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

古代的蝗灾通常都是非常严重的,通常大旱之后紧跟的就是蝗灾的到来,百姓们甚至文武百官们对于蝗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束手无策的,这倒不是说他们想不到办法来灭蝗,而是他们都信奉这样一个事实,即蝗灾是上天降下的惩罚,唯一的办法就是皇帝要修德政、百姓要祭祀。这基本就相当于眼睁睁的看着蝗虫为祸人间,将庄稼全部毁掉,然后百姓们颗粒无收,就等着挨饿,严重的时候,很多百姓都会被饿死。这个事实在很长时间内是根植于人的骨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畏服的。

不过,很早就有人意识到蝗灾来临的时候应该灭蝗,而不是做无谓的祈祷,也不是指望皇帝痛改前非修德政。而且古人吃蝗虫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只是吃蝗虫并不解决根本的问题,要知道一旦庄稼受损,很可能一年就没有粮食吃,而捕捉到的蝗虫能吃多久呢?

翻开《旧唐书·五行志》就会看到唐朝时期的很多次蝗灾的记载,最开始的记载始于贞观二年,当时京畿大旱,紧接着就发现有蝗虫啃食田稼,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在禁苑中视察,抓住了一只蝗虫,将它骂了一通,并说:“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然后就往嘴里送,这可是生吃蝗虫,万一染了什么疾病那还了得,身边的官员吓了一跳,都跳出来阻止李世民,李世民语重心长地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说完就真的送到嘴里嚼了嚼咽了下去,代民受过的李世民作秀也好,真情实意也好,总之这效果是惊人的,这一年“蝗不为患”。这显然不能归功于李世民感动了上天,所以蝗灾才没有降临。没有形成蝗灾的可能性大体有两个,其一就是旱灾并不明显,蝗虫本身就很少;其二就是百姓们很可能仿而效之,捕捉蝗虫,或许还真的也将蝗虫吃了,只是吃的应该是熟了的蝗虫。因此,这一年虽有蝗虫出现,但并不成灾。

如果说在这个时候,百姓吃蝗虫只能算是一种猜测的话,那么唐德宗时期就真的有百姓吃蝗虫的记载:

“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足翅而食之。”蝗灾造成田里的庄稼都被吃尽,百姓没有食物可以吃,然后就盯上了蝗虫,捕捉来蒸着吃。所以古代人并不是不吃蝗虫,只是吃蝗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不能让蝗灾不再发生,也不能真的保证不饿肚子,毕竟,即便是今天我们吃油炸的蚂蚱,也只是将其当作一道菜来吃,绝不可能真的充饥,更不能替代粮食。并且你只能在蝗虫肆虐的时候捕食,这个东西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之前并没有什么好的储存方式,吃那么几顿就没法再吃了,粮食颗粒无收的时候,百姓仍旧是忍饥挨饿,甚至饿死。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蝗灾造成的影响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粮食,而不是当下,即便后来的人们学会了储存蝗虫,将蝗虫晒干储存起来(明朝时期就有百姓晒干蝗虫将其储存),但蝗虫依旧解决不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菜就是菜,主食就是主食,即便是大鱼大肉,也不能少了主食填饱肚子,况且也不可能储存太多的蝗虫,即便是晒干了也容易坏。

因此,蝗灾发生的时候,人们思考的应该是怎么灭蝗,开元年间,姚崇为相的时候,曾主导过一次大规模的灭蝗行动。当时,山东遭遇大面积蝗灾,姚崇的办法是捕蝗虫后将其掩埋,姚崇的这个办法在朝廷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大部分官员都认为蝗灾乃是天灾,是上天降下的警示,是需要皇帝修德政来让蝗灾快点过去的,最好能有这样的景象,即“有白鸟数万,群飞食蝗,一夕而尽。”而不应该是人力捕杀。但姚崇排除万难,派御史捕蝗虫进行掩埋,曾一次性捕捉十四万只蝗虫,投进了汴河中。朝野震惊,就连之前同意掩埋蝗虫的唐玄宗都开始犹豫,对姚崇说:"杀虫太多,有伤和气,公其思之。"

姚崇则表示真要有什么祸患就降到自己的身上吧,在姚崇的强硬措施下,捕杀蝗虫一直由捕蝗使们在各地捕杀蝗虫掩埋,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蝗灾的危害。但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蝗灾比较敬畏以至于认识不足,不懂得去预防蝗灾的发生,因此无论怎么捕杀蝗虫蝗灾还是会经常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数人  数人词条  蝗灾  蝗灾词条  饿死  饿死词条  有无  有无词条  古人  古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