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融义社会 · 重新启航】陪伴工友走出工伤重新启航—乐行的实践

“乐行所倡导的工伤群体的社会融合,是希望工伤者在受伤之后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并享受相对应的政策福利待遇,能够逐渐走出伤痛而重新启航。”

 

凌晨2点,丈夫的呼噜声此起彼伏,阿莲还是辗转反侧的睡不着,失去的右手还在隐隐作痛,虽然工伤已经发生了半年了,只要闭上眼睛总是会想起发生工伤的那个时刻,她举着血淋淋的手哭喊着,可是工友们只能围着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清晨8点,大燕的老公出门去上班,他回头看着房门,喊了一声大燕的名字,但是没有人回应他。出院已经一个月了,大燕每天就是一个人在房间,不愿意出门走动,她常常默默地掉眼泪,说自己应该早点辞工,这样的话就不会受伤了。

 

 

中午12点,工业区的一个小吃店里面,大海正在吃中午饭,他把右手放在怀里,用着左手笨拙的去夹菜,今天上午是他这个月的第三次工作面试了,对方看了看他的手,问他有没有残疾证,他回答说没有,没多久之后就让他回家等通知了。下午还和另外一家单位约了面试,他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让他回去等通知。

 

 

晚上7点,回到出租屋的时候,阿娇碰到老乡,老乡问阿娇拿到了多少赔偿,那种探究的眼神让阿娇特别不舒服,她也没有说什么就进屋子了。隐约间还可以听到有人在门外说自己没了一个手就挣到了几十万,打工多久才能挣回来啊。阿娇心里想着的是要是几十万能换回我的手就好了。

 

 

工伤像是一个漩涡,把身体健康和关于未来的一切卷入到漩涡中,不知道在其中会失去多少?又会剩下什么?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2019年年度工伤认定人数为113.3万人,平均每一天有超过3000人遭遇工伤,而这些数据中并没有包括那些与用人单位私下协商的工伤者。工伤——不仅是意味着身体所遭受的疼痛,也代表着失去部分或者全部的劳动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佛山市顺德区乐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乐行)在2015年12月注册成立,面向因工受伤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秉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为受伤的工友们提供支持。每一个因为工作原因受伤而导致残障的人,大多都面临着赔偿程序繁琐、心理压力巨大、对未来生活、生计感到迷茫的问题,就像是困在了笼子里,伤口把他/她与社会分离开来,游离于社会之外,逐渐被淹没、被消失。

 

 

乐行所倡导的工伤群体的社会融合,是希望工伤者在受伤之后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并享受相对应的政策福利待遇,能够逐渐走出伤痛而重新启航。

 

 

对于遭遇工伤工友们来说,得到医疗救助后,首要的需求是法律需求,可以帮助他/她们走完既定的程序拿到赔偿,工伤者家属平姐说:“我们现在唯一的指望就是先把赔偿拿到,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同时,乐行在工作中发现,更加深层次的是心理需求,不仅是对遭遇突然受伤而造成心理创伤的愈合,更是在遭遇工伤之后一系列的重新建立个人内心秩序的一个过程,家庭、社群、同辈或同乡乃至于社会大众的接纳与理解对她/他们来说都是重要的支持。

 

 

因工受伤的每一个工友有其普遍的共性,但是每一个个案所面临的日常也不尽相同。

 

 

大燕分享自己在出院之后萎靡不振,出院后第一件事全家搬去了另外的出租房,远离原本出租房周围的熟人,争取赔偿是她走出房门的动力和生活目标。最开始参加乐行组织的活动,她只愿意和受了工伤工友待在一起,出门一定会带上假肢不让别人发现她少了一只手。乐行社工积极的鼓励大燕参与探访和组织工友活动,过程中大燕收获了同是受伤的工友们的信任与支持,她也更加愿意往外跑了,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其它和她一样的受伤工友。成为志愿者帮助到受伤的工友,对大燕来说是一个获得知识和重建信心的过程。

 

 

而平哥则是另外一个模样,失去双手之前,他一个人扛起家里的重担,受伤后双手看着和常人无异但已经失去两只手应有的功能。还在医院的时候平哥总是沉默的听着乐行社工和妻子的聊天。出院以后,社工和妻子鼓励他参加社群活动,平哥偶尔也会参加讨论发言,但更多时候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游离在外。妻子希望丈夫可以走出去,但是又害怕他再次受到伤害,帮他里里外外的承担了所有,让他得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舔舐伤口,但妻子撑起的一片天让平哥可能从此被困在了小天地里面,不愿意再走出去。

 

 

不同于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乐行通过探访和咨询,为受伤工友普及和提供处理工伤的必要知识,鼓励工友学习工伤处理的法律知识和医疗康复知识,同时开展公益讲座、互助小组等,搭建社群互助的平台,倡导工友自己处理自己的工伤事情,这是一个协助工伤者了解自身权益的过程,也是重新建立一个被工伤打碎的内心的过程。诚然外界的支持很重要,比如家庭的支持、企业的配合、政府的政策保障,但是最后对工伤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走出来,去寻求支持与帮助,乐行的工作强调对工伤工友个体的增能,通过社工一对一的陪同支持服务,以及工友社群间的互助支持,支持工友能够在工伤困境中站起来、走出去。

 

生活总是要继续,工伤是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拿到赔偿之后,生活应该如何继续下去?很多受伤的工友出于对用人单位的不信任或是对受伤环境的恐惧,会选择解除劳动关系而一次性获得所有的赔偿,然后去开启一段新的生活。

 

 

这时,新的生活对于这些受伤的工友来说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小陆今年23岁,在21岁那一年进工厂工作的时候操作冲压机被压伤了右手食指,走完所有工伤程序之后劳动能力等级鉴定评了十级。他想学习一门手艺,收费的职业技能学习让他不敢拿自己的赔偿轻易尝试,免费的他又不够资格参加。兜兜转转之下就成为一名骑手,但是小陆说他不想做一辈子送外卖的。

 

 

受伤后如果没有得到支持去改变职业之路,兜兜转转之下只能回到工厂从事着最底层的工作。大海是一个没有残疾证的残疾人,他的右手是肉眼可以见的缺少了大拇指,食指被接上后无法弯曲,平时出门都会带着一个特制的手套,这样就没有那么容易发现他缺失的右手。受伤前的大海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机器也只有他会开,“那时候老板对我多好啊!厂里能生产多少货都得看我的,但是受伤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我”。他是七级工伤,但是回到老家的时候办理残疾证被告知自己的情况还不够办理的条件。家庭的重担都在大海身上,受伤之后他做过了不少的临时工,但是想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的时候,面试人员看到他的手都会问有没有残疾证,他回答没有,然后面试完就是无休止的等待。赔偿没有拿到,残疾证没有办下来,工作也没有着落,对大海来说,现在不是他选择工作,而是等待工作选择他。

 

 

而玉姐受伤以后再也没有工作了,因为一看到机器她就会害怕,而像保洁之类的工作会因为她只剩下左手也无法胜任,她形容自己就像是一个废人一样。四级工伤被认定为缺失大部分的劳动能力,被大家戏称的覃百万是四级工伤,陪他前往残联咨询之后,得到了一份停车场保安的工作,每月扣除了社保等费用之后,到手的只有两千左右,当年(2018年)的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是六千多元,他还开玩笑说如果自己现在又发生二次工伤,会要求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来计算,以自己现在的工资水平还赚了。

 

 

受伤之后,有工友希望得到机会学习新的职业技能,也有工友希望可以能尽快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中,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工作,市场的议价能力弱,而所得薪酬也相比较从前少了不少。结合工伤者就业需求,乐行了解了现有的人才市场或职业技校能提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机会,发现更多的是面向本地户籍的残障人士和非工伤的职工,此外大多职业培训会要求手指灵活、有购买社保记录,这就已经把不少受工伤工友排除在外了。

 

 

回老家还是留在城市,对工伤者来说留在城市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因为城市没有人会过分关心自己怎么受伤、拿到了多少赔偿,虽然找工作很困难,但是城市有较多的工作机会,只要愿意还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维生,而回到了老家,工作机会更加渺茫,而自主创业的路并不好走,甚至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将工伤赔偿都搭进去了。

 

 

留在了城市,那工作就尤为重要,但是现行市场中残障人士的招募明显低人一等,工资普遍在2000-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不提供社会保险的购买。企业倾向选择健全劳动者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家企业不应该是以完全的利益为导向,还需要兼顾企业社会责任,而且工伤者虽然有劳动能力的限制,但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基础,如果有良好工作待遇提供,工作的熟练程度可以通过时间来累积,她/他们也会比起一般的员工更加具有稳定性。

 

 

乐行的愿景是再也没有工伤的发生,但是也知道只要有需要人的工作岗位,就会有发生工伤的可能性,因此在预防减少工伤的发生的同时需要社会共同来织造一个安全网,让受工伤的劳动者免受摔下深渊而粉身碎骨,为工伤者照亮通往未来的路。

 

 

社会组织可以更多创造多个渠道让工伤者获得支持与帮助;企业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安全培训、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尽可能的录用包括工伤者在内的残障人士,一方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能聘请到更强稳定性的职工,以及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对工伤的监测体系,加大对生产安全的监管,对于做好安全生产的企业给予肯定与鼓励;同时完善残障保障与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有针对性的面向在城市遭遇了工伤而没有本地户籍的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让在这个城市生活并为城市建设而受伤的人有一个出路。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由欧洲联盟资助, 乐施会和中国发展简报共同推行的项目 “建设富包容性的社会: 增能和提升服务残障人士公益组织的服务质素和倡导能力”, 旨在推动实现以下愿景:令残障人士享有基本服务和工作的权利,并且在公正、包容的社会中,有能力提供并倡导高质量的服务。具体来说,我们要确保残障人士增能、残障人士公益组织更专业高效, 同时推动性别公正的工作,有能力提供并倡导高质量的服务,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更具包容性。 

 

本系列专题由欧洲联盟提供资金支持。所含内容由作者楚晓全权负责,并不必然代表欧洲联盟的观点 。 

本系列专题由乐施会提供支持,所含内容并不必然代表乐施会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启航  启航词条  义社  义社词条  重新  重新词条  工友  工友词条  工伤  工伤词条  
公益

 2010环球慈善奖颁奖 慈善榜样...

旨在弘扬公益精神,树立慈善榜样,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2010环球慈善表彰大会,于2011年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