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看过栏目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6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2015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简介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政治讽刺小说,小说创作于1948年,出版于1949年。书中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极权主义 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温斯顿·史密斯的生活描写,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它与1932年英国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认为是政治小说文学的代表作。

《一九八四》已经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而它对英语本身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书中的术语和小说作者已经成为讨论隐私和国家安全问题时的常用语。例如,“奥威尔式的”形容一个令人想到小说中的极权主义社会的行为或组织,而“老大哥在看着你”(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小说中不时见到的标语)则意指任何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监视行为。《一九八四》曾在某些时期内被视为危险和具有煽动性的,并因此被许多国家(不单是有时被视为采取“极权主义”的国家)列为禁书。本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此外还在1984年改编成电影上映。

历史

《一九八四》于1949年6月8日由“塞克尔和沃伯格”公司出版。虽然奥威尔从1945年即开始创作《一九八四》,但小说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苏格兰汝拉岛写下的。这部小说有至少两位文学上的前辈。奥威尔熟悉俄国作家扎米亚京写于1921年的小说《我们》,他曾阅读此书的法文译本并在1946年写过评论。有报道指出奥威尔曾说他用此书作为他下一部小说的模型。批评家大多同意《我们》对《一九八四》产生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奥威尔亦为凯瑟琳·布德肯(Katharine Burdekin)1937年的《反乌托邦》(或称“敌托邦”)和《Swastika Night》着迷,并从中借用了描写未来世界的极权主义国家的主题,在这样的国家里除禁书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实的”历史都已经被抹去。

书名

奥威尔最初将小说命名为《欧洲的最后一个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但是出版商弗里德里克·沃伯格(Frederic Warburg)出于营销需求建议他换一个书名。奥威尔未反对这个建议,但他选择1984这个特别的年份的原因并不为人所知。也许他将他写作这本书的那一年(1948年)的后两位数颠倒过来,成为了可以预见的未来的1984年。他也可能借此暗指费边社(一个社会党组织,创立于1884年)成立一百周年。此外,他亦可能暗指杰克·伦敦的小说《铁蹄》(其中一个政治势力于1984年登上权力舞台)、彻斯特顿(G. K. Chesterton)的《诺丁山的拿破仑》(The Napoleon of Notting Hill,亦设定在1984年)或者他的妻子奥莎丝尼诗(Eileen O'Shaughnessy)的一首诗,诗名为“本世纪的终点,1984”。关于书名的最后一个猜测是奥威尔原本准备的书名是1980,但是由于疾病,小说的完成变得遥遥无期,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将故事推入更远的未来。

常见的误解

作者奥威尔在逝世7个月前(1949年6月16日)写给联合汽车工人工会“Francis A. Henson”的信(摘录在1949年7月25日的《生活杂志》和1949年7月31日的《纽时书评》)中写道:

——我最近的小说《一九八四》不是为了攻击社会主义或我支持的工党,而是揭露扭曲……部分已经可以在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中领会到. . . .这本书的场景放在英国,是为了强调英语民族并非天生比其他民族优秀,并且,如果不与极权主义做斗争,它将无往不胜,Collected Essays。

在1946年的短文《我为什么写作》中,奥威尔描述自己是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

版权状态

《一九八四》将在2044年于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在欧盟也将于2020年进入公有领域。但在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中国已进入公有领域。

故事

梗概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叙述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窜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背景

《一九八四》在大洋国(Oceania)中发生。大洋国是三个洲际国家联盟之一,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分成了三个国家联盟。

故事发生在伦敦,“第一空降场的主要城市”,大洋国的一个省,“曾经被称为英国”。

领导者老大哥的标语,标语“老大哥在看着你”在伦敦街景中有着明显特征,“电幕”(telescreen,一种双向电视,政府可以通过电幕传播影像,也可以通过电幕监视公民。)在私密和公开场合监视着公众。大洋国的社会阶级系统有三层:

核心党员(Inner Party);

外围党员(Outer Party);

无产阶级:工人等劳动者。

作为政府,大洋国利用真理部控制群众。真理部亦是主角温斯顿·史密斯(外围党的一个成员)工作的地方,在那里他改写历史文献好将过去改写得符合正统的政党路线——这每天都在改变——并将非人从历史上抹去。

温斯顿的故事从1984年4月4日开始:“四月里,天气晴朗寒冷,钟敲了十三下”;虽然这样,日期是存有疑虑的,因为这是温斯顿·史密斯个人感知到的东西,在持续对历史的修改中;在这之后说明了这个日期是相对的。温斯顿的记忆,及他阅读的那本禁书,果尔德施坦因写的《寡头政治体系的理论和实践》透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然后被融合成为大洋国的一个部分。同时,苏联对欧洲大陆的吞并构成了第二个超级大国欧亚国。第三个超级大国,东亚国,包括中国占领的东亚部分。这三个超级大国打着永久的战争,为争夺世界上未被征服的陆地。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就结盟或打破盟约。

从他的儿时记忆(1949–53)中,温斯顿记起了发生在欧洲、俄罗斯西部和北美的核战争。内战、党的掌权、美国吞并大英帝国或科尔切斯特被轰炸很难说哪个先发生,然而,他记忆的愈发清晰以及他家庭解体的故事暗示,原子弹的爆炸先出现(史密斯一家躲在地铁站),接着是内战以及社会在战后的重塑,党把这回顾地称为“革命”。

人物

书中部分角色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而大部分的角色形象都是依据俄国革命和苏俄设计的。

主要角色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主人公,外围党员,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所处的社会产生怀疑 。

奥勃良(O'Brien):核心党员,思想警察头子。

裘利亚(Julia):温斯顿的情人,出于爱的本能对党的说教产生怀疑。

老大哥(Big Brother):大洋国的领袖,但书中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出现这个人物,他的存在始终是作为权力的象征。

艾曼纽·果尔德施坦因(Emmanuel Goldstein):传说中革命的敌人,早年大洋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背叛革命成为革命的敌人。

其他角色

艾朗森、钟斯和鲁瑟福 (Aaronson, Jones, Rutherford):被整肃的前党核心人物;已在“历史”中被删除。

安普福斯 ( Ampleforth ):温斯顿的同僚,擅长修改诗歌韵文。

查灵顿先生(Mr. Charrington):表面上是一间贫民区旧货店的东主;实际上是一名思想警察。

凯瑟琳 ( Katharine ) :温斯顿的妻子,党的追随者。本书完结时并未提及她是否在世,因书中提及她和温斯顿已于数年前分开。

马丁 ( Martin ):奥勃良的仆人。

帕森斯(Parsons):温斯顿的邻居,因梦呓中出现反党言论而被自己的子女告发。

赛姆 (Syme):温斯顿聪明的伙伴,是新语辞典的编辑者,然而因他思想太清晰、知得太多,被人间蒸发掉了。赛姆的蒸发讽刺斯大林的大清洗。

情节

这是一场核战争后,温斯顿·史密斯在1984年的故事以及他对一号空降场(英国)当时生活的观察(一号空降场是大洋国——三个超级大国之一——的一个省份)、对英社思想上的反叛、他与裘莉亚的偷情;及必然地在友爱部被思想警察进行监禁、审问、拷打、洗脑和再教育。

温斯顿·史密斯

温斯顿·史密斯是一名知识分子,外围党的成员。他住在曾经是伦敦的一号空降场,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与此同时,革命和内战让党获得了权力。在内战中,英国社会主义(英社)将他安置在一个孤儿院里,这个孤儿院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童,并在他们成年之后将他们吸收入党。虽然是党员,他却过着条件相当恶劣的生活:一间一居室的公寓,日常饮食包括黑面包以及人工合成的饭菜,伴以胜利牌杜松子酒 。他的理智让他对此不满,因此有了记日记的习惯,日记里存留有他对党和老大哥的负面看法——这本日记如果被发现,将会是足以判他死刑的证据。不仅如此,幸运的是,他的房间里还有个壁龛在电幕旁边,让其看不到他。在日记中他写道:“犯罪思想不会导致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电幕(在所有公共场合及每个党员的住处都有)、隐藏的窃听器以及告密者让思想警察可以监视每一个人,并因而找出任何有可能危及党的统治的人;孩子们则被从小教导要找出并报告有思想罪嫌疑的人——特别是他们的父母。

在真理部,温斯顿是一名负责改写历史的职员,将过去修正为目前党的官方版本,好让大洋国的政府显得无所不知。因为这样,他不断重写记录,伪造照片,并将原始的资料扔进忘怀洞。尽管喜欢改写历史所带来的智力挑战,温斯顿同时也着迷于“真正的”过去,热切地试图了解那个被禁止的世界。

裘莉亚

一天,在真理部,当温斯顿帮助一个摔倒的黑发女人时,她悄悄地给了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她就是裘莉亚,一个修理员,负责在小说司维修那里的小说写作机器。在那一天之前,他深切地憎恶她,认为她是一个少年反性同盟的狂热追随者,因为她带着此同盟的红腰带,一个禁欲和贞洁的象征。在她给他递了纸条后,这种敌意消减了。从那时他们开始暗中来往:第一次在乡间幽会,后来则定期在附近一位无产者小铺子的楼上,他们认为那里是安全可靠的。温斯顿不知道的是,思想警察已经发现了他们的反叛之举并监视着他们。

当一位核心党党员奥勃良和他们接近后,温斯顿相信他已和反党组织兄弟会取得联系了。奥勃良给了他“那本书”,《寡头政治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据说是兄弟会的领导者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写的。这本书阐释了永久的战争并揭穿了党的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背后的真相。

逮捕

思想警察在裘莉亚和温斯顿的卧室里抓住了他们,将他们押解到友爱部进行审问。在这之前却林顿先生,那个把房间租给他们的无产者,公开了自己思想警察的身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系统有计划的拷打,及党内观念学家的心理战术。之后,奥勃良利用电击疗法拷问温斯顿,并告诉他,这会治好他的精神错乱,即他对党明显的仇恨。在漫长而复杂的谈话间,奥勃良解释了核心党的动机:使一种绝对的权力完整。温斯顿问过,兄弟会是否存在,得到的回答是他永不会知道,这将会是他脑子里不可解的谜。在一次拷问的过程中,他在友爱部的监押过程得到了说明:“你的改造有三个阶段”,奥勃良说。“学习,理解,接受”关于党的事实;然后温斯顿将被处决。

忏悔和背叛

政治性再教育中,温斯顿承认了他的罪行,但没有供出同伙和他心爱的裘利亚。重返社会的第二阶段再教育中,奥勃良让温斯顿明白自己“已经烂掉了”。反驳说党无法成功(虽然后来被奥勃良驳倒),温斯顿承认:“我没有背叛裘利亚。”奥勃良了解,虽然温斯顿招供了关于他和裘莉亚的一切,他并没有背叛她,因为他“没有停止爱她;他对她的感情一如既往”。

一天晚上在囚室里,温斯顿突然醒来,尖叫着:“裘莉亚!裘莉亚!我的亲人!裘莉亚!”,于是奥勃良冲了进来,不是为审问他,而是为了将他送到101室,友爱部里最令人害怕的房间,因为里边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在那里,一个犯人最怕的东西将被拿来威胁他或她,作为政治性再教育的最后一步:接受。温斯顿最害怕的东西——老鼠,被以这样的形式施加于他:一个铁笼子中装着饥饿的老鼠,笼子前面的面罩贴合他的脸。当笼子打开,老鼠将吞噬他。当笼子的铁丝网碰到他脸颊上时,他开始疯狂地喊叫:“去咬裘莉亚!”拷问结束了,温斯顿回到了社会上,已被洗脑,接受党的学说并热爱老大哥。

在温斯顿的再教育过程中,奥勃良总是理解温斯顿,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与裘利亚重逢

重返大洋国社会后,裘利亚在公园重逢温斯顿,每个人都承认出卖了对方,背叛改变了人:

“我出卖了你,”她若无其事地说。

“我出卖了你,”他说。

她又很快地憎恶的看了他一眼。

“有时候,”她说,“他们用什么东西来威胁你,这东西你无法忍受,而且想都不能想。于是你就说,‘别这样对我,对别人去,对某某人去。’后来你也许可以伪装这不过是一种计策,这么说是为了使他们停下来,真的意思并不是这样。但是这不对。当时你说的真是这个意思。你认为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救你,因此你很愿意用这个办法来救自已。你真的愿意这事发生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他受得了受不了,你根本不在乎。你关心的只是你自己。”

“你关心的只是你自己,”他随声附和说。

“在这以后,你对另外那个人的感情就不一样了。”

“不一样了,”他说,“你就感到不一样了。”

似乎没有别的可以说了。风把他们的单薄的工作服刮得紧紧地裹在他们身上。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使他觉得很难堪,而且坐着不动也太冷,他说要赶地下铁道,就站了起来要走。

“我们以后见吧,”他说。

“是的,”她说,“我们以后见吧。”

投降与转变

温斯顿·史密斯最后成了一个嗜酒的闲散人员,对他即将来临的处决听之任之,也接受了党对社会和生活的描述。一次,他发自内心地庆祝,因为公报中声称大洋国对欧亚国在非洲控制权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他认识到“他战胜了自己,他爱老大哥。”

世界观

《一九八四》中的世界被大洋国、欧亚国与东亚国三个超级大国瓜分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其内部社会结构皆被彻底打破,并以实行高度集权统治、重写语言、篡改历史、打破家庭制度等极权手段箝制人民的思想与本能。大洋国政府并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维持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保持对内外敌人的仇恨与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角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即英社,并以新语简称英社。人与人之间也根据与党的关系密切程度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与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负责战争的和平部、负责维护社会秩序的友爱部、负责文化与教育发展的真理部与负责经济的富裕部,按照新语,其简称分别为和、爱、真、富部。

英国社会主义

英国社会主义(IngSoc)是大洋国的主流政治形态,也是该国唯一的政党,按照新语的用法,简称英社。英国社会主义以老大哥为领导者,并为其实行个人崇拜。在社会方面,英国社会主义采行高压集权制度,他们箝制人民的言论、思想与创作自由,并借由重写语言、篡改历史等方式来加强统治。在语言与历史皆被篡改的情况下,人们无法说出“自由”两个字,因为人们不能理解何谓自由,而且也找不到合适的用词来称呼它。除此之外,英国社会主义还要求人民接受“双重思想”概念,即同时接受两种相互违背的信念。在这样的概念下,无论党或老大哥做了什么,都将会被视为是正确,即使其行为相互矛盾亦然。

国际社会

《一九八四》中的世界有三个大国,即领土范围包括美洲、英国、爱尔兰、大洋洲、南非与德干高原的“大洋国”;横跨欧洲大陆、西伯利亚与土耳其的“欧亚国”;以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与蒙古等东亚地区为势力范围的“东亚国”。三大国之间有其缓冲区,但同时也是战场的所在。其中大洋国与欧亚国间为了北非与西亚的所有权相持不下,又与东亚国在东南亚和北印度有领土摩擦,此外位处欧亚国与东亚国边境交界处的蒙古地区也是战事频仍。在此世界观中,香港、丹吉尔、布拉柴维尔与达尔文港为角的四边形籍围是人口聚集的所在,也是战争的首要目标。各国常武力强取此四大城以获得奴隶的供应。

与信奉英国社会主义的大洋国相比,欧亚国与东亚国也各自发展出自己的极权政治体制与政治形态。欧亚国信奉的是建基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新布尔什维克主义,东亚国则有建基于武士道的“殊死崇拜”。但无论是英国社会主义、新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是殊死崇拜,其内容大同小异,也都建立起相似的政治体制。

名言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老大哥在看着你!”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历代统治者都要他们的人民对客观世界接受一种不切实际的看法。”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如果有希望,他就在群众身上”

歌曲

大洋国,这是为了你

此歌曲在书中出现过数次,以下歌词为1984年《一九八四》电影中的插曲,亦作为大洋国的国歌使用。

英文原文汉译
Strong and peaceful, wise and brave,Fighting the fight for the whole world to save,We the people will ceaselessly striveTo keep our great revolution alive!Unfurl the banners! Look at the screen!Never before has such glory been seen!Oceania! Oceania! Oceania, 'tis for thee!Every deed, every thought, 'tis for thee!Every deed, every thought, 'tis for thee!Every deed, every thought, 'tis for thee! 强大而和平,勇敢而智慧;为拯救世界而斗争不息。我们的人民会继续奋斗;让伟大的革命永葆青春!看那荧屏中飘扬的旗帜!如此的荣耀史无前例!大洋国,大洋国,大洋国,这是为了你!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思想,都是为了你!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思想,都是为了你!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思想,都是为了你!

成就与影响

《1984》被广泛认为是奥威尔的代表作,不仅文中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中的语言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奥威尔在本文创造的一些新词,例如“犯罪思想”(thoughtcrime)、“新语”(newspeak)、“双想”(doublethink)、“老大哥”(Big Brother)、犯罪停止(crimestop)等已收进词典。 在已故作家王小波 先生的《白银时代》里成为某种象征。

《1984》曾在一段时期内被视为危险和具有煽动性的,并因此被许多国家(不单是有时被视为采取“极权主义”的国家)列为禁书。本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此外还在1984年改编成电影上映。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21世纪出版的畅销小说《1Q84》即向该书致敬,体现了《1984》的巨大影响力。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被译为60余种文字,并获得包括美国时代周刊“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在内的多项奖项。

棱镜事件

“棱镜事件”突然畅销

2013年6月,在《卫报》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计划 ”之后,《一九八四》在亚马逊上的销量排名从12507一跃进入前200名,截至目前(2013年6月17日),其排名已经达到第37位。而从整体销量上来说,《一九八四》的销售量则至少提高了7000%。

颇有意味的是,奥巴马在一次上周五(2013年6月14日)发言中似乎也引用了《一九八四》中的情节,“从抽象的角度看,你可以抱怨老大哥(《一九八四》中的独裁统治者)和他的机构胡作非为,但从细节入手,我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适当的平衡。”

斯诺登借《1984》吁终结政府监控

2013年12月25日,美国情报机构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在英国“第四频道”发表圣诞致辞,这是他抵达俄罗斯后首度在电视上现身。当天,斯诺登谈到了美国监控丑闻和隐私权问题,并引用小说《1984》中的情节呼吁民众团结起来,终结政府监控。

投稿
非常不爽,删了吧! 相关词条:文化 出版物 书籍 左翼 乔治·奥威尔 赫胥黎 奥威尔式 禁书 扎米亚京 费边社 杰克·伦敦 拿破仑 奥莎 工党 民主社会主义 欧盟 友爱部 世界大战 内战 超级大国 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