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儒艮(学名:Dugong dugon),是一种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素食者。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 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新月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中,以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为主食。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儒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因为它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 的濒危物种之一。

自四千年前起,人类便开始对儒艮的捕杀,食肉榨油,骨可雕物,皮可制革,迄今儒艮数量已极为稀少。

1996年在广西北海英罗和大风江口之间沿岸海域建立了广西国家级儒艮自然保护区。

外形特征

最大体长3.3米,成体平均长约2.7米。体纺锤形,身体的后部侧扁。皮肤较光滑,有稀疏的短毛。头部较小,略呈圆形。上唇略呈马蹄形。嘴吻弯向腹面,其前端扁平,称为吻盘。通过吻盘的侧缘和后缘可以抓住植物送入口中。两个阀门状鼻孔靠近在一起,位于吻端背面,可以在潜水时露出水面呼吸。潜入水中时,鼻孔被活瓣关闭。眼小。无耳廓,耳朵很小。鳍肢短,约为成体体长的15%,梢端圆,无指甲。尾叶水平,略呈三角形,后缘中央有1个缺刻。胸部每侧有一个乳房,乳头位于鳍肢后方的腋下。睾丸在腹腔内。雄性的生殖孔位在远后方,很接近肛门。成体背面灰白,腹面稍浅。幼体呈淡奶油色。许多年老个体的皮肤有大面积无色素区域,并有许多疤痕。

头骨坚实。前颌骨显著扩大并急剧地下弯,下颌骨联合部相应地延长并急剧地下弯。上颌骨在前颌骨下方,较小。无鼻骨。一对额骨位于鼻腔后方。顶骨合并,无间顶骨。在头骨背面,含有鼻孔的腔向后伸展到眼眶的前缘之后。雄性的前颌骨比雌性的厚实。幼体具2对很小的乳门牙,它们被吸收而不萌出。在雄性,恒齿中的后上门齿形成獠牙,乳门齿在獠牙萌出时消失。在雌性,小而被部分吸收的乳门齿可存留约30年。后上门齿(獠牙)在两性都发育形成,但只在雌性和少数老年雌性萌出。雄性的獠牙约在12~15岁时萌出,长可达15厘米。儒艮的2~3对乳门齿和1对乳犬齿是痕迹状的,除獠牙外,只有臼齿是有功能的齿。前臼齿的乳齿在出生时萌出,但很快脱落,齿槽随后封闭。臼齿随年龄增长依次长出,最后在每侧上、下颌只有第二臼齿和第三臼齿(偶有第一臼齿),它们有齿髓腔,终生继续生长。

齿式:右图

=10~14(枚)

椎式:C7,T17~19,L4,S3,Ca28~29=59~62(枚)

(C:颈椎,T:胸椎,L:腰椎,Ca:尾椎

栖息环境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栖息地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

生活习性

行动缓慢,性情温顺,视力差,听觉灵敏,平日呈昏睡状。饱食后除不时出水换气外,爱潜入30~40米深的海底,伏于岩礁等处静候,从不远离海岸到大洋深海去。对海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去冷海。对冷敏感,水温低于15℃,易染肺炎死去;水质差也易罹皮肤溃疡、内寄生虫等。

喜成群活动,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虽然常单独行动,但也会组成6头左右的小群体,有时会达数百头以上。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生性害羞,只要稍稍惊吓,就会立即逃避。从不远离海岸。行动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时2海里左右,在逃跑时也不过5海里。一般每1至2分钟浮至水面一次,但有时会潜水达8分钟以上。上浮时仅将吻部尖端露出水面,下潜时会像海豚一般整个身体垂直旋转1圈。一般而言每天会游动25公里左右的距离。

食性:儒艮仅摄食海床底部生长的植物,深度约在1到5米左右,以多种海生植物的根、茎、叶,与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它们不会使用门牙来咬断海草,而是以其大而可抓握的吻来摄食。有时它们会留下一条啃食过的痕迹,当退潮时海草林露出水面即可见到。儒艮一般白天或晚上皆会进食,但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则多半在晚上觅食。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摄食上。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又有“海牛”一名。

叫声为持续的轧轧声或更高的尖锐声,类似海牛。已知鲨鱼虎鲸鳄鱼偶会捕食儒艮。

地理分布

间断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岸和岛屿水域,以及海湾和海峡内的水域,北至琉球群岛,南至澳大利亚中部沿岸,西至非洲东部。

原生种分布(海域):澳大利亚、巴林、文莱、柬埔寨、中国、可可岛、科摩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印度、印尼、日本、约旦、肯尼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约特岛、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阿联酋、瓦努阿图、越南、也门。

已灭绝区域:毛里求斯、中国台湾。

繁殖方式

儒艮性成熟的年龄在9龄或9龄以上,雄性在9~15龄达到性成熟。雌性在10~17年时怀第一胎。在繁殖时期,一头雌性儒艮被几头雄性追逐,然后进行交配。妊娠期约13个月,每胎产1仔。新生的儒艮体长为1~1.5米,重约20公斤。幼仔的哺乳期18个月左右。前后两次产仔的时间间隔约3~7年。

种群现状

种群数量

中国

20世纪50年代,寿振黄最早在北部湾发现儒艮;1958年12月23日至1959年1月3日,共捕获儒艮23头,

20世纪70~80年代中期,陆续有搁浅的儒艮被发现,也有一些个体被捕获,至少有12头被制成了标本。

1996年和1997年各有一头儒艮在保护区内被炸死,1997年11月王丕烈等在广西合浦沙田保护区调查时发现3头儒艮。

2000年,周开亚等在北部湾海域考察时发现5头儒艮。

2002年广西合浦县儒艮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广西北海北暮海域发现2头儒艮,合浦县66岁的老渔民说,已经有10年没有亲眼见到儒艮。

2002年3月沙田村渔民发现5头儒艮,从2000到2004年的调查发现每年都能发现2~5头儒艮。

2004年和2005年,海南师范学院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琉球大学的学者都试图在海南东部和西部海域寻找儒艮,却一无所获,2008年6文昌市东郊发现一具儒艮尸体。

全球

世界上现存的儒艮大部分在澳大利亚北部沿岸,据航空调查估算,那里约有85,000头儒艮。其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洲之间的托列斯海峡(Torres Strait)有超过24,000头儒艮生存;其他数量最多的地区在波斯湾,估计约有7,000头。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岸20世纪60年代初约有72,000头儒艮,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估计有4,220头儒艮。

调查保护

为拟在海南省建立儒艮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人员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在海南省西部沿岸海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和儒艮海上目视调查。此外还在海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进行了有关访问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沿岸合浦海域仍有儒艮存在。但在海南省西海域近岸未发现儒艮,且原有儒艮栖息地的海草均被破坏消失,认为目前建立海南儒艮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尚不成熟。儒艮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威胁着本种的生存。为此,亟待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儒艮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

趣闻传说

“南海有鲛人,身为鱼形,出没海上,能纺会织,哭时落泪”这是南朝时中国古人在《述异记》中对儒艮的记载。儒艮长期生活在海沟之中,以海沟上淹没在海水下的海草为食,每隔半个小时左右都要出水换气,通常像人类一样怀抱小儒艮喂奶。有人传说,儒艮出海时头上偶尔会披海草,所以被人们描绘为“头披长发的美女”。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自然 生物 纺锤 鼻孔 下颌骨 臼齿 腰椎 尾椎 海草 大洋 寄生虫 海豚 海牛 鲨鱼 虎鲸 鳄鱼 琉球群岛 澳大利亚 柬埔寨 科摩罗 厄立特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