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中华鹧鸪〔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雄鸟的体长为282-345毫米,体重292-388克;雌鸟体长为224-305毫米,体重255-325克。它长得比石鸡更为俏丽,头顶黑褐色,四周围有棕栗色,脸部有一条宽阔的白带从眼睛的前面开始一直延伸到耳部,在这条白带的上面和下面还镶嵌着浓黑色的边儿。身体上的羽毛除颏、喉部为白色外,黑黑的体羽上点缀着一块块卵圆色的白斑,上体的较小,下体的稍大,下背和腰部布满了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羽为黑色,上面也有白色的横斑,色彩对比十分鲜明。虹膜为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脚为橙黄色。

多在矮小山岗的灌木林中活动,有时候3-5只结群寻找食物。遇惊时很怏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蚂蚁等昆虫为食物。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枕和后颈上部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前额、头的两侧和后颈栗黄色,并形成一条宽带,一直围绕到头顶和后颈上部;眼先和颊白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眼上纹从鼻孔开始一直延伸到颈侧,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颚纹;眼圈黑色,耳羽略呈黄色;后颈下部、上背和胸侧黑褐色,羽片具三排并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为椭圆形,上背具栗红色端斑,肩部栗红色端斑尤为宽阔而显著;翅上覆羽亦为黑褐色,但白斑多缀有黄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色和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常转为黄褐色或栗褐色,并缀以细小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外侧尾羽仅外翈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胸、腹及两胁黑褐色,内外翈具并排的白色圆斑,愈向后白斑愈大,到最后两侧白斑几相融合;两胁白斑常沾有黄褐色;肛羽呈羽绒状,浅黄色,尾下覆羽栗黄色,具黑色羽干纹。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纹和颚纹常断裂而不连贯。上体近黑褐色,向后转为黄褐色,上背具白色圆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为白色横斑;肩羽黑褐色,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满布以淡黄色圆斑;下胸、腹和两胁白色沾黄,缀有少许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栗黄色,无纵纹。其余同雄鸟。

幼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

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脚橙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92-375g,♀255-388g;体长♂282-330mm,♀300-345mm;嘴峰♂21-27mm,♀22-27mm;翅♂130-166mm,♀113-160mm;尾♂62-85mm,♀65-87mm;跗蹠♂34-48mm,♀38-44mm。(注:♂雄性;♀雌性)

栖身环境

喜欢活动于次生林、低矮灌木林、杂木林、尤其喜欢生活在上有稀疏树木遮顶,下方有落叶草少的环境。生活在低山间干燥的山谷内及丘陵的岩坡和砂坡上,多在灌丛、草地、荒山等环境中,有时也出现在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和竹林中。它们不在高山上,不在森林中,也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清晨和黄昏时常在山谷间觅食,晚上在草丛或灌丛中过夜,而且还常常更换夜栖的地点。

生活习性

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飞行。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飞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中华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中华鹧鸪喜暖怕冷,喜欢沙浴,喜欢阳光。公母的活动喜好略有差异,在不同季节有不同活动范围,在一天中活动范围也有差距,天亮即下到山脚喝水觅食。上午十一点左右当山上沙土被阳光晒热时即上到山腰、山顶土壤酥松处晒太阳、并进行沙浴,沙浴既是中华鹧鸪进行身体清洁的方式,也是它们是宣示自己地盘的方式,下午两点后下山觅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过夜,它们在地上草木稀疏处睡觉,并且睡觉地方比较固定,一座山上只有一只公鸪可在这种明显的地域进行沙浴,并且得到地盘所有者的公鸪认可的母鸪也可以同样方式活动。

在一些捕捉公鸪比较严重的区域,通常有一只公鸪占领数个山头的情况,并和该山头的所有发情母鸪进行交配。一般而言,母鸪的活动范围较小且相对固定。除繁殖期外大多鸪都是单独活动的,不结群(仔除外)。

分布范围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南部、福建、江西、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广大地区。

繁殖方式

鹧鸪与鸡类同,营一夫多妻制的繁殖方式,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座山头往往有十数只鹧鸪活动,它们通过武力确定自己所在地域的地位(尤其是公鸪,将通过打斗产生一只头鸪),其他公鸪则只能低调活动,完全服从于头鸪,不许在该领地内繁殖与啼叫。头鸪享有优先择偶权、交配权。通常一只公鸪会领导一只五只母鸪在其领地内活动、交配。母鸪群体中也有地位的差距,尤其是在发情季节,先发情的母鸪会吸引公鸪前来交配,并驱赶尚未发情的母鸪,但对同样发情的母鸪则能和睦相处。公鸪虽有多位妻妾,但它总会特定照顾其中一只母鸪。在繁殖季节,公鸪通常于领地最高处啼叫,并经常边叫边走巡逻领地,母鸪则在公鸪领地内营巢、孵蛋。在特定的时间段公鸪会在巢边啼叫,守卫(以便母鸪出去觅食),有些公鸪会在母鸪离巢时代母鸪孵蛋。

繁殖期为3-6月,3-4月间开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间鸣叫更为频繁,常在山岩、树桩、灌木或乔木枝上鸣叫,尤以黎明和黄昏时更甚,往往是一鸟先鸣叫,其他雄鸟一起跟随,此起彼伏。营巢于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巢甚为简陋而粗糙,多由干草、树枝构成,内垫有少许羽毛。每窝产卵3-6枚,多时可达8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颜色为淡皮黄色至黄褐色,卵的大小为31.8-40.6×26.7-30.5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甚为恋巢,孵化期为21天。雏鸟出壳后不久即可跟随亲鸟活动,如遇天敌袭击,立即钻入草丛中隐匿,而雄鸟则善于将敌害引走。

亚种分化

中华鹧鸪(2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
1中华鹧鸪南亚亚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hayreiBlyth, 1843
2中华鹧鸪指名亚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pintadeanusScopoli, 1786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华鹧鸪是中国南方的传统狩猎鸟,尤其是在广东,广西邕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也到处可以遇到。但一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大量狩猎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区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来越少,希望有关单位应该控制猎取的数量,对数量下降过快的地区加强保护工作。

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经济价值

鹧鸪是中国南方常吃的一种野禽。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南人专以灸食充庖,云肉白内脆,味胜鸡雉”。福建的谚语: “山食鹧鸪肉,海食马鲛(jiāo)鱠(kuài)”。可见在中国南方很早就有食用鹧鸪的习惯。在广州,病人痊愈后多以沙参、肉竹、杞子、桂圆肉等与鹧鸪同炖,据说有滋补的功效。广西邕宁、崇左、桂平、博白一带,鹧鸪的产量甚多。在福建,从海岸直至闽西山地,到处可以遇到。

鹧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且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和较高的锌、锶等微量元素,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铁、钾等多种矿物质。具有壮阳补肾、强身健体的功效,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

民间把鹧鸪作为健脾消疳积的良药,治疗小儿厌食、消瘦、发育不良效果显著。妇女在哺乳期间食用鹧鸪,对促进婴儿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具有明显效果。可治贫血和消除眼疲劳、增进人体机能、防风湿和神经疼、消炎镇痛、退热消痛、营养滋补、消退老年斑,使皮肤光润、治疗妇女痛经和不孕等症、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治疗头晕和高血压、治疗老年哮喘、防止孕妇流产、补虚劳、强筋骨、防止动脉硬化、防止毛发脱落和变色、防腰、腿痛、治男性阴囊湿疹、治疗小儿生疮生癞、治胃痛、治疖子、治疗闭经、治麻疹、治虚劳、治疗泌尿系结石、治冻伤、治癣、治疳积。

相关文化

李白写过“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上面那些诗人们的诗句,就是跟“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出行的游子,客居他乡,不知自己的归期,不知自己的未来,他们思乡恋亲,于是,他们把浓浓的长长的情思寄托给了林中飞翔的这只小鸟——鹧鸪。在夕阳古道中,在衰柳长堤下,断肠人听到了断肠声:行不得也哥哥。它们在哀求,不能去啊,哥哥,前方有荆棘,有险滩,有狂风,有暴雨,有无边无际的相思……。在古人眼中,鹧鸪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已经是古人灵魂的一种写照,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中国文化中与鹧鸪相关的古诗词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喻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区分石鸡

市场饲养的所谓肉用鹧鸪是与古人驯养的鹧鸪有区别的,它是一种雉科石鸡属的鸟类,学名石鸡,又名嘎嘎鸡或红腿鸡。其生态特征与鹧鸪完全不相同,体形和产蛋数大于鹧鸪,易于驯化饲养。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自然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