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社创案例 |“喘息服务”如何让老人照护者免除焦虑

 

友导读

 

“喘息服务”,顾名思义就是为受助者提供“喘息”的机会,而这个服务模式的受助者是一个被社会忽视许久的人群——失能老人的照顾者。他们是一群没有可支配时间,只能在遥遥无期的守护中煎熬的被“绑架”者。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却往往被全社会忽略。

 

 

对此,我们将揭开“喘息服务”的面纱,来了解它到底是怎样为照顾者们提供“喘息”的机会?

 

 

 

(本文的数据和信息源于桌面研究)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每当人们读起叶芝的名篇《当你老了》时,都能感受到一种岁月逝去后的淡然与恬静。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如此优雅地老去吗?

 

 

对于这个问题,尚且年轻的我们根本无法回答。而成都益多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益多公益)开设了一项特殊体验项目——“适老化体验”,似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变老后的身体状态,更接近这个问题的真相。

 

 

 

Aim

  

5分钟年华老去

 

 

 

“没想到5分钟的时间,我就从一个身手矫健的姑娘变成了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奶奶。一开始有些许好奇、些许迷茫,而真正完成以后,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与了解。”一位前来体验的志愿者说道。

 

为了能让志愿者们更真实地体验到变老后的身体机能与感官变化,“适老化体验”为他们准备了全方位的“老化装备”:25公斤的负重、连接身体与腿部的牵拉线、模糊眼罩、隔音耳罩以及加厚手套。

 

 

穿戴上这些装备,志愿者就有了75岁老人的体感,身体在负重与牵拉线的配合下变得形态佝偻、步履蹒跚;视力听力明显退化,与外部世界多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加厚手套削减了手指的触感与灵活度,使许多事情再无法“亲手”去做...

 

 

 

 

(图片来源于益视频工作室)

 

 

 

就这样,一下子便拥有了一副75岁老人的身躯。

 

 

“如何照顾老人其实是有方法的,这个体验可以让子女知道,老人反应慢是有原因的,他们的听力、视力和其他身体机能都有所退化。”益多公益执行主任张乐川说,当年轻人切身了解这个状态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老人

 

 

但体验并未止步于此,接下来就是让你拖着这副身躯进入到日常生活的情景之中。

 

 

有些志愿者要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像一个真正的独居老人一样完成摘菜、烧水、看报等日常活动,甚至是长时间地望着窗外发呆。

 

 

另一些志愿者则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老人们互相照顾的日常状态:一个姑娘扮演瘦小的婆婆,另一个小伙子扮演一个身体瘫痪的爷爷。“婆婆”需要随时照顾“爷爷”的饮食起居,帮助他完成穿衣、吃饭、上厕所、上轮椅等生活中最基础的动作。

 

 

然而这对于两个“老人”来说,无论是护理者还是被护理者,都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

 

 

就拿帮助“爷爷”上轮椅来说,瘦弱的“婆婆”根本无法抱起他。没有专业护理技巧的话,十分容易发生危险而给“爷爷”的身体带来二次伤害,甚至使“婆婆”自己受伤...

 

 

看到这里,可能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必亲自去进行“适老化体验”,也会预见许多老年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有关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也开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愈发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7.3%。而这其中包含的4000多万失能老人,则是首先需要被解决护理问题的核心人群。

 

 

 

 

每3名失能老人需要配备1名护理人员,这是国际公认的护理标准。如果根据这个标准计算,中国失能老人所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将是千万级的。

 

 

但与养老问题形成尖锐冲突的是养老资源的紧缺,根据现有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足100万人,可以持证上岗的人员不足2万人,这就意味着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失能老人只能依靠家属独自护理。这种情况给老人与家属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一方面,是失能老人会受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伤害,既因需要被长期护理而痛苦,又因亲人的长期操劳而愧疚。

 

 

另一方面,对家属来说,这项任务“不分昼夜”、“牺牲自我”、“遥遥无期”,甚至是看到失能老人的境遇,就会害怕自己的晚年也像这样,因此更加心力交瘁。

 

 

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这些护理者平均年龄56.5岁,其中63%出现了护理负担,甚至半数已经由负担变为精神障碍。

 

 

(图片来源于益多公益官网)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些身为护理者的家属们一直处在全社会的盲区中,无数心酸与压力被忽略。护理失能老人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他们的喉咙,令他们喘不过气来。

 

 

Approach

  

请让护理者自由呼吸

 

 

 

“我老父亲今年90岁了,身体还算健壮,能自己吃饭,搀扶着也能走一小段路,只是每天都离不开人照顾,我退休之后就照顾他,现在有5年时间了,每天需要推着轮椅陪他去散步,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整理,没有自己的时间。

 

 

最让我头疼的是,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老父亲每天早,上必须出去转2个小时,要不然就心情不好,我的腿也不太好,每次推着轮椅走一两个小时,让我的腿很难受。

 

 

另外,他必须依靠药物来排便,常常便意一来就控制不住,弄得浑身脏臭。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现在和其他兄弟姐妹商量,每周日必须要休息一天,要不然我自己都快得抑郁症了。”

 

 

常年护理老父亲的陈叔叔不知道吐露出了多少护理者的心声。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一句话,直截了当地概括了失能老人对整个家庭的影响。

 

 

为了实际帮助这些广大家属走出护理工作的困境,张乐川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并最终选定了“喘息服务”(Respite Care)这个在国外已经比较常见的社会服务模式。

 

 

“喘息服务”不同于以往简单的老人护理,它坚持“养老不仅要关注老人也要关注老人的照顾者”这一服务理念,通过政府、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为长期在家护理老人的家属们提供相应服务,让身心疲惫的护理者拥有“喘息”的机会:可以获得由自己分配的时间。

 

 

 

 

 

这种兼顾老人护理护理者减压的社会服务模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仅仅是为失能及心智障碍者提供相关服务的。

 

 

而到了1981年,关注到护理者人群的美国政府开始了制定以他们为服务对象的“喘息服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喘息服务”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服务体系。

 

 

从2017年开始,张乐川将“喘息服务”引入了益多公益,帮助失能失智老人的同时,同样为护理他们的家属给予支持服务。

 

 

面对千万家属不尽相同的焦虑,张乐川通过对益多公益服务过的上千位老人及其护理者的情况的梳理,总结出“每天都和老人待在一起,不再拥有个人时间”、“自己将来会不会像老人一样,到时候谁来照顾自己?”等100种主要的焦虑,作为努力解决的目标,并且为益多公益的喘息服务取名为“喘息100”。

 

 

护理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喘息100”服务 的社区模式或居家模式。

如果护理者有事情或需要休息,就可以将老人送到社区内的日间照料中心,由专门的护理人员照料。这种模式的好处就在于时间灵活,可以选择对老人进行24小时全托或8小时日托服务,让护理者获得充足的自我分配时间。

 

 

而居家模式则是指社工的定期上门服务,打扫卫生和陪伴老人。同时社工还会携带相应的护理包、家政包和游戏包。护理包中的血压仪等医疗仪器可以为老人进行简单的护理;游戏包中的益智游戏、绘本等物品可以使社工更好地和老人互动,同时延缓失智老人的智力退化。

 

 

 

(图片来源于益多公益官网)

 

 

如此一来,“喘息100”将可以妥善解决护理者长期无法休息与老人时刻离不开照顾之间的矛盾。截止目前,“喘息100”共计服务老人1万余人,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复制体系。

 

 

 

Action

  

解放千万护理者的服务模式

 

 

 

其实,“喘息服务”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还要倒推回更久之前。

 

 

早在2010年左右,上海就开始在浦东、静安、黄浦等区内的一些社区进行“喘息服务”的酝酿试点。

 

 

2016年6月,在安徽安庆市迎江区一家民办养老院内,家中有两位亲人长期卧病在床的董先生第一次听说“喘息服务”。

 

 

2018年11月,北京丰台区老龄办发布公告,将在全区试点“喘息服务”,使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分担长期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这是继广州、杭州、苏州等地试行“喘息服务”后,北京进行的“喘息”试水,尝试用政府力量填充公共养老服务缺失的一块。

 

 

 

 

随着“喘息服务”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护理者这一曾经被社会忽视的人群在未来将不必独自承担照顾失能老人的压力,社会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也将变得更加紧密。

与此同时,在推行“喘息服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

 

 

例如目前还处于各地各自试点的状态,缺少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许多家庭目前还很缺乏科学的养老意识;“喘息服务”的收费行为被质疑等若干问题。

 

 

对此,张乐川又提出了“养老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单靠好的服务模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强化人们科学养老的观念。“让照顾者短暂喘息的机构很多,但我们想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养老问题。”

 

 

要解决老人护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需要我们在不断的试验中积累经验。值得欣慰的是,像益多公益这样的机构仍在不懈努力着,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还着眼于更远的未来。

 

 

尝试如何更好地照顾老人,同时为护理者减轻负担,我们的社会呼唤着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创新服务,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生活得更有盼头,更有尊严。

 

 

 

(图片来源于益多公益官网)

 

 Reference:

益视频工作室《变身75岁度过孤独4小时,我理解了老人照顾者的100种焦虑 | 萤火体验》

老年人护理《失能老人的家人“喘口气”|关于“喘息服务” 》

新民晚报《“喘息服务”成功经验能否复制?》

华商报《“喘息服务”让人期待》

 

 

关于三A三力评价模型

三A三力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是友成基金会研发的衡量组织社会价值的工具。即从AIM(社会目标驱动力)、APPROACH(解决方法创新力)和ACTION(行动效果转化力)三个维度来评估或思考一个组织。三A三力不仅是一个价值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论。不仅可以用来作为社会价值评估,也可以作为一个组织的战略梳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照护  照护词条  免除  免除词条  喘息  喘息词条  焦虑  焦虑词条  老人  老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