术与创意有效结合,最终使公益的初衷顺利落地,是摆在每一个公益创意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关于“落地”这一终极目标,相关专家将关注点纷纷放在公益项目渠道构建上。但在沈翔看来,巧妙运用广告及营销的手段在其中至关重要。借助技术与创意的结合,依托故事包装等沟通形式,就能打造独一无二的多元立体公益渠道。在谈到女性主义关怀议题时,沈翔团队发现,虽然地铁上有很多为老弱病残孕人群准备的专座。但它们常会被其他人有意无意的占用;有时候怀孕初期尚未显怀的准妈妈难以分辨,也容易让人产生不知是否要让座的尴尬。基于此,是否可以做点什么呢?是否可以应用一系列技术与创新的联动,真正实现了渠道的多元立体组合。让关怀孕期女性的公益理念更好地照进现实呢?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

 

       良性运作的公益更显雄厚

 

        公益的涵盖面可以很广,沈翔团队正在围绕多个公益类目构思创新选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他看来,公益不仅局限于一点一面,它可以更为宽广厚重。很多领域的公益事业尚待发掘。结合传统认知中的公益领域,沈翔和他的团队筹划了大量的选题,助力社会议题在中国落地生根,CPR急救学习、儿童健康成长、网络霸凌抵御等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针对这些议题,我们已经花了大概两年的时间去做社会设计的功课。我们有意识的增加社会议题,也是希望公益的厚度可以更加宽广。”沈翔表示。

 

       好的公益事业一定是可持续的,一定是能实现多方共赢。“它一方面对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一方面促进品牌的有效参与。品牌的有效参与,不仅为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永续经营资金,同时也为其自身构建了有温度的贩卖方式,增加了社会好感度。创新公益,共赢共生”沈翔总结道。

 

       2、张莉

 

       张莉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发展部主任、中国心理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作为从事心理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学者,她一直关注的消费心理学研究在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近年来,她将消费者心理研究成果传播给企业营销、品牌塑造等市场领域,不仅使研究成果得到了实践检验,同时也取得了业界的认可和信赖。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展,除了消费市场领域,张莉对心理学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

 

       找准“心”切入点,拓展公益新视角

        公益的基础其本质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张莉看来,公益不仅仅是授之以鱼的单纯给予,也不仅仅是可圈可点的人性光辉的短暂展示,公益应该是用心引领人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我们构建起的这个世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状态的洞察和引领可以诱发人在人内在向善为公的本能,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时不刻不处于群体之中。在群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比如说绿色消费理念,本身就是公益的一种形式。媒体会想当然地这样看待消费:广告客户到我这儿来,我能够给他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帮他做相应的推广和宣传。这无可厚非,但我觉得作为媒体更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问题。作为媒体,一方面要创收、盈利。另一方面还应该引导行业、引导消费者、引导普罗大众。让他们通过媒体的宣传和价值理念的传输,做一个理性的有可持续观念的消费者。从这个层面来说,媒体虽然是在为品牌发声,但不可否认,它已参与到了公共事业之中了。”张莉说。

 

       公益从来都不神秘,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只是很多人会忽略自身的价值。

 

       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公益

 

        对人的认识、理解和尊重,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基础。对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行为特征的规律性的知晓是引领人的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张莉谈到:“引领绿色消费,本身也是一种公益行为。而如何将绿色消费的理念传递给民众并让大家接受呢?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就发挥了出乎意料的作用。美国某社区做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发现,干巴巴的节约用水的宣传并无太大成效,而通过在水费账单上的一个小举措,进而引发的‘攀比’之心,却大有用处。”

 

       据她介绍,美国社区的时间是这样的,每个月社区内的居民都会收到自来水公司的消费单据,以往都是付费即可。虽然你问大家节约用水是不是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这样的问题,基本都会获得肯定答案,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不是就此会节约用水则事很难说的一件事情。为切实提高节水效果,自来水公司采纳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细节上稍作调整,即在原有账单的基础上,额外列出了这户居民的用水量在整个社区中的排名,让每个家庭都能看到自家的用水量在全体住户中的排序位置。就是这样一个小举措,令该社区的用水量显著降低,使成功实现了绿色消费的公益传播。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不用刻意做宣传的公益观念反而更容易被接受,这对国内的公益传播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她强调好的公益传播理应“润物细无声”,而非单纯的说教,更应避免“要求”或“命令”公众应该如何如何做好事。好的公益传播,可以助借助人们对人的行为规律的洞察,引发公众自觉、自发的改变自身行为习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生动可传播,让公益鲜活起来

 

       说到公益传播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张莉对那些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媒体表达了自己的期待:“作为媒体方不妨策划一些活动,利用在线频道,通过对话、访谈或现场直播等形式,传播有趣、有用的科学研究的专业成果给大众,并运用到公益活动传播中,让大众感受到公益活动于他有益的一面,并积极参与其中。希望媒体能以生动可感的方式,让公益传播鲜活起来。”

 

        3、张翔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以来,他以广告策划、企业形象策划与导入为研究重点,在媒体传播和营销破局方面均有独到看法。日前,他接受了笔者的专访,对公益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解读。

 

       慈善只是公益的一部分

 

        大多数人对公益的理解都是偏慈善的,但公益的内涵大于慈善,慈善只是它的一个子集。实际上,公益的历史相当悠久。春去秋来,公益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古时,先辈行善的形式有舍粥、舍衣,帮助四邻、帮助流浪儿等。这是因为,古代缺少社会服务,甚至没有什么服务可言。所以,个人的公益行为就多些。现在,很多在过去由个体面对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服务保障系统来解决,如孤儿院、养老院等。

 

       “但行善的传统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张翔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我们现在的公益活动水平已非从前可比。当我们救济一个人的时候,其实不一定要以舍粥的形式进行。但仍然有人办粥棚,这其实是通过一种仪式感传播公益理念。”

 

       张翔认为,当下的公益,主要是强调行为的社会属性,即这种行为是面向全面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利益的。围绕社会属性和公共利益,企业的责任、个人的责任、具体行为、相关权利义务等概念相互纠缠,公益的一系列内涵就此产生。虽然公益领域影响力最大、最为具象的表现形式还是慈善,但它实际上包括更广阔的内容。政府应该做好公共服务,除此之外,每个社会主体,比如国营企业、私营企业、新闻机构、IT界、学术界,都需要有各自的行动重点和工作重点。

 

       系统化之于公益有重要意义

 

        公益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都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企业主体,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型的、指向公益的考核指标体系,叫做CSR(企业社会责任)。所以公益对企业来说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企业必须要承担公益责任,并且应当主动寻找自身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但当每一个主体都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时,执行和操作层面上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即公益力量的统筹、聚合问题。

 

       张翔提出,当下,公益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参与主体的盲目性强,大量需要被关注、被帮助的弱势群体反而得不到援助,只有少数像“小马云”这样的幸运儿能够依靠社会的力量改变命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等,媒体有必要依托科技手段进行相关信息的协调整合,在这一点上,凤凰网走在了前面。

 

       统筹聚合公益力量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公益事业的参与者之间应当形成合作机制,做到信息共享,比如可以依托科技手段构建公益事业的大数据库等,让公益行动变得更有序,而不至于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张翔直言:“媒体作为一个有限的组织机构,从成本、人员精力来看,不可能把所有的公益信息都呈现出来,但媒体可以围绕具体项目提供尽可能充分的信息,促进整个公益链条的沟通。”那么,媒体的公益传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张翔认为,要让愿意做公益的人能够扎扎实实找到方法、找到渠道,来为社会大义尽一份心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益  公益词条  告诉  告诉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项目  项目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