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李牧的人生巅峰,把秦国主将打得逃亡燕国,...

一、桓齮(秦)战扈辄(赵)

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军将隆隆开动。统兵大将桓齮,率领十五万生猛大军,浩浩荡荡、壮气吞牛。此战桓齮早有周密计划,他从东郡出发,向东北进入赵国东部。这里黄河分道,地势平坦,是赵国重要的产粮区。

桓齮分一支三万人的秦军围住东武城,其他军马就在方圆百里之内收割粮食。

春秋时期郑国曾在东周领土上收割粮食,结果东周忍气吞声,并未做出反应。桓齮借鉴这个办法,希望将赵军主力吸引过来,进而一举歼灭。若赵军主力不来,秦军也可满载粮草而回,赵国则要过个饥荒年。

赵国上下闻桓齮夺粮,这比攻打赵国城邑还令人愤慨,赵悼襄王年龄不大,出战的决心却不可动摇。赵国这次派出老将军庞煖钦点的接班人,将军扈[hù]辄[zhé]。

扈辄统领的赵军约十万,人数虽然不及秦军,但气势上可针锋相对。

此战桓齮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烧粮!以此混乱救火的赵军

在农耕文明中,抢粮是可以的,但是烧粮这个做法,几千年的战争中都很少见。“民以食为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桓齮也顾不得会得罪多少人,至于有无因果报应,先烧了再说。

这场大战大致情况是,赵军组织百姓救火,秦军砍人头,结果是十万赵军被斩首,连扈辄也阵亡了。

桓齮在东方战场,取得一场自长平之战以来,斩首最多的一次胜利。在秦军当中桓齮有了个“小白起”的外号,其他的王翦、杨端和、李信等人,地位都不如桓齮。

二、李牧(赵)战桓齮(秦)

第二年,桓齮绕过赵国南部的邯郸地区,登上太行山,从北上党攻打赵国中部。

桓齮这个打法,有点像白起当年打韩国,从中部将韩国分割为新郑地区和上党郡。这次桓齮是想把赵国分割为南部的邯郸地区和北部的中山地区。

桓齮连克赵国中部赤丽、宜安两城,邯郸朝野震动,照这样下去,赵国不久就会被切割为南北两块,届时离灭亡就不远了。

由于赵国在一年前把十万常备军损失得一干二净,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某位将领能力挽狂澜了,赵国不但需要名将,更需要军队!

赵国的军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常备军,二是各地守军。

常备军自长平之战损失四十五万之后,又不断从各地守军抽调人手,但是随着战争不断进行,常备军越打越少。将军扈辄统领的那支十万赵军,就是赵国常备军的全部力量。

此时赵国要抵御秦军,就不得不令其他地方的守军来勤王。而各地的守军,以北边五郡将军李牧的守军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

春平君无奈以赵王迁的名义,令李牧率军回援南线战场。将军李牧,先前低调近二十年,然后大破匈奴,至此时,他又沉默了十余年。

李牧边军鼎盛时期达到三十万之众,大破匈奴一役动用十七万,伤亡四万五千。后来赵国南方兵员吃紧,不断催促李牧派军支援,因此李牧军人数不断减少。到这个时候,李牧总兵力仅有七万六千人,李牧放弃长城一线,留一万三千人守住北方个要塞,领六万三千人南下驰援。

比较一下桓齮和李牧,从名气上看李牧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桓齮的主要战绩来自对付赵国,他先后攻克过赵国东北河间、南部和中部多处城池,还有过全歼赵国常备军十万的记录。

在秦始皇的三大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中,桓齮的战功比王翦更辉煌,刚出道时三大将军的座次是王翦、桓齮、杨端和,如今随着各自战绩的不同,已经悄然变化为桓齮、王翦、杨端和。(王翦的赫赫战功,是桓齮兵败后才有的)

桓齮绰号“小白起”,是秦始皇帐下头号猛将!

李牧,在北方为将三十多年,赵国一个边地镇守的将军。即使李牧曾经大破匈奴,也有过攻占燕国城池的记录,可这些战绩都是他统领北方守军创造的,此前李牧从未统领过赵国的中央军(常备军),也从未与与秦军作战。

赵秦两军,在肥累相遇。李牧南下之时,沿途在中山境内补充一万多兵力,军力达到近八万。

李牧赵军列营,建造壁垒,坚守不战。李牧还大玩防御匈奴的那些招数:每日杀几头牛犒劳军士,训练骑射,就是不出战。

李牧大破匈奴之前,近二十年时间都是这个坚守不出的战术,桓齮眉头紧皱,对部下道:“昔日廉颇以坚壁拒王龁,今日李牧亦用此计,若我不变,则难破赵军。”

桓齮作为嬴政帐下立功最多的大将,当然不愿意把自己耗在这,让王翦、杨端和等人在其他战线上抢了战功。于是桓齮分兵一半七万余人原地对付李牧,亲自领七万余大军向南攻打甘泉城。

桓齮的意图是,你不动我就向南,一座一座城池攻占,一直到打到邯郸。

赵军中军大帐,李牧抖抖白黑相间的长胡须道:“秦军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也,兵家所忌。秦军攻甘泉,其营必虚,又见我坚壁已久,不为战备。不如攻其营,若袭破其营,则桓齮之气夺矣!”

夜晚来临,李牧布置大军。天昏地暗排兵,月下风前布阵。

前队步兵,抬着木板,架在秦军营寨前的沟渠之上,又移走拒马,清除荆棘等障碍。虽然秦军用箭矢还击,然而夜色正浓,秦军不敢仓促出营,一盏茶功夫秦军营寨之外的障碍全部被清除。

随后赵国北方大军齐往秦军营寨杀来,虽然遭遇秦军激烈还击,但仍用绳索拉倒栅栏,数万骑兵涌入秦军各个营寨。

此战秦军吃了两个闷亏,一是夜色中仓促作战,未能出营寨阻挡赵军,让赵军迅速清理了营寨外的障碍。二是营寨内作战,秦军无法有效组织方阵,以致赵军大量骑兵如入无人之境。

秦军营寨之内,灯影战马,火映将士,长戈猛刺,弓箭齐射。马蹄下伤者哀嚎,只杀得满营喊声冲霄汉,星月无光,苍天叫苦。

桓齮将军队分为两部,结果证明并不妥当,当年胡阳在阏与之战犯下的错误,桓齮又犯了一次。

桓齮其实做好了赵军攻打营寨的准备,因此留下一半的兵力。可是桓齮没有料到,赵军的战力如此凶猛,据营坚守的秦军,居然被李牧赵军攻破营寨,只要少部分人逃出去。

桓齮闻讯,立即统领另一半人马,沿途收拾残兵,来找李牧决战。

按照常理推论,李牧用同样数量的人马去攻打秦军的营垒,秦军近乎被全歼,李牧军肯定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毫无疑问是惨胜。

桓齮也是这么考虑的,他要趁李牧军伤亡惨重且疲惫不堪,用生力军来一举扭转战局。

桓齮想的没错,可是李牧却并不是一般的名将,李牧用兵从来不循规蹈矩,也无章可循。这次李牧军攻下秦军营垒,赵军虽损失不小,却并未伤筋动骨,因为赵军骑兵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战力接近匈奴,冲击力极强,这是秦军此前几乎没有遇到的情况。最为重要的是,赵军慷慨激昂,同仇敌忾,赵氏家族的号召力依然强大。

李牧已经做好,与桓齮的秦军一战高下的准备。

李牧重整军队之后,赵军尚有骑兵三万,步兵三万可用。此时的桓齮军,则依然有七万余大军,军力上桓齮还是占优。

秦军逼近赵军之后,发现赵军主力正往北撤退,也就是往滹[hū]沱[tuó]河方向撤退,按照常理推测,赵军应该是计划退守到滹沱河以北进行休整。

桓齮令秦军分为几队先后追击,力图将赵军主力歼灭在滹沱河以南,但桓齮也保持着几分谨慎,只有前军一万余人飞驰急追,后面的队伍做好支援准备。

事实上桓齮的谨慎完全是对的,因为李牧军在滹沱河附近集结之后,并不渡河,忽然调转方向,向秦军迎击过来。

一个黄昏之际,赵军偃旗息鼓,人衔枚,马摘铃,如狂风般集卷而来,秦军前部遭遇包围。

李牧用兵,很重视左右两翼,破匈奴如此,打秦军还是如此。就像足球比赛当中的主教练,很喜欢制定左右边路,两翼齐飞的战术。

一万多秦军陷入赵军的重重包围,又一次近乎被全歼。尔后赵军马不停蹄又向桓齮的主营发起冲击,秦军再次失利。

桓齮意识到败局已定之时,秦军尚有近七万余人。他指挥秦军层层保护后撤,意图撤回井陉。到了太行山上,李牧军要追击就不容易了,秦军兵败而山不倒。

可是李牧似乎早就料到秦军的撤退路线,沿途居然有其他赵军分路杀出,让秦军防不胜防,这才一败涂地。

桓齮军第一波撤退的军队离井陉尚有数十里,秦军大部都被赵军偏师缠住,后面李牧的主力追兵给秦军的压力很大。

山岭之中,桓齮在数十名亲兵策马护卫下,忽然数赵兵不知从哪儿杀出,举着明晃晃的长矛,厉喝连声,往他们的坐骑狂刺。

桓齮的护卫不等主将下令,争先恐后挺身而出保护主将。桓齮额头闪现一滴冷汗,连主将身边都出现赵军,秦军此时已经完全被赵军截成若干段,各自为战。

桓齮猜到李牧大概连“7井陉”也拿下了,若自己是李牧,既然前面的计划做的这么细致周详,绝不会忘记拿下通往“井陉”的路口,彻底堵住秦军归路。

桓齮逃命的功夫不愧“小白起”称号,至关紧要时刻,他将秦军分为两部,大部分人马继续向西撤退到井陉。而他自己领着数百骑,反其道而行之,向东北方向疾进。

桓齮这个当机立断的决策,让李牧军绝对不能鱼与熊掌兼得,李牧军要么改变计划,在“7井陉”阻击撤退的秦军,要么重兵去追击秦军主将桓齮。

最后李牧还是选择歼灭大部分秦军,只派少数追兵向北追去,桓齮得以逃往燕国。

桓齮去燕国的初衷是因燕国与秦国为盟国,他可以借燕国返回秦国。但是秦军这次损失太大,伤亡过半,余者逃窜,十余万人灰飞烟灭,桓齮料到若是回国,难逃杀身之祸。桓齮不敢归国,改名叫樊于期,在燕国滞留下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燕国  燕国词条  秦国  秦国词条  李牧  李牧词条  主将  主将词条  逃亡  逃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