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历史上有哪些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

那识当时神禹。

幽云怪雨。

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宋·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煌煌二十四部历史巨著,说尽江山社稷的变迁,世道人心的浮沉。

中华五千年历史,之所以被世世代代的后人所传承与铭记,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有一项举世无双的伟大文化工程—记载历史。

公元一世纪东汉王朝开国后,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班昭及班彪父子三人,有感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记录汉朝历史只截止到了西汉武帝太初年间,离西汉灭亡大约还有近百年时间,于是决定完成记录整个西汉王朝的历史巨著《汉书》。

从此以后,后代修前朝历史成为历代王朝的惯例,南北朝乱世时代除外,这一时期的史书基本都完成于唐朝。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冯桂芬《明纪序》:“史家分纪传、编年二体,而纪传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后“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清朝乾隆年间,由翰林院选定,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为正史,具体是《史记》(西汉·司马迁卷)、《汉书》(东汉·班固卷)、《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晋书》(唐朝·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朝·姚思廉)、《陈书》(唐朝·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朝·李百药)、《周书》(唐朝·令狐德棻等)、《隋书》(唐朝·魏征等)、《南史》(唐朝·李延寿)、《北史》唐朝·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宋史》(元朝·脱脱等)、《辽史》(元朝·脱脱等)、《金史》(元朝·脱脱等)、《元史》(明朝·宋濂等)、《明史》(清朝·张廷玉等)。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史学家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下令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编修工作历时十四年,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至1927年,主编、曾任清朝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

很多人因此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正史根据著作人的不同,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如有的官著与官修的著作体现了著作人强调正统的思想。

有更多的史学家在当时或者后世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故对待正史有必要看如别史、杂史加以认证,否则难免以管窥豹,不得其真。

总体而言,正史是最可信的,野史或可表达个人意志,功过论述可能不客观,故而一定要进行逻辑论证。

据正史记载,从秦扫六合统一天下开始,到清帝溥仪退位结束,中国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只有十二个,分别是: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北宋、元、明、清,另外还有数十个割据性质的政权,其中大多数载入正史。

但是历史永远有不可深究性,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王朝、国家不被正史承认,也就是不被代表国家正朔的后世或者当世朝廷承认。

不被代表国家正朔的后世或者当世朝廷承认的王朝、国家中又分为不同情况,有的王朝,虽然也曾一度有过对全局的掌控,或者一度取代过正统王朝,但依旧不被承认,最终被可以忽略,排除在正统王朝之外;另外还有纯粹是割据王朝以及后世正统王朝认定的“伪朝”,这些政权并不曾取代过正统王朝,也并不掌控过全局;还有一类就是历代农民起义过程中建立过的政权,在正史中当然更是一概不承认。

在中国历史上,被排除在正统王朝之外的王朝,有哪些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

笔者列出了以下这些,包括了以上三种类型的王朝,请诸位与笔者一同细细看来。

首先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由“篡逆者”建立的“伪政权”寒浞政权。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夏朝曾有过长达数十年的灭亡时期,而曾经灭亡了夏朝的这个人就是寒浞。

寒浞,大约生于公元前2013年,大约被杀于公元前1933年,妘姓,又名韩浞、寒漪,夏朝僭主,寒浞政权的建立者。

以后世儒家传统道德标准衡量,历代正史把寒浞排斥在历代帝王名录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夏朝的岁月从史书上抹掉。

寒浞是伯明氏后代,其祖先为黄帝的车正哀,因哀有功于黄帝朝廷,黄帝将他封于寒(今山东潍坊市一带),其属地称为寒国(也称伯明国),其族人后来便以寒为姓。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这个时候夏朝国势衰微。

夏朝第二代君主太康因为荒废国政,被诸侯后羿废黜,寒浞此时正好被族人驱逐,无处可去,他听说了后羿的事迹,觉得羿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便决定前去投奔他。

但寒浞为人阴险狡诈,而且野心勃勃,他也想取后羿而代之。

到了后羿十九年,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成了寒浞的亲信,寒浞认为篡位时机时机已经成熟,便杀死后羿,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以庚辰年为寒浞元年。

寒浞建国时,夏朝已经建国数十年了,虽然被后羿夺取了国都,但夏朝仍占据大半领土。

寒浞篡权后,厉兵秣马,发展生产,从在位第十一年,也就是夏王太康之孙相在位第十九年起,发起了彻底灭亡夏朝的战争。

经过近十年战争,寒浞军攻破夏朝另一个国都帝丘,夏王相及族人皆被寒军杀死,夏朝正式亡国,夏朝的统治区域全部控制在了寒浞手里。

寒浞六十年,夏王相的遗腹子少康率领收复了中原地区的大部,攻打寒浞的老巢鄩都城。

此时寒浞已经年近八十岁,无力征战厮杀,他的部下见大势已去,在夏军围城的时候突然反叛,从妃子的被窝里光着屁股拉出来,打开城门把寒浞献给了少康。少康下令将他处以极刑,同时命令将寒浞一族斩尽杀绝。

夏王少康夺回了属于自家的天下,结束了寒浞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但是,寒浞在位六十年,统治夏朝四十年的历史被刻意的忽略了。

第二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由首义领导人陈胜、吴广所建立的张楚政权。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在秦末农民战争的导火索大泽乡起义后,领导人陈胜、吴广率起义军攻占秦朝陈郡(河南淮阳)后建立“张楚政权”。

陈胜发动起义以“楚”为名字,主要是考虑到,在十多年前的秦灭六国时,楚国是在军事上抵抗最为顽强的,是使得秦国在十年统一战争中遭受最大损失的国家,秦人心里还是惧怕楚人的。

也因为出楚人相比山东其他五国,更具有爱国情怀,最明显的一点莫过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传言,之后反秦战争中楚地军队的骁勇善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陈胜和吴广将起义军正全面,命名为“张楚”。

据《史记》注:“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汉书》则认为:“先是楚为秦灭,已驰,今立楚,为张也”。

《汉书》认为张是驰的反义词,楚被秦灭是“弛”,陈胜立楚则是“张”,“张楚”即扩张、张大楚国。

陈胜打出楚的旗号,十分利于迅速扩张队伍与势力范围,曾一度发展至今天河南安徽的大部分地区。

“张楚”政权的建立,迅速在全国形成反秦斗争的高潮, “张楚”大旗显示了巨大的号召力。

各地以“张楚”军名义都纷纷起事,响应陈胜的号召,农民起义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农民革命洪流的推动下,一些贵族残余势力也纷纷收罗旧部,起兵反秦,秦末汉初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刘邦、项梁、项羽、英布、彭越等都出自反秦大起义。

陈胜确定了“主力西征,偏师略地”,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总体战略,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起义军主力西击荥阳,取道函谷关,直捣秦都咸阳。同时“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进而迂回攻关中。

随后又任命武臣、邓宗、周市、召平等为将军,分别北渡黄河,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南部),向南攻取九江郡,深入淮南地区;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北)、魏国旧地,攻取长江下游、黄河以南大梁(今开封)等地区。

但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大军西进受阻,陈胜决定另派周文为将军率兵西击秦,利用吴广大军牵制秦军主力的条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

周文大军斩关夺隘,势如破竹,一直打到离秦都咸阳仅百余里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内)。

进军途中,百姓奋起响应,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已拥有战车千乘,士兵数十万人。

秦二世依少府章邯之谋,赦免在几十万刑徒,封章邯为将军,临时组编军队阻击起义军。农民起义军被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出关中。

周文大军失败后,章邯带兵继续东进,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认为“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假借陈胜之名杀害了吴广,导致这支部队全军覆没。

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陈胜派往各地的将领各存异心,争相称王,起义军内部公开分裂。群起响应的各地英豪也不再听陈胜节制,直接孤立了作为反秦主力的陈胜“张楚”政权。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十二月,陈胜亲率农民军将士与秦军展开激战,竟被跟随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

陈胜被害,旧时侍从、将军吕臣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重举义旗,组建“苍头军”,从秦军手中夺回陈县,处死了投降秦军的叛徒庄贾,重新竖起“张楚”大旗。

陈胜从谋划起义,到称王立国,再到兵败被害,前后不过半年时间,但他点燃的反秦烈火烧红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虽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三年后,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暴秦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派30户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王侯待遇对陈胜年年杀牲祭祀,但是有汉一代却不曾将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建立的“张楚”列入正史予以承认。

第三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秦末农民大起义后,楚汉争霸战争中由西楚霸王项羽所建立的“西楚”政权。

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人对霸王项羽太过于熟悉,笔者就不赘述了。

“西楚”政权之所以不被后世正史承认,原因再清楚不过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打败了项羽才得以建立四百年大汉江山,怎么可能承认“西楚”政权的合法性呢?

楚汉相争期间,从诸侯(包括刘邦在内)接受项羽册封来看,等于诸侯们默认项羽的领导地位,以至于《史记》中,司马迁也曾将项羽的传记列入《本纪》,这只有是天子才有的待遇。

刘邦建国后,抹掉了“西楚”政权存在的一切证据,并将汉朝的元年,定在秦朝灭亡那一年,也就是楚汉战争开始那一年,即公元206年,证明大汉王朝和皇帝刘邦压根就不承认有项羽这样一位“人杰鬼雄”存在过。

第四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由秦朝开发岭南的大军滞留当地后,在秦末战乱中为求自保而割据建国的“南越”政权。

公元前219年,就是秦统一天下的第三年,秦始皇嬴政命大将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及南越(广东)、西瓯(广西)。

《淮南子·人闲训》记载:

“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任命任嚣为主将和副将赵佗继续进攻西瓯、骆越各部落,经过艰苦征战,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三个郡。

秦将赵佗任龙川县令后,上书朝廷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的居民至岭南。

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五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三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对折折扣,一万五千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被迁到了岭南。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

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

公元前208年,任嚣病重,死前召见赵佗,嘱其依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之利建国,并代行南海郡尉之职。

三年后,赵佗兼并桂林、象郡,统一岭南;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一个南到越南中部及海南岛、北达五岭、东临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处的割据政权南越国诞生,国都设于番禺(今广州)。

公元前202年初,楚汉战争结束,汉高祖刘邦不承认南越国,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长沙王吴芮。

公元前前196年夏季 ,刘邦迫于形势,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遣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

到了前180年,吕后崩,汉朝准备攻打南越的军队撤回。

南越国乘机对东边的闽越国用经济手段施加影响,对西边的西瓯、雒越等部落加强控制,赵佗自称“南越武帝”。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派人重修赵佗先人墓,置守墓人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又命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

赵佗再次接受了陆贾的劝说,除帝号复归汉朝,但在国内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公元前137年,南越武王赵佗崩,其孙赵昧继位。

赵佗在位时为保全自己这片独立王国,极力体现与中原的异同。

赵佗在给汉文帝的上书中强调自己是“蛮夷大长老”,更以“椎髻箕坐”的面目会见汉朝使臣,以示与中原华夏不为一类,谋图使汉朝彻底放弃兼并南越。

到了公元前112年冬季,汉朝大军攻占国都番禺,南越国灭亡,整个南越国历五王,凡九十三年。

史籍中岭南称烟瘴南蛮之地,岭南文明史始于秦平定岭南,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开启了岭南文明千年辉煌。

但在后世史书中从来只承认南越国是汉王朝的藩属,不是独立建国的政权。

第五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西汉末年由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权臣王莽篡汉自立建国的“新朝”政权。

西汉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西汉王朝已经积重难返,王莽一步步走向权利的顶峰。

公元8年12月,王莽废黜西汉王朝末代皇帝孺子刘婴,代汉建建国,国号就是“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为缓和阶级矛盾,缓解社会危机,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

但是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天下义军群起。

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新朝被绿林起义军军推翻,王莽兵败被杀,尸体被大卸八块,惨不忍睹。

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称帝的先河,因为传统史观一致认可通过战争革命取得政权,比较鄙弃禅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历代史学家认为是“伪君子”,对新朝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汉书》视王莽为大逆不道的“逆臣贼子”,新朝只是两汉之间的过渡时期,绝没有可能被历代正史承认是正统王朝

直到清末民国之后,对王莽的评价才有所改变。

接下来这两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有相同之处,都是西汉末年在反对新朝王莽政权的过程中,被义军拥立的西汉宗室后裔所建立的,分别是刘玄的“更始”政权和刘盆子的“建世”政权。

刘玄南郡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自称是西汉皇室后裔,西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族兄。

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在淯水(今河南白河)之滨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

同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

公元25年,更始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崩溃,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

不久,刘玄被赤眉军所杀,后刘秀大将邓禹遵刘秀之意将刘玄安葬在长安附近的霸陵。

范晔在《后汉书》中这样评价刘玄:

“周武王观兵孟津,退而还师,以为纣未可伐,斯时有未至者也。汉起,驱轻黠乌合之众,不当天下万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捴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非唯汉人余思,固亦几运之会也。夫为权首,鲜或不及。陈、项且犹未兴,况庸庸者乎!”

刘盆子,泰山郡式县(今宁阳县华丰)人,为西汉远支皇族,汉高祖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之后。

刘盆子祖父刘宪元帝时被封为式侯,父刘萌嗣在王莽篡位后被杀。

刘盆子与兄刘恭、刘茂被掠入赤眉起义军,从事放牧,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领袖樊崇等拥立刘盆子为皇帝,建元建世,史称刘盆子为建世皇帝。

建武三年(公元27年),赤眉军兵败,刘盆子投降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厚赐刘盆子,任命刘盆子为刘秀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

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从此靠均输官地生活,直到去世,逝年史书无记载。

作为两汉政权之间的过渡时代,刘玄与刘盆子注定不可能被正史当做皇帝来记载。

第八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东汉末年汉末乱世,在军阀混战中所建立的一个伪朝廷“袁术仲氏朝”。

公元190年,汉末权臣董卓在关东十八路诸侯大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准备撤离洛阳时,将历代相传的象征皇帝权力的传国玺丢失。

作为讨董联军一员的长沙太守孙坚意外在洛阳城的废墟中找到了传国玺并将其保管。孙坚当时为割据淮南的军阀袁术部将,袁术则是割据河北的另一个大军阀袁绍的庶兄弟。当袁术得知孙坚得到传国玺,便劫持孙坚的妻子,迫使孙坚将传国玺交给他。

公元196年,孙坚之子孙策攻打刘繇、王朗等治下的江东地区时,袁术自认为已稳稳掌控了淮南地区,于公元197年初自称“天子”,在淮南建立了仲氏朝。

袁术此举被天下各路军阀公认视为叛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大汉朝廷的名义汉廷向孙策和吕布两人下诏,敦促他们讨伐袁术。

得知袁术自称“天子”,孙策和袁术决裂,袁术因此失去了广陵和孙策攻占的江东地区。同时,吕布在淮北击败袁术并在当地劫掠。袁术为扭转局势派军攻陈,但被曹操击败 ,袁术转移到淮南。

袁术的情境恶化,仓库空虚,军力不足以抵抗攻击,于是焚烧宫室,逃入潜山投奔旧部雷薄、陈兰,但被拒绝。

袁术写信给哥哥袁绍,许诺一旦袁绍肯助他,就以传国玺相赠。

袁绍派儿子袁谭迎袁术入青州,途中遭到曹操截击,袁术只得返回淮南,最终于公元199年袁术在回都城寿春途中病死,而他所建的建立的朝代“仲氏朝”无论当世还是后世没有任何人承认,自然不会列入正史。

第九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东晋末年的权臣桓玄,在军阀混战中所建立的一个伪朝廷“桓楚”。

桓玄,是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世家大族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Ian)2月,桓玄受封为大将军,9月又自称相国、封楚王、加九锡、领十郡。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控制朝廷军政大权的楚王桓玄逼迫下,晋安帝司马德宗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十二月三日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

为与其余号为楚的政权区分,后世史家称桓玄建立的政权为“桓楚”。

桓玄篡位以后,骄奢荒侈,游猎无道,通宵玩乐。

百姓疲惫困苦,民心思变。北府旧将刘裕、何无忌与刘毅等人于是乘时举义兵讨伐桓玄。

永始元年(公元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等人正式举兵。

桓玄战败出逃,挟持晋安帝至江陵,在江陵署置百官,并且大修水军,不足一个月就已有兵二万,但其政权已经人心离异。

其后何无忌击败桓玄所派何澹之等军,攻陷湓口,进占寻阳,然后与刘毅等一直西进。永始元年(公元404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江陵城西桓玄被杀,享年三十六岁。

《晋书 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评价这位权臣说:

“性贪鄙,好奇异,尤爱宝物,珠玉不离于手。”

“挟奸回之本性,含怒于失职;苞藏其豕心,抗表以称冤。登高以发愤,观衅而动,窃图非望。始则假宠于仲堪,俄而戮殷以逞欲,遂得据全楚之地,驱劲勇之兵,因晋政之陵迟,乘会稽之酗醟,纵其狙诈之计,扇其陵暴之心,敢率犬羊,称兵内侮。天长丧乱,凶力实繁,逾年之间,奄倾晋祚,自谓法尧禅舜,改物君临,鼎业方隆,卜年惟永。”

“适所以干纪乱常,倾宗绝嗣,肇金行之祸难,成宋氏之驱除者乎!” 

之后取代晋朝建国的正是平定桓玄叛乱的主将刘裕,可想而知“桓楚”这个伪朝廷无论如何不会被新朝刘宋承认的。

尽管桓楚一度取代过东晋,但历史上并无人承认桓楚这个朝代。

第十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南北朝萧梁末年的叛将侯景所建立的伪政权“汉”。

侯景,本姓侯骨,字万景,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属于五胡之一的羯族。

侯景少年时做过北魏怀朔镇功曹史,后在六镇起义时率部投靠了契胡贵族尔朱荣,尔朱荣死后率众投降高欢。

高欢子高澄上台后,侯景于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率部投降南朝梁。由于梁武帝希望借侯景的力量北伐成功,所以接受了他的投降,给他很高待遇,封河南王、大将军、持节。

正在此时,高氏东魏提出与南梁和解,侯景感到恐慌。

梁太清元年(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侯景起兵于寿阳,揭开侯景之乱的帷幕。

太清元年(公元548年)十一月初一,萧正德登基为皇帝,改元正平,封侯景为丞相,并加紧对台城的攻势。

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攻破台城,梁武帝萧衍被其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侯景自封为大都督,后又自封为“宇宙大将军”。

梁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侯景废萧纲,再立豫章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

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基为帝,国号为汉,改元太始。

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侯景被陈霸先、王僧辩击败,企图逃亡,被部下所杀。

梁元帝萧绎下令将他的脑袋悬挂在江陵闹市上示众,然后又把头颅煮了,涂上漆,交付武库收藏, 5个儿子全部被杀。

唐朝历史学家李延寿在所著的《北史》中评价说:

“侯景起于边服,备尝艰险,自北而南,多行狡算。于时江表之地,不见干戈。梁武以耄期之年,溺情释教,外弛藩篱之固,内绝防闲之心,不备不虞,难以为国。加以奸回在侧,货贿潜通,景乃因机骋诈,肆行矫慝。”

这样的一个乱世枭雄所建的朝廷也没有任何可能被后世承认。

第十一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隋朝末年缢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所建立的伪朝“大许”。

宇文化及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孙,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

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宇文述曾参与策划拥立杨广为太子。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隋炀帝乘龙舟游幸江都,瓦岗军占据了洛口(今河南巩县东北),截断了隋炀帝西归之路。扈从帝驾的骁果禁卫军大多是西北关中人,久居在外,思亲思乡思归心切,又见隋炀帝不想西归,却欲久留江东,人心益加不安,便谋划叛帝西归。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夜间,宇文化及率领叛变的禁卫军缢杀隋炀帝,率隋官兵十余万众西归关中。

宇文化及的人马行进到徐州时,被瓦岗军所败,大多数将士开始逃亡而去。

宇文化及叹曰:"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

于是鸩杀自己所立的傀儡皇帝杨浩,僣皇帝位于魏县,国号许,建元为天寿,署置百官。

立国半年,翌年,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活捉了宇文化及,列举了他弑君害民的种种罪行,把他和两个儿子一同斩杀。

第十二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所建立的“武周”政权。

武则天为何要定国号为“周”呢?

首先是为显姓氏,掌根本。

据史书记载:“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

以“周”为国号,显然有尊崇周显示根本之意。

其次表示要效法古代盛业,创造新的奇迹,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

武则天向来坚持应承周的观点,所以以“大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

实际上,在新旧《唐书》及此后历代史书中,武则天的皇帝之号“则天大圣皇帝”一直被承认,史书不承认的只是她所建立的那个国祚十五年的“武周”政权,史家们与将武则天当政时期列为唐朝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武则天的故事后世国人基本上都家喻户晓,笔者就不赘述了。

第十三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就是唐朝“安史之乱”中,由叛军首领安禄山建立的伪朝“大燕”政权。

公元756年正月一日,安禄山在攻占洛阳后称帝建国,国号大燕,历史上又称伪燕,称雄武皇帝,并改天宝十五年为圣武元年,定都洛阳,以范阳为陪都。

燕国内部矛盾重重。内部的争权夺利,经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位皇帝,在唐朝的进攻中坚持七年被消灭。

作为叛军建立的伪朝廷,不被唐朝和后世历代史家认可很正常。

第十四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又是一个农民起义军所建立的政权,就是唐朝末年由黄巢所建立的“大齐”政权。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巢率领义军攻进京师长安,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进入太清宫。翌日,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四月,唐诸镇兵从四面八方会集京师,黄巢连战失利,其他诸道兵也乘机发起攻击,四月十四日,李克用军攻入长安,黄巢力战不胜,遂连夜撤离长安。

直到公元884年6月15日,黄巢败死狼虎谷,黄巢“大齐”随之覆灭。

接下来两个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都是一个性质,就是异族入侵之时由投降卖国的中原王朝官员所建立的,附逆北方游牧政权的“伪朝”,分别是两宋之际刘豫所建的“大齐” 和 张邦昌所建的“楚”两个伪政权。

刘豫,宋永静军阜城(今河北永静县)人,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拜济南知府,金军围城时降。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朝伪封刘豫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县),册文有“世修子礼”等语,使用金朝“天会”年号,恭奉金朝命令,改元阜昌。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迁都汴京,派子刘麟、侄子刘猊及宋朝叛将李成、孔彦舟等人,配合金军侵伐南宋,攻占襄阳等地。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大破李成,收复襄阳等地。派遣儿子刘麟会合金军渡淮南侵,屡战屡败,招致金朝日益不满。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征发中原民兵大举伐宋,没有得到金朝协助,导致大败溃退,伤亡极重,民怨沸腾。

次年,金朝废除伪齐,刘豫迁居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卒年宋史记载为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金史则记载为皇统六年(1146年)。

刘豫建立的齐国共存在八年。

张邦昌,北宋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今河北省阜城县大龙湾),进士出身,宋徽宗、宋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

金人攻破东京,掳掠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后,还是决定要立一个汉人君主帮他们筹措岁贡。

虽然汉人均提议另立赵氏,但金太宗一概否决,在宋齐愈,王时雍等人支持下,金人“劝进”张邦昌。张邦昌诈病拒绝登基,百般推脱,甚至以自裁相对,但最后金人以屠城相要挟,迫张邦昌就范。

张邦昌坚决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与朝廷官员开会聊天时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时用“手书”而不是“圣旨”。

后来金国大军准备返回北国,已经身为“皇帝”的他却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

金军一撤,张邦昌立刻大赦天下,最终决定还政,献大宋国玺,立康王赵构,并在手书中阐明“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张邦昌被金人逼迫当了32天大楚皇帝后,捧着玉玺还政赵构时,却被他杀了,理由很可笑,在皇宫玷污宫人。

张邦昌读罢赐死诏书,徘徊退避,不忍自尽,执行官逼他就死,最后登上平楚楼,仰天长叹数声,自缢身亡。

张邦昌确实没有叛国之心,赵构才是人格极度可鄙之人,他杀张邦昌的主要原因,就是张邦昌的存在对他的位置具有威胁,绝对与抗金无关。

刘豫和张邦昌这两个注定被钉上历史耻辱柱的罪人,即使有万般无奈,但助纣为虐,最终难逃千秋骂名。

除了以上各种各样不被正史承认的“伪朝”,宋朝以后还有一下如下这些政权同样不被承认。

北宋末年,江南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永乐朝”,时间大致在公元1120年至公元1121年;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所建立的“天完”政权,时间大致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所建立的“汉”政权,时间大致在公元1359年至1364年;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玉珍所建立的“大夏”政权,时间大致在1363年至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山童和其子韩林儿所建立的 “大宋” 政权,史称“后宋”、“韩宋”,年号龙凤,这个政权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赖以起家的基础,时间大致在

元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1年)至公元1366年;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所建立的“大周”政权,时间大致在公元1354年公元1367年;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 政权,时间大致在公元1644年至公元1645年;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所建立的“大西” 政权,时间大致在公元1644年至公元1645年;

明朝在京师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尽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个流亡政权,有 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以及台湾郑氏父子“东宁”政权,时间大致在公元1644年至公元1683年;

还有一个遗臭万年的“伪朝廷”,就是叛明又叛李自成,最后反叛大清王朝的吴三桂所建立的“大周”政权,时间是“三藩之乱”末期的公元1678年至公元1681年。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中国历史上不被正史承认的各种类型的王朝或者国家大致有三十个之多,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多年。

这些所谓的“伪朝”和他们的皇帝“僭主”,或让后人憎恶,或让后人惋惜,或让后人怀念,或让后人反思,不管是不是被正史认可,但事实上这些政权早已经成为五千年中华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元·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朝  王朝词条  正史  正史词条  承认  承认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