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瑞典是怎么把波罗的海变成内海的?

“ 他清醒的认识到,波罗的海瑞典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只有夺得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才能够保护瑞典的商贸利益,并进一步参与到欧陆利益的争夺当中,最终成为大国。

NO.142

铁骑如风/文

收归瑞典所有

校/二氧化碳 画/一条人文主义狗 图/地缘谷

绚烂的极光,高额的福利,诺贝尔奖的摇篮,使这个美丽的北欧国家光彩夺目。瑞典就像一个自给自足的斯堪的纳维亚乡间小土豪,连同芬兰挪威,三国成为了高福利国家的代名词。

斯德哥尔摩

然而历史上的瑞典王国却不是人畜无害的小白兔。在16至17世纪间,它是北欧当之无愧的大哥,多次“教育”周边的强国,一度将波罗的海沿岸囊括到自己的怀中。它为何能生猛至斯?让我们来一起寻找答案。

“安宁的王国”:波罗的海不安宁

瑞典这个词,在瑞典语中意思是“安宁的王国”。从地理环境上来看,瑞典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南临北海,东面与南面为波罗的海环绕,湖泊众多,且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瑞典较其他同纬度的国家温暖,的确是一块安宁的乐土。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四面被瑞典、芬兰、荷兰、俄罗斯、德国、丹麦等国相围绕,岛屿众多,并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厄勒海峡等与北海和大西洋相通,东部的芬兰湾和北部的波的尼亚湾周边有众多优良的港口。由于气候寒冷,虽然没有北海那么丰富的渔业资源,但也是欧洲十分重要的航道。

波罗的海芬兰湾

然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并不老实安分。公元8至11世纪,著名的维京海盗就来自瑞典等几个北欧国家。他们虽然不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主体民族,但他们强横暴虐和追逐利益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当时人口中占大多数的斯维尔人和高特人,再加上南部神圣罗马帝国国教天主教的传入,最终形成了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优秀商业民族——北欧民族。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地,但最主要的活动范围就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维京海盗

11世纪前,统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政权是丹麦王国,是囊括挪威、瑞典南部、英格兰和苏格兰大部土地的“北海大帝国”。

北海帝国

到了12世纪,瑞典人开始在半岛上建立自己的瑞典王国,这时期关于他们的史料较少,流传较广的是当时埃里克家族和斯沃克家族统治瑞典的事迹。在他们的统治下,瑞典人于1157年征服了波罗的海芬兰湾北岸的芬兰地区,并在东北欧地区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公国。

与瑞士相似的是,瑞典刚成立时也是由一些自治性较强的省份与地区所组成的松散王国,且主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地区。但与瑞士不同的是,瑞典一开始就确立了君主制,由国王来负责各省事务与对外战争,为日后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尽管有了一定的实力,但相比称霸北欧地区几百年的丹麦王国来说,瑞典只是个小弟。最著名的事件是: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为了与南部德意志各邦组成的汉萨同盟争夺波罗的海和北海地区的贸易主导权,在1397年威逼瑞典、挪威和冰岛加入自己建立的共同防御体系“卡尔马联盟”。这代表着挪威和瑞典都成为了丹麦的附庸,丹麦国王不仅对瑞典的国内事务加以干涉,甚至还在一段时期兼任了瑞典国王。

卡尔马联盟

反叛宗主国:大多数欧洲强国的必由之路

丹麦王国主导的卡尔马联盟,在对战汉萨同盟时大多处于上风,曾夺占了其波罗的海沿岸城市荷尔施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然而长期与欧洲大陆国家保持密切贸易联系的瑞典,对丹麦连年战争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越来越不满,冲突的种子开始埋下。

从15世纪开始,丹麦的国势开始走下坡路。一方面,从14世纪中期爆发并蔓延至整个欧洲的黑死病,让丹麦损失了大量的人口与财富。另一方面,与德意志各邦的战争使得丹麦人财两空,动乱频仍。在这样的形势下,瑞典爆发了贵族领导的反丹麦独立暴动,暴动在16世纪初达到了最激烈的程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决定采取雷霆手段,于1520年派遣大军进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血腥屠杀叛军来镇压独立运动。但克里斯蒂安没有想到是,这样做就像将一粒火星丢进火药桶,瑞典人在领袖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在达拉纳掀起了规模更大的起义。

古斯塔夫·瓦萨,古斯塔夫一世,

瑞典国王(1496-1560年)。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古斯塔夫借助汉萨同盟盟主吕贝克的帮助,于1523年击败了前来讨伐自己的丹麦军队,并于6月6日加冕为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正式宣告瑞典王国瓦萨王朝的独立。这一天现在被瑞典人视为国庆日。可怜的克里斯蒂安二世不但没镇压成功,还被别人抢走了自己的位子。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

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

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在15至17世纪结束附庸关系的欧洲国家,还有法国、沙俄、普鲁士、瑞士等,他们后来都成了欧洲大陆上响当当的角色。所以当小弟基本是欧洲强国成长的第一步,瑞典自然也不例外。

宗教改革:新教乃吾之利剑

欧洲古代的历史总让人觉得特别混乱,不仅是因为欧洲各国王室间复杂的联姻关系,还缘于这些国家在相处过程中,朋友与敌人的身份总是在不断的变化。

瑞典王国在借助汉萨同盟的力量获得独立时,交换的条件则是做吕贝克的小弟。但是只要见过光明的人,就不会愿意回到黑暗之中。古斯塔夫一世选择和昔日的宗主国结盟,摆脱了汉萨同盟对自己的挟制后,大力发展自己的商业和贸易,成为了欧洲最富有的君主之一。

与此同时,由马丁·路德掀起的新教改革在德意志如火如荼地展开。丹麦率先改宗路德宗,而瑞典受到丹麦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接纳新教思想的兴趣。

马丁·路德马丁·路德(1483 1546年)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当时的瑞典王室认识到,改宗新教不仅能让自己获得新教贵族和资产阶级对自己的支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与信奉天主教的西吉斯蒙德三世争夺瑞典王位(西吉斯蒙德三世是瑞典国王约翰三世的儿子,因与波兰联姻的关系成为波兰国王),还能以此为剑,将自己塑造为新教的守护者,去征服不听从自己号令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原因下,瑞典最终改路德宗为国教。

要想拓展自己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利益,瑞典必须击败周边的两个强邻——丹麦和俄国。继位的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决心取代丹麦对北欧的统治权,于1563年与西班牙结盟,发起了对丹麦的北方七年战争。

丹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拉拢了汉萨同盟和波兰王国一起应对瑞典的挑战。丹麦方联军闪电般得突袭了瑞典要塞埃尔夫斯堡,对瑞典沿海地区实行海上封锁,陆上则派遣大军逼近斯德哥尔摩。但瑞典背水一战,于1565年击败了丹麦海军,夺回了制海权。

北方七年战争

攻打埃尔夫斯堡

然而瑞典内部政局不稳,埃里克十四世被国内贵族推翻。但丹麦没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反而陷入了同瑞典的拉锯战争中。几年之后,两国都精疲力竭,于是就签订了《什切青和约》,瑞典赔巨款赎回埃耳夫斯堡。丹麦惨胜如败,进一步丧失了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与影响力。

瑞典在休整了一段时间后,面对俄国第一任沙皇伊凡雷帝抢夺波罗的海的野心,于1570年联合波兰立陶宛联邦,与俄军争夺利沃尼亚地区。在利沃尼亚战争期间,图谋东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异教入侵者奥斯曼帝国攻击俄国南部地区,瑞典则趁机抢占俄国控制下的芬兰湾南岸的纳尔瓦、科列拉和卡累利阿等地区,从北路牵掣俄军。

纳尔瓦俄军围城

沙俄面对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与新兴强国瑞典与波兰的同时进攻,实在是双拳难敌四手,被迫与瑞典在普柳萨河畔签订了和平协定,将纳尔瓦和俄控芬兰湾地区交予瑞典。英武的伊凡雷帝在晚年吃了这么一个大亏,只能靠优秀的子孙彼得大帝来帮他找回场子。

经过两场漫长的战争,瑞典虽然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但还是迈出了称霸波罗的海的关键一步,并树立了自己的强国信心。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的“千古一帝”

时光车轮驶入了17世纪,放不下身段的丹麦王国想要重回自己波罗的海大哥的身份,派军队袭击瑞典东部的卡尔马要塞,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卡尔马战争。

卡尔马战争

起初,丹麦打出了顺风局,逼得瑞典国王卡尔九世提出以决斗的方式结束战争。丹麦得陇望蜀,想要瑞典臣服自己,不肯放弃战争。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夫主动请缨,率军南下攻入斯堪尼亚地区,为签订《克奈雷德合约》争取到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这场战争引发了瑞典反丹麦的民族主义情绪。

古斯塔夫·阿道夫自幼便展示出了过人的领导才能,对瑞典所面临的形势洞若观火。在卡尔马战争失利后,他清醒的认识到,波罗的海瑞典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只有夺得波罗的海的控制权,才能够保护瑞典的商贸利益,并进一步参与到欧陆利益的争夺当中,最终成为大国,而波罗的海周边的丹麦、神圣罗马帝国、沙俄和波兰立陶宛联邦都是自己明面上或潜在的敌人。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Gustav II Adolf,1594-1632年),

瑞典瓦萨王朝国王,生于斯德哥尔摩,

是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国会封为“大帝”者,清教徒称之为“北方雄狮”。

然而,瑞典此时的实力与其野心却是不匹配的。海军不如殖民帝国西班牙和海上马车夫荷兰,陆军则比不过德意志。如果想迅速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就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古斯塔夫二世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和工业开始。一方面,在瑞典这种贵族主导的国家,充分发掘底层农民的力量,是建设国家的必由之路。因此,国王颁布法令,保护农民的自治权,以免受到贵族任意压迫,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采矿、冶炼和军事工业,吸纳各类先进人才来推动工业发展,从而带动手工业工场的繁荣。

奠定物质基础后,古斯塔夫二世开始改革军事制度,改良军队装备。鉴于欧洲传统雇佣兵制度的弊端,他决定在全国实行征兵制,以解放的自由农民为军队主体,进行严苛的训练,严格军队的纪律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开了欧洲军队职业化的先河。同时,他命令全国的军队装备新式的火枪火炮,增强部队火力,并改良旧的莫里斯方阵以适应火器作战的需要。

古斯塔夫二世与士兵

古斯塔夫二世用事实诠释了什么叫单车变摩托。1618年,以德意志哈布斯堡王朝为核心的天主教势力同英国、法国、荷兰为核心的新教势力展开了为期三十年的大战。瑞典作为新教势力的先锋,并没有马上投入到与哈布斯堡王朝的争斗中,而是帮助沙俄对抗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入侵,取得了较大的战果,让波兰人认识到了瑞典的实力。

在1628年,古斯塔夫二世决定出手。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名将华伦斯坦率10万大军围攻波罗的海港口城市特拉比松,他派遣军队击退了来犯者。备战两年后,他亲率1.5万军队进入波罗的海南岸的波美拉尼亚公国,与德意志军队正式交火。

瑞典军队的到来,让信奉新教的德意志城邦“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但古斯塔夫二世面对的形势比较严峻:神罗皇帝在北德意志地区驻守了10万大军,以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为代表的大选帝侯势力又想做周旋于新教势力与皇帝之间的骑墙派。明智的他选择稳固新占领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作为棋子,一步一步地向德意志腹地挺进。

此时的神罗皇帝费迪南却出现失误,其大肆揽权的行为将越来越多的新教诸侯推向古斯塔夫一边,新教城市马格德堡就宣布响应瑞典军队的到来,但德意志名将蒂利伯爵率军前来围攻此城,在瑞典援军到来之前屠光了居民。这种做法将萨克森和黑森等骑墙派推向了瑞典。古斯塔夫率领已扩充到4万人的联军,南下与蒂利伯爵的军队在布莱登菲尔德地区展开了一场大会战。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

古斯塔夫二世以优于对方的装备和战术指挥,狠狠地揍了蒂利伯爵一顿。这场战争真正打出了古斯塔夫的威名,他趁势进逼天主教核心地区巴伐利亚,并于列克河战役中再次大败德意志联军,击毙老对手蒂利伯爵。

古斯塔夫之名,在德意志的大地上已经如雷贯耳,他和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拿破仑一世等人并称为欧洲最杰出的军事统帅。

但天妒英才,在1632年的吕岑会战中,一贯喜欢冲锋在前的古斯塔夫身中流弹,当场阵亡,瑞典军队怀着为国王报仇的心态,击退了神罗第一名将华伦斯坦。瑞典这位“千古一帝”给瑞典打下的基础,足以让瑞典拿到三十年战争胜利的果实。

吕岑会战

功成最后一步:殴打曾经的亲家

古斯塔夫二世死后,瑞典军曾一度被德意志军队击退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在法国的帮助下,瑞军先后在波西米亚和纳林根会战中大败德军,并在马思豪森和兰斯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逼迫哈布斯堡一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这场战役中,瑞典不仅夺取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波美拉尼亚、维斯马、威尔登和不莱梅等地,还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使自己的实力又跃升了一个档次,基本奠定了称霸波罗的海的基础。

上文中提到的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也曾兼任过瑞典国王。后来,瑞典贵族将其废黜,导致西吉斯蒙德三世派遣波军入侵瑞典,之后被新继位的国王卡尔九世打败,从此,波兰与瑞典两国由亲家逐渐成了仇敌。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三十年战争中也损失惨重,但仍占着波罗的海南岸的部分地区。丹麦此时也已经十分衰弱,瑞典决定将两个一块收拾。

瑞典先在1655年联合之前被波兰欺负过的沙俄和普鲁士,给波兰立陶宛联邦带去了“大洪水”,迫使其割让波罗的海南部沿岸地区。之后于1657年发起对丹麦的进攻,夺占了斯科讷、布勒金厄等港口城市。至此,我们可以说,瑞典已经把周边的国家全部揍了至少一遍。

大洪水时代中的华沙战役

差不多到17世纪的后半叶,瑞典王国达到全盛,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俄国、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全部收入囊中,将波罗的海变成内海的梦想得以实现。

后记:盛极而衰的不只是中国王朝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事情到极致就会往反方向发展。瑞典作为一个欧洲小国,称霸波罗的海已是其发展的极限。享受好日子不过50年,就在18世纪初的大北方战争中被俄国击败,开始逐渐丧失对波罗的海的控制权。

大北方战争甘古特会战

如果瑞典统治集团依旧优秀,不犯致命错误的话,能否稳居波罗的海?答案是依旧十分困难,无论如何发展,偏居北欧的它在人力、土地和资源方面都与沙俄和英法等国相差很多,而且他的这些对手当时都处于上升期,拼消耗是没有希望的,只会延缓其交出霸权、退居二流的速度罢了。

但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瑞典在退出了大国争霸后,躬耕于北欧,做一个“安宁王国”,也是十分逍遥自在。

参考资料

世界大历史 .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 (英)C.W.克劳利编

瑞典史 . 尼尔·肯特

试析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 陈翔.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王海艳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词条  内海  内海词条  瑞典  瑞典词条  变成  变成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