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对话】社会企业发展的软环境该怎样构建? 专家学者说(中)

 

 

 

 

 

 

编者按

 

 

社会企业是指用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组织。作为社会创新的一部分,社会企业最早出现在英美等国家,2006年左右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什么是社会企业?英国社会企业联盟(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

 

 

据相关统计显示,到现在为止,在中国认同自己身份且被行业内认可的社会企业只有1600多家。那么,怎样才可以让社会企业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能发展壮大?在当下复杂多变的营商环境中,社企生态链上的各个主体又是如何突围、跨界、寻求合作呢?此外,NGO要不要转型做社会企业?有没有成功案例?带着这些疑问,本期对话分别从投资和中介机构、专家学者、社会企业家三个不同角度,吸纳不同立场观点和声音,以期呈现一个多视角的社企对话空间,与读者共飨!

 

 

专 家 观 点

 

 

社会企业社会创新的一种最重要的组织形式的创新,是以市场方式和创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创业形式,它可能催生新的社会企业,也可能促使非营利组织或传统商业转型发展。

 

 

单纯的商业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单纯的社会组织也面临不可逾越的发展瓶颈。那么,社会企业是不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线”?怎样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也许是可行的路径之一。

 

 

 

社会企业要不断探索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

 

2006年之前,国内没有实践更多的只是一些概念。2006年之后,社会企业开始在中国慢慢多起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转型为社会企业,也有一些企业背景的人出来创办社会企业

 

对有志于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政府官员来说,要真正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话,有必要去了解这样一个新兴的领域。社会企业是一种新的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路径,而且是一种创新的选项。

 

2011年至2013年成立的社会企业“完全不限制利润分配”的只有31.7%;2014年至2016年的则达到了41.0%;2017年及以后的则增长到41.5%。这可能是一个全球的新的趋势。要使社会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卷入进来,让社会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可能对利润分配就不要过多地限制。

 

这是一个共识慢慢形成的过程。一开始大家认为社会企业就是不能分配利润或者只能低度利润分配,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人们觉得为了使行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可能需要适当允许有一些利润分配。

 

社会企业是一种创新,不妨开放一些、包容一些,允许它们能够有一些合理的利润分配。而社企论坛则表达了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希望企业自行确定是否分红及分红比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更多企业和商业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共同来解决社会问题。

 

利润分配的前提是社会企业在财务上有盈利,我们在2019中国社会企业社会投资行业调研中发现,社会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待提高,但总体来说,随着企业年限的增加,实现盈余的概率也在增加。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

 

第一,不管是企业也好,还是社会企业也好,创办初期盈利的可能性本来就低。

 

第二,社会企业主要是在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域,这些领域要盈利本身就很难。

 

第三,社会企业被赋予了一些社会的功能,比如说解决残障群体等弱势群体就业,使得成本比普通企业要高,盈利会变得更难。

 

 

所以,社会企业需要不断地去探索自己的商业运营模式,也需要社会一开始给予它大量的帮助,慢慢走上正轨以后,才可能逐步地去盈利。

 

 

社会企业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所以进入这个领域还是要比较慎重,要考虑好是否有可能实现财务的可持续性。而且,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工商注册的社会企业会比民政登记注册的社会企业,财务更可持续。因为他们的人才很多来自商业领域,一定得有懂商业运营的人才,否则没有办法去实现财务的可持续性。

 

 

社会企业将是社会发展的“第四推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

 

 

中国当前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创业带来了社会供需关系的转变,社会企业家将庞大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作市场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商业系统中唯利是图的属性,也使得我们整个社会系统变得更加稳定。

 

 

社会创业是一种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创业形式,在带动经济增长、消除贫困、解决就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节约资源和提高公众福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四推动力”。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社会创业的发展,应加强社会创业教育、提升技术赋能和完善生态构建。

 

合法性不足、缺乏资源制约社会企业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志阳:

 

 

当前学界对中国社会企业的定量研究明显不足。2019年全国社会创业家评选申请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一半的社会企业家具有商业企业背景,其中37.3%来源于民营企业;中国社会企业家多为高学历的中青年,96.2%接受过高等教育,92.2%年龄在50岁以下,这两项数据较2017年都有所增长;中国社会企业规模偏小,41.8%的企业员工数目为10人以下,以工商注册的企业身份为主;中国社会企业多数正在解决当下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聚焦于生态保护、社区服务和弱势群体服务等领域。

 

 

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痛点,主要集中在缺乏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导致其合法性模糊及融资困难,难获取资源等方面。调研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未获得过融资,包括外部捐赠、投资和贷款,但相较于2017年,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且获得捐赠和公益创投的比例有所增加。

 

 

社会企业在中国起步不久,合法性不足、缺乏资源制约着其更高质量的发展。在社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中,公益基金会可能会成为重要的投资主体。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企业社会投资行业调研报告》及专家公开演讲摘要

 

 

(未完待续 )

欢迎更多社会企业研究者表达自己的想法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软环境  软环境词条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对话  对话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