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破五唯之后看什么?

学校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尘埃落定,有人欢喜有人忧。

结果果然如我前面所预测,中心的老同志虽然各项条件够了,但是申请的是教学科研型,在第一轮教学评估的时候被淘汰了;年轻同志申请的科研教学型,在科研学术答辩的时候,因为没有国自然项目被淘汰了。

年轻同志颇为不忿:他们中任意一个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乘4、乘6都没有我高,就因为我没有国自然,就把我淘汰了。

年轻同志确实挺亏的,之前申报两次国自然,都因为没有相关文献、没有前期工作被刷,然后今年他的课题刷刷刷连续4、5篇一区文章发了,结果升职称被刷了。

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破五唯之后,我们应该靠什么来评价人才的学术水平?

靠教学吗?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表演艺术,这都是需要天赋的,有的人讲课的时候情绪激昂、绘声绘色,有的人则是干干巴巴、磕磕绊绊,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这种表演或者演讲的天赋的,不然也不会有表演艺术家或者演讲家这种称号了。把中小学的老师叫到大学里来讲课,假设他们都掌握相应的课程知识,他们绝对比大多数大学老师都讲课好,但是科研肯定不如大学老师啊。有的人讲课一般,但做研究好,有的人讲课好,但是就没有做研究的天赋,你说职称怎么升?

靠项目?项目越多,肯你的科研能力越强,从一个长的时间尺度而言,没错。但是别忘了,省自然、国自然,当你写标书的时候,你写的只是一种假说(虽然很多人其实是申请的时候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能不能验证出来还另说,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而且能不能中,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既然如此,怎么能用项目来评判你的学术能力呢?

专利?还要靠转化的专利?对实际应用领域的人来说,专利专利转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作为评价标准,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它,前面我说的博后,他的博导靠改进饲料,早已身家上亿。但对于很多基础研究甚至纯数学纯理论研究的人而言,专利更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就好比陈景润,研究一辈子1+1,肯定没专利,但你能否定他的学术水平?

由此可见,不看文章数量,不看影响因子,单看其它的也都是不靠谱的,最关键的还是改变看指标来评价的晋升体制,不然,废除了旧的指标照样子会有新的指标摇身一变继续作妖。

因此,我还是觉得我上一篇博文所言,待遇与职称脱钩,把待遇作为工作的回报,把职称作为荣誉称号,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样的话,你就算个讲师,工作量有了,也有相应的待遇,工作量、工作成果少,待遇自然少。有经过时间检测的成果的,则给予相应的职称。

也算一种解决方法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破五唯之后看什么?  破五  破五词条  之后  之后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