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汉语的十大优势

 作者: 何毓松

(一) 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在严酷的历史考验之中、一直沿用至今天。

  全世界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现已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印地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俄语、法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等。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16亿人使用汉语,占世界总人口的25%。 联合国新公布的六大语言是: 1 英语,2 汉语,3 德语,4 法语,5 俄语,6 西班牙语。

 (二) 发音科学,思维敏捷

  汉语发音响亮,语调铿锵,富于变化,具有音乐之美,汉语讲平仄,分阴阳上去,还有轻声,还有变调。诗词歌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音韵和谐,富有音乐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

  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7倍。研究表明,普通人发一个声音约需1/4秒,汉语思维速度比英语快。

  汉语普通话有20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连乘的结果大约是3000个声音。能被利用的是2500个声音,常用的是1200个声音。所以,汉语普通话想表达1200个事物,只需1个声音,耗时1/4秒。

     英语有28个辅音(相当于汉语的声母),20个元音(相于汉语的韵母,英语的长元音和短元音真没必要搞):英语理论上有560个音节,实际使用才400个音节。英语单词需要多音节才能表意(单音节表意的单词很少),而汉语只需单字单音节就能表意,汉语33个韵母比英语的元音多,英语的辅音和元音中发音相似和费劲的比汉语声母和韵母要多。因此汉语发音也比英语更清楚更响亮。在语言的同声翻译中,往往是汉语已经说完了,英语还没有说完。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三) 右脑思维,开发智商

学者们指出,拼音文字主要用音码,在大脑左半球发生作用,称为单脑文字。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对大脑左右两半球同时起作用,称为复脑文字。汉字,特别是象征图形的符号,对开发右脑十分有利,声音和意义又同时开发左脑,使大脑左右半球都同时得到开发。

        根据汉字跟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来看能否用学汉语汉字的方法来纠正失读症。首先是教一位美国失读症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开始实验:在一张纸上,上面一行写英语句子,下面一行写同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这位患失读症的少年居然毫不费力便把英语句子念出来了,实验取得了成功。这样的实验在法国等国家也进行过,都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汉字正是由于其独特音,形,义特征,对大脑构成了要比拼音文字更多的刺激。应该就是这些有益的刺激,促进了汉字圈国家人群的大脑发育,从而提高了智商水平。通过对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更充分、更均衡地同时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著名汉字学家安子介先生对汉字作了很多深入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方面,东西方都有人实验用学习汉字的方法来提高儿童的智力,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日本的石井勲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石井勲对汉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现场,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发出了革命性的石井式汉字教育方法。他还创办了日本汉字教育振兴会,并写出了《汉字兴国论》、《石井勲的漢字教室全9巻》、《0岁开始脑内开发》、《汉字让幼儿成为天才》、《石井式汉字教育革命-连婴幼儿都可以自然掌握的轻松学习法》等等一大批汉字教育书籍,在汉字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汉字字形虽然看起来很复杂,可是每一个字都有有根据的字形。人们吸收知识时,眼睛要占到80%以上。用眼睛去看汉字,就是丰富知识的最快方法。 

     石井勲认识到婴幼儿期才是汉字学习的最适龄期,他的汉字教学法正是针对这种现象开发出来的革命性汉字教学方法。在汉字教学方面,一般人总以为笔画数少的字会比较容易学,其实不然,笔画少的字往往由于比较抽象,对于几乎只有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反而理解不了。倒是那些笔画多的汉字,由于有具体的含义,小孩子却会觉得容易掌握。他做的一个实验是,把“九”、 “鸟”、“鸠”三个字让幼儿来记忆,看哪一个最容易记住。结果是,幼儿们最容易记住的是 “鸠”,其次是“鸟”,最后才是“九”。至于拼音文字,由于字母本来就抽象,字母组合起来的词汇更是高度抽象,对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发育好的小孩子来说,会觉得很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还不如汉字来的形象直观,易于学会。

 (四) 一字多义,一词一义

    齐普夫是一位美国学者,他提出了一个“省力法则”的语言学的假说。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这个法则同时体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身上: 说话人希望组成语言的词少,而且一词多义,以节省其精力;与之相反,听话人认为最好是一词一义,使听到的词与其确切涵义容易匹配,从而减少他理解的功夫。

    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汉语的“字”中有大量的一字多义的现象;与之相反,汉语中的“单词”的特征之一则是一词一义。信与息是汉语中两个常见的字,以之为例就可对“一字多义”与“一词一义”的现象作出一个说明。

   “信”字之中,含有诚实、不怀疑、崇奉、函件、放任等多种意义:“息”字之中,含有呼吸时进出的气、停止、繁殖、音信等多种意义。这两个事例说明,许多汉语的一个“字”之中,的确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信用、信守、信誓旦旦、信托、信心、信念、信仰、信徒、信件、杳无音信、信访、信手拈来等,这些词汇的意义都是一定的:鼻息、叹息、休养生息、消息、息事宁人、平息等,这些词汇的意义都是一定的。这两个事例说明,汉语中的“单词”之中,广泛存在着的则是一词一义的特性。

     如上所述,汉语中“字”中有大量的一字多义,“单词”的特性之一是一词一义。由于这两个性质,汉语的优势之一,就在于与齐普夫的“省力法则”相符合。反观之,英语只有“一词一义”的优势,而不能同时拥有汉语中“一字多义”的优势。

(五) 汉字是“音形义”完美的结合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源于原始的近乎图画的符号,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种种的联系,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想象力。

    例如: 看见“巍峨”二字,山的高大立马显现眼前;看见“渺小”二字,一丝轻视的情怀就潜入心底。

    又例如: 看见“枯藤老树昏鸦”这六个字,就浮现出一片伤感的情调;看见“小桥流水人家”这六个字,就仿佛看到久违的故乡;看见“古道西风瘦马”这六个字,立马就让人联想起一种动态与延伸;看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丝动态与延伸的感觉立马就打回原形。

     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就曾感叹道:  “用象形构成的中文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的是诗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语字却不易成为诗。”

    汉字的义与声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例如: “前进”二字的送气量十足,念起这两个字就让人感到精神振奋;“后退”二字的气场萎缩,念起这两个字就让人感到气势全无。例如: “慈祥”二字的发音平和,可充分地让人感受到长辈的爱;与之相反,“凶恶”二字的发音中就有一种令人厌恶的气势。

    音形义之中: “义”是汉语的核心、是汉语中的灵魂,也是联系“音与形”之间的纽带;“音与形”则是汉语的从属,它们能从视觉与听觉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义”进行一种恰如其分的、感性十足的诠释。

    与汉语不同,英语中只有“义”这个核心与灵魂,其“音与形”则是千篇一律的字母与发音,与这个核心与灵魂没有一丝一毫的联系,也不能从视觉与听觉两个不同的方面,给人带来一丝一毫的美感。

     由于汉语是一种完美的语言,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鼓励女儿学习汉语时,就对汉语大为赞尝:“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六) 二维结构,暗藏天机 

    “忘”是“亡”和“心”的上下组合,其含义是从人的“心”里丢失了,也就自然地不记得曾以前发生的事情了。“思”是“田”和“心”的上下组合,其含义是“思”是人类的“心田”,是一种能在头脑中进行“春华秋实”的过程。

   “卒”有终了的意思,“酉”有酒的意思,“醉”字由“酉”和“卒”组成,整个字的意思就是喝酒喝到精神瘫痪,神智不清。“羊”是祭祀用的牺牲,“義”的意义就在于不在乎牺牲自我,从而成全朋友、家族、乃至国家的大利益。

    宀是宝盖头,表示房屋、家庭的意思,叔是未婚男性的统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个男人呆在房屋里会很无奈,所以是“寂”。与之相反,一个家里如果有女人,这个家里就充满平“安”与祥和。

     以上事例说明,汉字是上、下、左、右的二维结构,这种结构的寓意深刻、往往令人回味无穷。由于这种寓意深刻,在中国文化中还产了一种叫“测字”的行业,而且“测字”中还蕴藏着许多难以令人理解的天机。

     洪迈的《夷坚志补》中有一个测字的故事: 宋徽宗写了一个“问”字让宫中的人去找谢石测字,谢石在“问”字旁批了几句话,密封好,吩咐那人到家后才能拆封。宋徽宗拆开一看,上面写着:“左为君,右为君,圣人万岁。”于是就封了谢一个官。有个道士听说后,也写了一个“问”字找谢石去测。谢石说“门虽大,只有一口。”道士愕然。原来他所住的道观,只有他一个道士。但道士仍不服气,另写一“器”字,请别人再去测。谢石说:“人口空多,皆在户外。”道士这下大为叹服。

     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随笔》中说讲了这样一则离奇故事。是说崇祯末年,国事日非,崇祯皇帝意识到自己江河日下,心里非常不安,便派一内臣微服私访。内臣遇到一个测字先生,便写了一个“友”字让他测“国事”。“不好,反贼已出头了”,测字先生说: “因为反字出头为友”。内臣急忙改口说:  “不是朋友的友,是有无的有”。测字先生说: “此字更是不祥,因为有字是大明之大少一捺,大明之明少一日合成,大明已去其一半矣。”

     内臣慌了, 连忙改口说: “不是这个有,是子午卯酉之酉”。测字者不慌不忙地说: “完了完了,全让你说白了……天子为至尊,尊为酉字少头缺脚,现至尊已斩头截脚,还有至尊吗?”…… 还有一个版本,是说皇帝自己问的,最后上吊自杀了。

(七) 分门别类,秩序井然

   八卦理论之中,世界万物依据八卦的顺序,被区分成为乾、坤、巽、兑、艮、震、离、坎这八种不同类型。五行理论之中,世界万物依据五行的顺序,被区分成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不同类型。

   《易经》之中,这种现象就称为“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依据偏旁部首的形式,汉字也可区分成为一些有限的类型,这种现象说明汉字的起源与《易经》息息相关。

    汉字中常见的偏旁部首,有木、火、土、金、水,有竖心旁、宝盖头、广字旁、走之儿、草字头、提手旁、反犬旁、示字旁、王字旁、病字旁、竹字头、反文旁、食字旁 ------。这些不同类型的偏旁部首,用“方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方式,将汉字整理成为一个分门别类、秩序井然的文字体系。

 (八) 造字容易,与时俱进

     英语只能造词,却没有能造出一个新的字母。与之不同,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汉语不但可以造出许多新的词汇,还能造出许多新的汉字。例如: 含有气字的新字,就有“氕、氘、氚、氖、気、氙、氝、氜、氞、氡、氟、氢、氦、氨、氩、氧、氰、氩、氮”等。在这些新字中,“熵”字可谓是汉语造字的经典之作。

     熵这个概念,最初是克劳修斯 (1865年 )把它作为描写系统的热力学态函数而引入的,并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熵增原理。 1877年,玻耳兹曼等价地引入了统计意义的熵; 1943年,薛定谔在题为“生命是什么”的演讲中引入了“负熵”的概念,提出“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观点; 1948年,香农参照熵的玻耳兹曼表示式引入了信息熵;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之后,人们又把遗传密码等生命信息问题推了出来; 2 0世纪 5 0年代,布里渊等人在解说麦克斯韦妖诘难时,提出了负熵原理: 信息即负熵;  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总结出了开放系统的熵原理和自组织理论, 等等。

     爱因斯坦讲过:“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普里高津讲过:“什么是熵? 没有什么问题在科学史的进程中曾被更为频繁地讨论过”。

     爱丁顿讲过: “如果有人指出你所钟爱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 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就算倒楣。如果发现它与观测相矛盾--- 那一定是观测的人把事情搞糟了。但是如果发现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垮台。”  

     1923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做翻译,苦于无法将Entropy这一概念译成中文。他根据Entropy为热量与温度之商,而且这个概念与火有关,就在商上另加火旁,构成一个新字,即: 熵。

      熵,是汉语结构与物理意义的相结合,是一个汉语新字,也是汉语创造新字的最高境界。 熵,是胡刚复先生的精妙绝倫之作,这个精妙绝倫之作说明: 汉字不但拥有语调优美,信息量大等传统优势,而且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堪称为世界最优秀的语言之一。

    《淮南子》曰:“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苍颉作书以后,为什么会出现“天雨粟、鬼夜哭”的现象呢?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其原因在于“以造化灵秘之气泄尽而无遗矣!”

   昔者苍颉作书,今天我们也不断地造字。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今天我们不断地造字,其结果不但是“天雨粟、鬼夜哭”,而且要让汉语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九) 组词力强,信息量大 

    汉语的组词力强,信息量大。这一段的精采内容,摘自于《天涯论坛》等网络文章:

     汉语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

     而英语却是由单个词组成,思维面极窄。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

    汉语的“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完全就是用与日常用语中相同的数字和“边”、“形”二字构成的,任何人都能明白,而英语的“pentagon hexagon heptagon octagon”则是来自拉丁文,和日常语言里的表述是脱节的,加大了理解难度。

    同类事物,汉语可以轻松应对,英语造词却往往是毫无关联的新符号,比如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英语中几十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看英文辞典比汉语字典要大要厚得多,英文词汇已突破4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发散突破100万大关。

  而汉语,不必造新字,仅靠现有汉字组新词即可。而所有英语词汇和新词都可用3500个汉字来组词表达。 汉字组词能力太强大,还可触类旁通,记忆量大减。

  在英语国家,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字别想读《时代》周刊。大学毕业10年的职业人士一般要懂80000字。 而我国汉字扫盲标准是1500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3500汉字,搞科研没问题。至于读书看报小学毕业就能做到。一般人2000汉字看书写字都能搞定。

     英语的科技词汇往往很长,非专业人士就难以掌握。例如肺尘病(矽肺病),英语单词的结构是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一共有45个英文字母。

     而汉字中的肺尘病,三个汉字就可以表达清楚了: 尘是很细的灰尘,肺和病是指患病的部位,即使不是医学专业的,没看过相关词汇解释,我们也能推测出这个中文词的大概意思。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弹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 可以翻译成汉语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著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下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显示英文的笨拙:本人曾问系里的几个教授“长方体”如何用英 文讲,可这几位母语是英文的工科教授竟说不知道,接下来连问几个本地的研究生,结果他们也不知道。著实令我大吃一惊!现在我要问读者:您知道么?反正不是 Cube,Rectangular...。后来,我倒是真的在字典里找到了该词,可现在又忘了,原因是它太生辟。感叹, 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试图给天下 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词汇如“光幻觉”、“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五面体”都只有专业人士才会。根本不可能像汉语那样触类旁通,不信?去亲自问问母语是英文的人好了。英文是发散的。搞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长方体”也只有专家才会讲!

  怪不得英文世界里专家那么多,而且都那么自信;是啊,一般人连他们的基本术语如“酒精绵球”与“血压计”都不会讲。生活在英文世界真是对 无知无奈!可悲可怜!英文是一维的,是密码语言。写英文是编码,读英文是解码。细想想:如把英文的a、b、c、d、e换成1、2、3、4、5,并没有甚么 原则上的区别。按上边的对应,如一开始就把cab写成312没有甚么原则上的区别。用一样的读音,又有甚么不可以?  

   汉语就不同了,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试问从一幅画上得到的信息快,还是从一行密码中得到的信息快?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时代》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 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者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40 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中学生还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词。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 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 

    人类目前面临着知识爆炸的问题。英语等用字母表示的文字必然由于被迫创造出数不清的,又长又没有关联性的单词而变得难于掌握和使用,最终被人抛弃。汉语将最终成全球惟一语言!

(十) 学科交叉,任重道远

    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伯指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会点上。它们可能起源于人类文化中十分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环境或不同的宗教传统。因此,如果它们真正地汇合,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之间至少关联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发生真正的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期将继之以新颖有趣的发展。”

     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就是化学家波林、生物学家沃森、物理学家克里克、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等,这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分工合作的结果。

在多学科之间、多理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科学键”,从而能开拓众多交叉科学前沿领域,产生出许多新的“生长点”和“再生核”,如粒子宇宙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太空科学、环境科学、科学伦理学、系统科学、自然社会学和社会自然学等。迄今,交叉学科的数量已达2 000多门之多,其中许多都是交叉科学的前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中的这一句格言,精辟地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科学过去的发展趋势是曾经不断地分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要把这些分化联系起来,把人为分解的各个环节重新整合起来。

     汉语的第十种优势,也是一种最根本的优势是什么? 认识了交叉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那就是使用汉语可方便地最适合于应用于交叉学,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

    具体地说,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亦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只有汉语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语的十大优势  汉语  汉语词条  优势  优势词条  十大  十大词条  汉语的十大优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