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三百石中的“石”念“shi”,还是念“dan”...

看鉴历史

传统历史文化9小时前

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这么读:臭鳜(jué)鱼、气馁(lěi)、馄饨(dùn)、豆豉(shǐ)、呱(guā)呱坠地、人才济济(jì)……

要是告诉你全错了,是不是觉得自己特没文化?!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嘿嘿,如果翻开现在的语文课本,我敢打赌,不到三分钟,你就要三观崩塌了。

“粳(jīng)米”成了“粳(gěng)米”?“证据确凿(zuò)”成了“证据确凿(záo)”?“呆(ǎi)板”成了“呆(dāi)板”?

有没有一瞬间,觉得自己上了个假学?

三百石中的“石”念“shi”,还是念“dàn”?

近日,热播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中,300石念成了“300 shí”,“大王”读作了“dà wáng”,就引发了一众网友的吐槽:300石明明该读“300 dàn”,大王分明应该念“dài wang”,真没文化!

《风云战国之列国》剧照

《风云战国之列国》片段

其实,这么多年,我们都被“骗”了,因为作为量词的“石”就应该读“shí”!

李白在《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一诗中写道:“忆昨去家此为客,荷花初红柳条碧。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这里显然“碧”和“石”是要押韵的,你说这里“石”是应该读“ dàn”还是读“shí”?

再比如,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中写道:“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这里“席”和“石”押韵,显然,石在这里也应该读shí。

还不信?那咱们来看看字典的解释。

《风云战国之列国》剧照

《现代汉语词典》对读作dàn的“石”所作的解释:“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此义在古书中读 shí ,如‘两千石,万石’ 等”)。

《新华字典》对读作dàn的“石”所作的解释:“我国容量单位, 1石是 10 斗。(此义在古书中读 shí,如‘两千石’”)。

而在汉代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面对于“石”的标注是“shí”,也就是说一直到汉代为止,这个字都是读“shí”的。

那大王到底是该念“dà wáng”还是“dài wang”呢?

其实,两种发音,在影视剧中,我们都很常见,但场合区分也都很明显:

比如:《三国志》中最牛掰的一句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在这里,如果读[dà wáng],是不是有牛气冲天的感觉?可如果读[dài wang],抱歉,我笑场了。

另外,在古代,面对国君、诸侯王,一般都称为[dà wáng],对强盗头子,才通常称呼为[dài wang]。

古代的皇帝到底怎么称呼?

“大王”这个称呼,在战国时期尤其流行,这是因为:

春秋时期,周天子还算有点面子,也只有他能称王,其他人顶多叫“xx公”。所以无论谁跳出来争霸,起码都还打着“尊王”的大旗。

可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尾巴早就翘到天上了,先是 秦、魏、韩三国相王,接着又有“五国相王”,各诸侯国都起来称王,至于洛阳市长兼周天子,基本也没人再把它当盘菜。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老板打招呼都是“xx王”,至于臣下的称呼,自然也就是“王”、“大王”,或者“王上”了。

《风云战国之列国》中的燕昭王形象

再往后,到了秦始皇时代,扫平天下的秦始皇觉得“xx王”真是不够分量,开创了“皇帝”这一尊称!不过,即便这个尊称,在秦朝,小臣奴们也不能随便叫,得叫“陛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一开始“陛下”并不是指秦始皇本人,而是“传话筒”。因为臣下,是不能直接跟皇帝对话的:万一你吐沫星子乱飞,喷秦始皇一脸,那简直就是要命的尴尬。

所以,作为小臣奴的你,只能低着头跟“传话者”——“陛下”说。

只不过,时间长了,老这么转述也很累的,再加上皇帝又不是真的聋,所以后来,“陛下”就直接称呼皇帝老子了。

说到这里,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称秦始皇为嬴政,而不是赵政?这就涉及到姓和氏的问题了。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形象

原始的姓,意思就是你从哪出来的,跟母系有关系。比如姬、嬴、姜、姒、姚等等,都带着女字边,它的作用,就是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时代,确定小娃娃们的母系血统。

而随着父系时代以及男权时代的来临,大丈夫咋能就一个姓呢?于是“氏”闪亮登场。

可这个“氏”也不是乱来的,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出生地、封地为自己的“氏”。

《风云战国之列国》片段

在当时,没有这个“氏”,作为男人,就是一普通人或者没出息的。而有了“氏”,要么是有封地的,要么也是有放养经历的(比如秦始皇一出生就被放养在赵国)。

至于女同胞吗,在当时,有个姓,做到“同姓不通婚”就行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女有姓,男有氏”。

秦始皇正是嬴姓赵氏,类似的情况还有:商鞅、燕丹、成蛟、熊心,他们其实也可以叫:姬鞅、姬丹、赢成蛟、芈熊心。

《风云战国之列国》中的商鞅形象

对男人,要叫“氏”,才有面子,如果你当面叫秦始皇嬴政,会喜提一顿胖揍。

不过,秦始皇同志大笔一挥,改成了“郡县制”,这就断了贵族老爷创造“xx氏”的创新之源。

姓和氏,也从此开始融为一体了。

我们被语文课本骗了多少年?

除了上述讲过的曾经误读的字,其实还有很多的历史典故,也被我们误读了。

比如:我们都曾学过毛遂自荐的故事,但是自荐之后的毛遂,有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呢?课本并没说!

事实上,毛遂同学虽然嘴皮子厉害,可并没有太多的军事才能。在和燕国的作战中,赵王却觉得毛遂同学宇宙最强,非要派毛遂领军出战,结果,不懂兵法的毛遂被燕军打得全军覆没,毛遂同学拔剑自刎。

《风云战国之列国》中的毛遂形象

再比如:赵武灵王,因为推行胡服骑射,曾经一度强大到硬怼强秦。

可这之后呢,一代明君却因个人私欲,因宠爱吴娃而废嫡立幼,甚至还想出了“主父”(太上皇)这一招,再后来,又想收回王权,甚至不惜两分国土。

这种“昏招”组合拳打下来,导致赵雍同志最后被困沙丘,更被活活饿死。

这就是典型的前董事长,去招惹现老板,最终,一己私欲,没能干过集团利益。

《风云战国之列国》中的赵武灵王形象

而最颠覆我们常识的,恐怕要数纸上谈兵的赵括了:四十万赵军被活埋于长平,千百年来,赵括同志也一直背着“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两口锅。

其实,他不光辛苦,还很冤!

在当时的情况下,秦军也不过惨胜,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并不是吃素的,有一半左右的秦军也在这里领了“盒饭”,况且对手是“军神”白起,换个人,结果并不会更好。

至于,赵妈妈未卜先知的本事,一半靠杜撰,另一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打不过。

但不管怎么说,赵括同学都当了最后的“接盘侠”,“击鼓传花轮到你,战败这锅就给你!”

其实,我们也不要怪历史老师或者语文课本“骗”了我们。

《风云战国之列国》片段

谁叫历史属于胜利者呢?胜利者的权力就是:让你看啥你就看啥,至于你看不到的嘛,那也不想让你看。

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胜利者们给真实的历史施展了“大迷幻术”,不光我等小白难辨真相,连当年的太史公,在编写《史记》时,也会遇到莫衷一是的情况,留下一些自相矛盾的记载。

所以,历史更应该反复地去考证和认识。

更何况,人在每一个阶段,对同一个人物或者事件的认识会出现颠覆性的差异,“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的例子,并不少见。

李鸿章

《风云战国之列国》,带领大家重回战国时代,不仅只是认识到上述这些误读的知识点,或者重温学过的历史,更是在一个新的阶段,为“新”的我们还原一个“新”的历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还是  还是词条  shi  shi词条  dan  dan词条  
风俗

 ​4月22日是什么节日?世界法律...

世界法学家协会规定定每年4月22日是世界法律日。协会会员每年召开一次地区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共同探讨法律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通过采取发行刊物及举办会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