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西夏崛起之路:不只是党项自身的强大,更是...

导语

西夏,一个神秘的王朝,曾是宋朝小弟,却悄然崛起,先后与宋、辽、金并立,享国一百八十九年,历经十帝,当宋朝遭遇靖康之耻,辽被所灭后,西夏仍然矗立不倒,足见它的顽强。说起这个神秘王朝的崛起,很多人将首功记在李元昊头上,但实际上李继迁的艰苦创业、李德明的韬光养晦才真正奠定了西夏崛起的基础。小小的党项为何能在宋辽两个大国夹缝间悄然崛起?深入分析西夏崛起的过程就可以发现,真正让西夏崛起的不只是党项自身的强大,更是宋朝堪称灾难级的战略失误。

西夏的崛起之路(示意图)

前独立时代:诚意臣服,赵匡胤的刻意笼络

党项是古羌族的一个分支,古羌族历史十分悠久,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河、湟水、洮河上游以及西南的岷江上游一带。古羌族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游牧部落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的“五胡”,就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十六国中的前秦、后秦都是古羌人建立的政权。隋唐时期,党项羌是羌族中最强大的部落,下面又有八个著名部落,被称为党项八部,以拓拔氏最为强盛。

唐朝强大时,党项各部先后依附唐朝,他们的酋长接受唐朝的官职,仍定居在西北。安史之乱后,唐朝担心党项威胁自己,其中拓跋部中的一部分被安置在陕西银州、夏州一带,他们的首领拓跋思恭曾帮助镇压黄巢起义,被唐朝赐姓李,封“夏国公”,官至“定难军节度使”,拥有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但他们对历代中原政权都很恭敬,彼此相安无事。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对地方藩镇采取安抚政策,给时任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加官进爵,还亲自监督打造了一条玉带赐给身宽体胖的李彝兴,李彝兴很识趣,表示效忠宋朝,出兵帮忙攻打北汉。公元967年,李彝兴死后,赵匡胤辍朝三日,赠其为太师,追封夏王,准许他的儿子李克睿嗣位为节度使,所以赵匡胤在位期间,西北边境一直比较稳定,定难军沿袭了晚唐五代的半割据状态。

赵匡胤对李彝兴的策略分析:

党项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世代定居西北,具有强烈的乡土观念,即便唐朝最为强大时,也没有使用对付突厥的手段,试图以武力征服党项,而是“以胡制胡”,采用笼络手段,让他们实行“区域自治”。赵匡胤即位之初,为了确保稳定,对全国各地的老牌节度使以笼络为主,一切维持现状。定难军节度使盘踞西北近百年,根深蒂固,势力不可小觑,如果强行削藩,很可能会激化矛盾,逼迫其反叛,对他们加以笼络,反而有助于局面稳定。因此,即便赵匡胤后来采纳赵普的“三大纲领”,大力削弱国内藩镇,也没有对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动手,仍以笼络为主,“许之世袭”。

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务实有效的,党项维持了对中原政权的一贯忠诚,多次出兵帮助宋朝抵御或攻打北汉,稳定了宋朝西北边境,减轻了宋朝的国防压力,为集中发动统一战争营造了良好环境。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李继迁时代:艰苦创业,赵光义的摇摆不定,宋真宗的致命失误

1、天赐良机:赵光义收河西五州,李继迁成漏网之鱼

由于赵匡胤的安抚笼络政策,党项人一直很乖很听话。赵光义即位之初,党项还没问题,他亲征北汉时,时任定难军节度使李继筠派兵助攻,但李继筠死后,他的弟弟李继捧嗣位,事情开始起变化。李继捧嗣位时只有18岁,年纪太轻压不住阵,解决不了内部矛盾,竟在一气之下率族人入京,自愿献出五州之地,留在宋朝做官,赵光义毫不犹豫地答应,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西北割据问题。

或许老天爷觉得赵光义太顺利了,又给他留了一个尾巴——漏网之鱼李继迁。

李继迁是李继捧的族弟,他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为人豪勇强横,难以驯服,他不愿归附宋朝,便偷偷跑出去,打着夺回故土的旗号,纠结了一帮党项人跟宋朝打游击战,赵光义想让李继迁屈服入朝,对他软硬兼施,又打又拉,但李继迁是个铁杆顽固派,非但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变本加厉,不停地侵扰宋朝河西诸州,搞得西北边境没有宁日。赵光义十分恼火,派出田钦祚、袁继忠率军进讨。

一开始,李继迁势单力薄,每每交战都被宋军打的很惨,甚至老妈和老婆都被宋军俘虏,家当赔了个底朝天,但李继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愈挫愈勇,顽强不屈的精神得到野利氏等党项豪族支持,宋军虽然屡次击败李继迁,却始终无法将之彻底消灭,反而是李继迁用诈降之计,在雍熙二年(985年)诱杀宋将曹光实,趁机袭据银州,取得了对宋朝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

2、永无宁日:李继迁频繁侵扰,赵光义摇摆不定

宋将田仁朗深知李继迁的狡猾,他建议赵光义招抚李继迁将其控制或者悬赏当地部落酋长,利用他们捉拿李继迁,但宋朝兵多将广,赵光义不想用招抚之计,而是直接派王侁率军出击,在浊轮川之战中再度击溃李继迁,趁机收复了银州,可仍然没能抓获李继迁本人。李继迁觉得靠自己打不过宋朝,便依附辽国,继续骚扰宋境,简直就是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让赵光义深感头疼,不得已之下,他只得改变策略,重新任命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想利用李继捧笼络和压制李继迁。

但李继捧根本不是李继迁的对手,淳化二年(991年),李继迁再度出兵占领银州、绥州。此后几年间,李继迁充分发挥自己的流氓无赖本色,一边同时接受宋朝和辽国册封,一边不停地出兵骚扰宋朝,把宋朝玩的溜溜转,甚至策反了李继捧,势力越来越壮大,宋朝竟然无计可施。

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设伏袭击宋军辎重部队,截获军粮40万石,又发兵围困灵州,要求宋朝释放他的首席高参张浦,惹得赵光义大为恼怒,派出五路大军讨伐。宋军五路进讨,在乌白池一带重创李继迁。李继迁见势不好,继续耍无赖,第N次上表归宋,赵光义第N次上了李继迁的当,授予他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自此直到赵光义驾崩,李继迁老实了一段时间,没再有大的动作。

李继迁对宋朝边境的侵扰路线

赵光义对李继迁的策略分析:

李继捧入朝是出于党项内部矛盾,并非宋朝刻意引诱煽动。在这种“天赐良机”之下, 赵光义接纳李继捧归附,取得五州之地,解决西北藩镇割据问题,本来无可厚非,唯一缺憾在于李继迁成了漏网之鱼。一开始,宋朝上下没人把李继迁当回事,李继迁来骚扰,宋朝就出兵攻打,也能击败他,但李继迁十分狡猾,每次落败都能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逃出生天,宋军不熟悉西北地势,屡次进讨都无功而返。

这种情况下,宋朝有三种选择。一是招抚李继迁,二是利用当地部落牵制李继迁;三是继续直接出兵打击李继迁。如果赵光义仍然坚持强硬态度,坚决打击李继迁,以李继迁当时的实力,只能打打游击战,既攻克不了宋军城池,也消灭不了宋军有生力量,更无从壮大实力,但赵光义眼见讨伐无功,便听从赵普建议,改用笼络政策,却反被李继迁将计就计,把已经归顺宋朝的李继捧给策反了。

赵光义见笼络无效,又转而采取攻势,派出五路大军伐夏。五路军没能一举消灭李继迁,但仍然打的李继迁大败,李继迁见状不好,再次上表归宋。李继迁表面归附,实则是借机休整,以图后取,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时宋廷应该继续施加军事压力,压缩其生存空间,但赵光义却低估了李继迁的野心,再度试图笼络李继迁,赐他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错过了压制李继迁的大好良机。

赵光义是擅长权谋之人,体现在对付李继迁时采取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手段,但他低估了李继迁,李继迁不是老实听话的好孩子,而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根本不吃这一套。赵光义对李继迁缺乏深度认识,政策摇摆不定,方针不能一以贯之,反被李继迁玩弄股掌之中,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但从结果来看,李继迁也没讨得多少便宜,河西五州仍在宋朝控制之中。

3、重要转折:宋真宗致命失误,李继迁获河西五州

赵光义死后,李继迁又开始骚扰宋境,攻打河西诸州,刚即位的宋真宗赵恒面对日益紧张的宋辽形势,无暇对李继迁用兵,便采取“以胡制胡”的策略,利用河西的回鹘、吐蕃诸部对付李继迁。这一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为李继迁不但骚扰宋朝,也攻击掠夺回鹘和吐蕃诸部,吐蕃六谷部实力较强,其酋长潘罗支接受宋朝册封,成为牵制李继迁的重要力量。潘罗支骁勇善战,和李继迁多次交锋,互有胜负,但李继迁仍然于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了重镇灵州。

此时宋真宗暴露出自己性格软弱的缺陷,他为了安抚李继迁,竟在咸平六年(1003年)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等职,相当于把五州之地拱手让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李继迁的半独立地位,让西北重回宋初的割据状态。李继迁重夺五州数千里土地,达到人生巅峰,只是他乐极生悲,在次年便被潘罗支干掉,时年42岁。

骁勇善战的党项武士(油画)

宋真宗对李继迁的策略分析:

自从雍熙北伐收复幽燕的努力失败后,宋太宗赵光义便彻底从开拓转向守成,他晚年时崇尚黄老,故而对李继迁的侵扰以安抚为主,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试图让李继迁息事宁人,但他却不知道李继迁是一头喂不饱的饿狼,仍然继续侵扰宋朝。宋真宗即位后,利用吐蕃诸部对付李继迁是一招妙计,但将河西五州让给李继迁,却是极其重大的战略失误,暴露出宋朝君臣的目光极其短浅。

李继迁跟宋朝反反复复打了二十年,仅仅夺得夏州一地,以他的实力,只要宋朝不放弃,再给李继迁二十年,他也打不下河西五州,然而宋朝君臣不胜李继迁的频繁骚扰,认为频繁用兵劳民伤财,还不如满足李继迁的要求,只要他息事宁人,向宋朝称臣就行,但李继迁的臣服只是表面的,他取得河西五州后,暂时消停了,却以河西五州为基地,转而向西开疆拓土,奠定了西夏独立的基础。

德明时代:韬光养晦,宋真宗的坐视壮大,堪称战略灾难

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德明嗣位。在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中,李继迁是最艰苦的创业者,李元昊是最辉煌的野心家,李德明的存在感最差,但他却是至关重要、承上启下的奠基人。史料记载,李德明“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这样的素质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李继迁死前的遗言耐人寻味,他对李德明说:“尔当倾心内属,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让李德明一定要全心向辽国和宋朝称臣,对方不允许,就一遍遍地请求,一直到允许称臣内附为止。李继迁的遗言跟他毕生行动完全背道而驰,听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李德明应该是理解了李继迁的良苦用心,他嗣位以后,年年向宋辽称臣,老老实实纳贡,一点都不折腾,更别提骚扰打仗了,跟李继迁相比,李德明简直就是一个“乖乖虎”,他以自己的良好态度获得宋辽双方认可,辽国册封他为西平王,宋朝对他的态度也很满意,宋真宗甚至破天荒地加封他为“西平王”。

在李德明的努力下,夏和宋、辽的关系达到空前和谐,史称“德明称臣三十年,频窥边境,中国约束之,即引还。贡献之使,岁时不绝。”但这种表面和平的背后,却危机潜伏,祸患深埋。李德明虽然对辽国和宋朝十分恭敬,对其他邻居却一点都不客气,他稳住辽国和宋朝后,致力发展国内经济,并在后期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向西扩张,极大拓展了夏的疆土:

一是击杀吐蕃六谷部潘罗支,报了杀父之仇,夺取西凉府(今甘肃武威);

二是出击甘州回鹘,先后出兵五次,攻克甘州(今甘肃张掖);

三是出击瓜州、沙州回鹘,掠取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

经过历时二十年的征讨,李德明“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势力范围达到空前,史称“从德明纳款之后,经谋不息,西击吐蕃、回鹘,拓疆数千里”,虽然李德明没有公开建国称帝,但已经在实质上形成与辽、宋的三足鼎立之势,为李元昊称帝建国奠定了基础。

德明时代西夏的扩张

宋真宗对李德明的政策利弊和成效分析:

如果说宋真宗将河西五州送给李继迁是一大战略失误,那坐视李德明壮大,简直就是战略灾难。

李继迁不仅是一个狡猾的游击战术家,还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战略家,他深知以自己的势力完全不足与宋辽公开对抗,所以才在死前叮嘱儿子李德明同时依附宋辽,而李德明的权谋战略不亚于其父,甚至更有过之。公元1005年初,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双方达成和解,在这种情况下,宋辽都有足够精力对付李德明,如果李德明继续骚扰掠夺宋朝,对方必定可以集中兵力报复,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因此他同时向宋辽称臣纳贡,一方面获取宋辽的册封和大量赏赐,还通过开榷场、互市贸易,得到大量实惠,国内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以称臣和平换来宋辽两国的麻痹,向西北的回鹘和吐蕃发动进攻,扩展疆土,这种韬光养晦的战略水平令人刮目相看。

反观宋真宗时期对李德明的战略完全处于下风。

史料称“德明立国兴、灵,不得西凉,则酒泉、敦煌诸郡势不能通,故其毕世经营,精神全注于此。”李德明深知河西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故而全神贯注于夺取河西,但回鹘、吐蕃都是游牧民族,祖上曾无比强大,其民风剽悍,作战骁勇,不在党项之下,李德明用了二十年时间的艰苦攻战,才得以击败回鹘、吐蕃。这二十年间,但凡宋朝君臣能认识到河西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能窥破李德明韬光养晦的阴谋,对回鹘、吐蕃加以笼络,就可以利用他们牵制李德明,压缩其生存空间,就如同当初利用潘罗支制约李继迁一样。如果再有想法一些,对李德明不时施加军事压力,甚至当李德明攻打吐蕃、回鹘时,出兵攻击使其腹背受敌,李德明也绝无可能击败回鹘、吐蕃,完全控制河西地区。

但宋真宗本身就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皇帝,他的宰执班子也大多推崇无为而治,整个统治集团缺乏战略眼光,特别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大搞天书,东封泰山,西祭后土,“一国君臣如病狂”,完全无视李德明的韬光养晦,开拓疆土。在宋朝君臣看来,只要李德明对宋称臣,不打仗不骚扰,他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反正河西走廊本身就不是宋朝的地盘,连本属宋朝的五州都可以白白送给不讲信用的李继迁,整个河西都让李德明占了也跟宋朝无关。

就这样,宋朝不仅坐视李德明壮大,从一头饿狼变成猛虎,还不断奖赏李德明,宋仁宗时期甚至“以其(李德明)恭顺,遣使持册封夏王,车服旌旗降天子一等,又加食邑千户”,简直是对李德明赤裸裸的鼓励。在这种形势下,李德明再接再厉,准备称帝建国,却在明道元年(1032年)突然病逝。尽管李德明没有建国称帝,但党项却在他治下实现了真正的崛起,独立势头不可阻挡。

西夏的奠基人李德明(雕像)

李元昊时代:称帝建国,宋仁宗的无力应对

德明去世后,其子李元昊即位。李德明死前,建国称帝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元昊即位后继承父亲遗愿,继续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弃用唐朝所赐的李姓,自称嵬名氏。

2、弃用宋朝年号,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

3、建宫殿,定兵制,立军名,设文武班。

4、禁用汉字,创造民族文字。

5、颁布秃发令,禁止束发、着汉服。

李元昊如此作为,称帝野心昭然若揭,仍未引起宋廷高度重视,所以到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时,即便宋朝不予承认,并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也无法阻挡西夏独立的事实,双方战争不可避免,但由于宋朝上下缺乏忧患意识,并未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对这个对手缺乏足够了解,一旦爆发战争便处于下风。在接下来的宋夏战争中,宋军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中“三战皆墨,一战不如一战”损失极为惨重,只得与西夏议和,公开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从此正式形成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拉开了宋夏百年战争的序幕,让宋朝背负了沉重负担。

西夏盛时疆域图

结语

西夏建国看似是李元昊突然发难,一朝崛起,实际上是历史的必然,是三代人的不懈奋斗。经过李继迁的艰苦创业、李德明的韬光养晦,西夏已经具备了与宋朝扳手腕的军事实力,李元昊建国称帝只是水到渠成。综观西夏崛起的整个过程,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三代帝王,基本对应了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在双方不断博弈的过程中,宋朝在战略上完全处于下风,特别是李德明的权谋计略、韬光养晦与宋真宗的庸碌无为、坐视壮大形成鲜明对比,其战略失误是灾难性的。如果宋朝君臣肯对西夏崛起之路进行一番深入分析,一定会痛悔当初的战略失误。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西夏书》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党项  党项词条  西夏  西夏词条  之路  之路词条  崛起  崛起词条  自身  自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