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明代初期建村,方位地名。相传,明代初期,此地是姜村(今张村)姜姓的田庄。因村处姜村东南,故名姜南庄。

家族历史

姜南庄村全貌 [纪实]寻访姜南庄谷家宗祠 矗立在姜南庄村中的谷家宗祠 半个谷家宗祠 “谷家宗祠”,是姜南庄村谷氏祖庙原来挂在庙大门前的一只横匾上的四个字。据说这名字就非同一般。一是“家”而不是“氏”。一般家庙都称“×氏宗祠”;称“×家宗祠”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得家族中曾有先祖为朝廷立过功勋者,该村族人才可以把他们号称某家。“谷家宗祠”现仅是一座残破的家庙,但却不可小觑!

宗祠来历

前些日子有人问我,区内有几处尚存的老家庙遗迹?我答道:大概是八处半。我在说这个数字时有意在“半”字上加了着重号。这个“半”就是指姜南庄的谷家宗祠。它原有三进庙房,外带一幢草房。在规模上只是原来的一半。然而这却是一处重要的家庙,因为谷氏在清朝出了个“谷大汉”即谷生琰,故谷庙得以称“家”而非“氏”。这个家庙在众家庙中,实在是“佼佼”者。谷家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期工程竣工于同治初年,庙碑立于同治四年(1865年)。

宗祠结构

整座庙院占地约四五亩。这四五亩对家庙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了。原先家庙的三进庙房,大门连同两耳房(为看庙人居住)为一进;中间一进是大厅,为接待前来祭祀的族人和客人之用,相当于今天的“招待厅”;第三进是大殿,供奉先祖:内挂有家谱,家谱下有一长条几,摆着祭器和祭品。建筑是清式的庙宇建筑,门前带长廊,檐下有廊柱,是整座庙中最高最宽的主题建筑。后来又在大殿后面建起一幢草房,为仓库。而清末时,曾有一族人于庙后不远处建一亭,亭檐下悬一挂匾,曰“礼门仪路”。此匾尚存。

寺庙在建筑装饰、供奉礼仪上,昔日之盛不可胜说。老人们回忆起来,兴致洋溢,激情四射,令人身临其境,感叹唏嘘。

庙门:松木的红漆大门,每扇门板皆有4厘米厚,一边一个门神画像,秦琼执锏,尉迟恭执刀。至今门上早已油漆斑驳,而门神画像仍有踪迹可寻。据说,先前门前又有数条护门板,黑色,插式,护在门外。待开庙,先逐条卸下护门板,然后开启庙门。门两旁一边一个石鼓,鼓上有雕刻的花纹,是品级的标志。而庙的外墙又由很多石块相互咬合垒成,极美,曰“花墙”。

门外的窗户前有两个一米多高的石柱子,是为旗标座,上插数米高的旗杆,常年挂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至今还可见到那两个破损的旗杆座石,被人扔在庙前的墙根下。

庙内前后两个大院的地面以及庙前空地上,皆用一种专门打制的方石块铺就。当你走进去,仍能感到它那紧密的契合,它那坚硬的平整,历近一个半世纪而不亚于现代的铺设。当年庙内前后两院内还有两棵“百日红”,俗名叫“痒痒树”。

当年靠庙内东西两墙下,还有两个花坛:奇花异草,假山怪石,美不胜收。

祭器祭品

当年的祭器,有香炉,蜡台,香桶(盛香用的大圆桶子),皆锡制。有豆油灯,还有假荷花。这些都常摆在供桌上。祭品有囫囵猪羊,囫囵鸡,皆脱色,所谓“三牲”者即是。这三牲祭品,开庙设祭读祭单时,读为“刚鬣一腔”“柔毛一只”“时夜一只”。有大饽饽(称为“大面”)两摞。大饽饽是族人安排16户家境殷实且有巧妇的家庭来蒸的,一锅只能蒸3个,以笼屉做锅盖。

楹联和匾额

谷生琰旧居门楣上有一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进士及第”匾额;门内还有御赐“武魁”匾额一块。谷生琰死后于家庙之外,在张村和黄家皂(张村西南3里)之间的大道北边,早年从那里举行祭祀谷生琰的活动,竖一高大的鳖驮碑,其上刻有对谷生琰的褒扬之词。

而到了家庙,庙内柱子上有一圆匾,系御赐,紧附在两柱之上。上联曰:“传战两金川大将军为国捐躯耿耿忠心光百世”;下联曰:“钦承三袭命圣天子褒封崇祀煌煌巨典著千秋”。庙内其他门楣上、屋檐上以及屋内墙壁上,抬头望去,满目匾额,共计不下20块,有“世受宠荣”“史册垂勋”“余庆长流”“俎豆千秋”“念惜先人”“万古蒸长”等等。

饰物

庙里有宫灯数十盏,有八角灯,有圆灯,分放庙内各处。开庙之日,庙内处处光亮,通夜灯火辉煌。 族人祭祀之诚 谷家宗祠直到上世纪60年代,余烟仍袅袅不断,族内众人频来祭祀,其诚极为殷切。

祭典礼仪

谷家宗祠每每过年、冬至、七月十五开庙三次,尤以过大年从初一到正月十六最为隆重。届时区内外各村,凡姜南庄这一支谷姓之祖的后裔都来。有羊亭半壁山的,卧龙的,南郊的,北郊的,北观的,南小城的,中阳的总共36个村,以至辽宁、哈尔滨的本支谷氏也前来祭典。 等各村人到齐了,谷家宗祠里开始放三杆炮,炮是土炮,140厘米高,粗约15厘米,装上药,点了火捻子,炮响三遍,祭祀活动即告开始。有按规“行礼”,有“训子弟礼”,有“除夕祝文”,有“送年祝文”……其中最为虔诚者,当属现经区谷家洼村的谷氏族人。 大约在清末民初,有一年过年时恰逢大雪,天地皆白;除本村外,其他各村概不能走,惟有谷家洼的谷氏族人踏雪而来,按时而入,竟不差一人!此后立下规矩:每年开庙,必等谷家洼的谷氏族人来到后才开庙,等到啥时也要等!

石顶子山下的“官家茔”。说到“谷家宗祠”,就不能不说“官家茔”,它们都牵扯到一个人,即谷生琰。威海第三批文物保护系列中,已将“谷家宗祠”和“官家茔”石雕一同纳入保护范围之中。姜南庄,属于里口山系的一个村庄,有的书上称它为“前里口”。人们常把军马岭和“官家茔”混为一谈,因为在“官家茔”的正南,有座高突的大山叫军马岭,军马岭之左一高耸的裸石山坡,名“城墙夼”。 “官家茔”、军马岭及东北面的“城墙夼”连成一片,人们也就大体上称“官家茔”为军马岭了。“官家茔”为谷氏的祖茔,山坡分为三搭,谷生琰的“衣冠冢”在中搭,再过一夼就是军马岭了。人们称“官家茔”,事实上也就是指谷生琰的“衣冠冢”墓地。据《威海谷氏宗谱》上记载:葬谷生琰(衣冠)时是“全鼎御葬”,墓地坐南朝北,正北口是一大石牌坊,上面蹲了两个石狮子。牌坊之南依次是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石马、一对石翁仲。墓地正中立一高大的龙头碑,上有朝廷题额,又称“神道碑”。谷生琰墓前则立一青石圆头碑,和祭祀用的石桌、石香炉及石纸盆等等……这一切都毁于“文革”期间,所有的石柱石碑、石雕石刻全遭毁坏。

光辉岁月

谷生琰战死于乾隆三十八年。没有谷生琰,没有他的为国捐躯,就不会有这样的墓地,也不会有这样的“谷家宗祠”。

谷生琰其人其事:谷生琰,民间称他是“谷大汉”。在谷昭仪先生主编的《威海谷氏宗谱》中有比较详实的记录:记为“进士及第”“为国捐躯”和“身后哀荣”三部分,表现了谷生琰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立下的卓越功勋。谷生琰,字锡九,于雍正二年(1724年)生于姜南庄。因其自幼身高力大,后又武功高强,乡里人称“谷大汉”。谷生琰自幼习武,后到北京读书,入太学,兼习文武。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武举;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中武进士,任四川川北守备,旋调宫内任皇帝的四品带刀护卫。乾隆帝登基后,他先后多次指挥平定了边境叛乱和击溃了境外入侵。在这十余次战役中,谷生琰参加过缅甸、安南之役,大小金川之役,其“投死为国,以义灭身”的精神深得皇帝嘉勉。乾隆三十二年,王师征金川,生琰应召进剿。在大小金川共打35道石卡,15座卡碉,3座木城,一座桥梁,杀敌无数,因“功列超等”,被提升为“贵州都匀协右营游击”,奉旨戴“双眼孔雀翎”,受赐“恭亲巴图鲁”勇号。乾隆三十八年,谷生琰又奉命率兵占据大金川纳占山梁。此地层峦叠嶂,雄关壁立,谷部冲锋,获大小石卡无数。后在西山梁与叛贼血战数天,粮草不继,身负重伤,断一臂。他单臂血战,经一天一宿,终因流血过多而阵亡。此后就是朝廷名士的哀悼,再是蜀人自发立“将军庙”,就是姜南庄落建的“官家茔”,后村里修建“谷家宗祠”。宗祠中曾陈列过朝廷为谷生琰赏赐的仪仗。其中的万民伞在上世纪50年代被村中小学校剪裁做成了少先队大队旗、中队旗和小队旗。 宗祠中还陈列有谷生琰的战袍,及他那双据说能藏进一个孩子的特大号战靴。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惟有残缺的庙迹,以它的残缺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冥想和回望……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地理 行政区划 村庄 明代 纪实 谷生琰 耳房 祭器 囫囵 三牲 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