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农业援非的特色之路

       本文编译自Business Times原创文章: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Aid Program in Africa

       原标题: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援助项目

       原文链接:

http://en.businesstimes.cn/mobile?id=1584253075242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来源 丨Business Times  

       编译 丨张舒涵 张涵

 

       中国农业南南合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李小云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实地研究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援助项目已经十余年。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在实践中深化中非农业合作,这些有价值的意见包括点对点开发经验分享、外来技术拉动地区发展、超越边界、援助人员身份认同、组织学习以及多个机构的地方合作。随着这些观点被广泛接受,李教授认为现在应当系统总结一下。

 

       近日,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书《新发展示范》中,并提供给记者。中国的对外援助一直是讨论的热门话题,这本书阐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成就。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是展示先进技术,并传播中国的成功故事。这一模式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提供了新的选择。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近日,“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以及一个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宣布成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BRIAC)。同时,农大还宣布与中国西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CISSCA)。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说,“政策对话、农业科技的创新与传播、人才培养和国际知识发展创造将成为指导我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提高国际粮食安全水平的四大支柱。由此,我们希望可以用中国的智慧来为减少世界贫困贡献力量。”而这个非洲农业援助项目只是更大的计划的冰山一角。

 

放弃优越感:在实践中塑造新角色

 

       由于农业发展长期滞后,非洲位列国际援助名单之首。然而不同国家采取的援助模式不尽相同。

 

       埃塞俄比亚负责管理发展援助项目的外交和国际合作部指出,中国援助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倾向以他们的援助模式来制定发展计划和政策。当困难发生时,西方国家的解决方法是就大家讨论,就各部门间的工作进行协调。而中国援助的模式更像是一个企业家,专注于寻找商机和合作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就应用其解决具体问题。 

 

       非洲国家已经深谙这两种援助模式上的差异。事实上,这些差异已经在多个方面得以证明。以援助专家为例,西方援助专家经常认为,他们的文化比其他地区优越,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在非洲进行说教式援助。而中国援助专家不相信文化上的优越性。

 

       作为有近十年经验的非洲农业援助专家,李小云就是一个例子。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说:“我们没有西方专家的优越感。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中非文化的相似之处。”

 

       显然,这种相似感奠定了中国农业专家援非新角色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还不可以对西方国家和中国不同的观点导致的发展差异下论断,”李小云说,但他引用德哈特的话说,“国际发展现在不是西方国家所能控制的了”。

 

       随着中国对外援助的扩大和援助方式的多样化,李小云认为有必要深入回答这个问题。

 

       回顾中国的援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一系列变化。近年来,重大变化体现在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启动。这些变化表明中国的对外援助已经从双边行为转为多边制度化模式。这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战略的重大变革。

 

       李教授认为,上述变化不仅表明国际上中国声音被越来越多的人被听见,而且在经济层面上,中国也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参与到“全球新发展”的框架里。

 

       李教授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因此,有必要总结出一套新的理论,因为中国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赞同这种观点。

 

       林毅夫在论坛上表示,如何提炼总结以及传播中国成功发展的经验是学者专家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外来创新:以技术带动发展

 

       农业技术援助一直是中国援非的重点。我们从《新发展示范》一书中了解到,非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对非援助的研究对象。在这本书的基础上,该研究“从历史、技术、体系和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对非洲的影响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研究学院教授武晋指出。

 

       迄今为止,中国在23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心的运作分为三个阶段:1. 基础设施建设一到两年,2.与当地企业技术合作三年,3. 确保中心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正式启动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是中国援助非洲的八项措施之一。

 

       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徐秀丽告诉《中国科学日报》,"中国农业的发展,特别在近30年来,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合理化不断扩大的过程。“在长期高人地比例的压力下,中国已形成技术依赖的路径,而不是制度化创新”徐秀丽解释。

 

       在李小云看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出现,是从中国向非洲调动科技理念的升级版本。在原有实践基础上,它也是创新与实用主义的综合产品。

 

       李小云和武晋带领研究小组到非洲考察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日常运作,试图分析应用这些农业科技遇到的挫折和反弹。其中,考察中非在技术、示范与推广、援助和发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是重中之重。

 

       以不同的示范与推广意识为例,中国科技创新理念的一个核心特征是,政府占主导地位。具体来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建立团结协作机制来平衡示范与推广工作。采用这种协调机制可以来促进政府,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的合作。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的农业专家早已习惯了中国式的示范与推广文化,因此在非洲也希望得到政府和地方科技部门的支持。然而,事情并不如人意。徐秀丽指出“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政府与中国不同,不能给我们需要的雄厚的资金支持或动员人力资本。”

 

       由于这些差异,这些分歧和冲突难以避免。必须时时刻刻相互调整和学习。徐秀丽认为,上述互动的过程对于宏观上的中非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建立新型的中非关系奠定了基础。

 

       毫无疑问,不同国家的对外援助的不同方式方法都反映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发展理念。林毅夫解释“条件的相似性决定了哪些理论和经验可以应用。”他还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这就是其发展的经验能够激励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原因。

 

南南合作:为倡议提供空间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双赢互利的。合作还有助于提高援助项目、投资和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提高双方合作关系的效力。

 

       农业技术转让和经济合作一直是南南合作的中心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齐顾波,指出:“在中非农业合作50年的历史中,农业技术转移在非洲遍地开花,并逐渐成为实现中国外援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所援助的项目,中国向运营机构提供补助以刺激经营单位。运营机构决定项目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人员的选择等。正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唐丽霞所说,上述机制为项目执行机构与人员提供了激励的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张传红指出:“如果能平衡国家使命、公司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那么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潜力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中国农业技术人员既是普通公民又是社会参与者,所做的事情不仅关乎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他们是搭建中非国家桥梁的关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陆继霞说到。

 

       回顾南非与中国的农业合作,可以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提供参考。这也是各国专家学者在论坛上讨论的主题。

 

       孙其信在论坛上说道:“我们正式启动了华南农学院和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的建设,这么做是为了更好地回应中国政府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国际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繁荣所作的努力。”

 

       据了解,中国农业大学建立的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是一个大学水平的综合性平台,旨在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的各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资源,配合实施农业一带一路的倡议。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是一个新型的机构,旨在通过农业合作机制促进新型的南南合作,为建设共同未来的社区做出贡献。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及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张陆彪认为,这两个机构的建立恰逢其时。他希望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国际化农业人才培养的作用,引导全国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为国家农业合作战略服务,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多种需要。与此同时,他们可以自由地分享他们在中国农村的农业发展经验,并与出国创业的农业企业制定战略。他也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帮助建立海外农业援助基地,促进所有国家的粮食安全。

 

       张陆彪说到“加强农业一带一路合作是我们的光荣使命,这是个艰巨并需要深刻的责任感的使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农业援非的特色之路  之路  之路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特色  特色词条  农业  农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