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三国传播的主要理念

闭上眼想一想,对中国历史了解最多、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三国。这段几十年的历史,不论疆域拓展、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还是人民生活水准,都排不上号,它为什么在国民(史学界以外)心中印象那么深?影响那么大?

首先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演义的历史,没有哪部书像《三国演义》那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好多经典故事,又被编成戏剧、评书、电影等多种传播样式,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解,《后汉书》等正史不得不甘居下风。

历史一般以四种样态流传后世。即: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文学的历史,民间的历史。民间的历史,也可以称之为社会的历史、百姓心中的历史,而百姓心中的历史受文学的历史影响最大。

《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三国史”普及率如此之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精彩故事传递着切合人们价值判断、精神向往的理念和追求。综合多样的三国史,向世人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呢?

广闻道(微信订阅号 广闻道)理解排在前三的是:效忠、仗义、智谋

效忠

三国史在百姓心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效忠皇朝、皇帝、皇权和皇族。效忠则为忠臣,否则就是奸臣。忠臣就是好人,奸臣就是坏人,忠臣就是道德楷模,奸臣就品质低劣。非忠即奸,非好即坏的是非定论,很难准确反映复杂的历史人物,但却是很多人共有的逻辑判断。

普通百姓很少看正史(24史),对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也不热心,要的是好看、好玩、精彩,只要符合自己心意,便口口相传,历史也就在口口相传中按照百姓的喜好,逐渐完善、丰满、生动、形象起来,越来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忠臣越来越忠,奸臣越来越奸,道德标准常常取代了历史真相,文学的历史也被视为真实的历史。

褒刘贬曹,是三国“文学的历史”褒忠贬奸的主体事件。尽管刘备打着难辨真假的“刘皇叔”的幌子,先是占了刘氏宗亲——刘表父子的荆州,又背信弃义,霸占了刘氏宗亲刘章的益州(成都),而且后来只想自己做皇帝,没了恢复汉室的意愿,但罗贯中还是让他以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以恢复汉室为使命,给予他极大的褒奖,也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三国史。

所谓“忠臣”,就是忠诚原来的皇朝,又秉公办事,而且“良臣不侍二主”,正如“好女不嫁二男”。所谓“奸臣”,就是对原来的皇朝不始终如一,谋私为上,随时可以弃旧从新。

曹操虽然始终不敢称帝,不敢把那个手无兵权,早被架空的汉献帝拉下马,但他的形象永远是周瑜所说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做忠臣还是做奸臣,忠于前朝还是自立王朝,是曹操到死也争不脱的枷锁,即使这样,他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依然是奸贼、奸相、奸臣、奸雄,成了效忠的反面典型。

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是“汉室可兴,大业可成”的效忠汉朝的告白。他在永州(重庆奉节)受命托孤,刘备说如果阿斗不行,“彼可取而代之”,但他始终忠心侍主,成为效忠的楷模。六出歧山,屡败屡战,势必躬亲,“鞠躬尽瘁”,他对阿斗,至少从形式上极为尊重,远不像曹操玩弄汉献帝于股掌之中,成为效忠的反面典型。

还比如,后来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九伐中原。孙坚作为袁术的部下,袁术叛汉称帝之后,孙坚马上脱离袁术,依旧忠诚汉朝。26岁的孙策突然被杀之后,张昭、周瑜等力挺18岁的孙权继位,在大臣面前,主动执臣子之礼,率先垂范。也是忠于东吴故国的典范。三国历史留给后人的这类事件、人物和典型,举不胜举。

祖祖辈辈在封建帝制土壤中生活的人,很少思考制度合理与否。政治上,一般只停留在期盼明君的层面,三国时期没有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统领天下的明君怎么办?退而求其次,期盼名相良臣。这种梦想不自觉的切合了儒家忠君思想,或者说儒家思想多年的熏染,造就了民众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使封建皇帝喜欢的“君君臣臣”的等级和尊卑意识,百姓的道德期盼和统治者的维稳需求,殊途同归,三合一,产生了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一个“忠”字,在2000多年甚至更远的时代,催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稳固帝国专制的传奇故事。

仗义

刘备关公张飞拜了把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一天弄了一兜枣,三个人围坐黑灯瞎火的吃,摸到大的放下,摸到小的吃了,三个人都这样,第二天一看,剩的都是大的。这是民间广为传颂的故事。

关公失荆州,走麦城,被杀之后,刘备御驾亲征,倾全国之力,为关公报仇,导致夷陵——猇亭之惨败,蜀国由此走下坡路。当了皇帝的刘备,也把盟兄弟的义气看的至高无上。

关公被曹操俘获之后,护卫刘备的老婆10多年,不为曹操巧妙设计的权钱色所惑,一得知刘备的信,马上回到大哥身边,这既是对“刘皇叔”的忠,更是对盟兄的义。

赤壁之战,曹操被打得丢盔弃甲,带着张辽等10余骑逃到华容道,被潜伏拦截的关公大军逮个正着。无计可施的曹操让张辽上前,摆出一副可怜相,历数关公在曹营受到的恩惠,击中关公“仗义”的软肋,关公果然放行,关公一系列虚虚实实、知恩图报的故事广为传颂,成了民间哥们义气的代名词。

潼关之战,曹操被马超打得落荒而逃,就要被马超带领的西凉铁骑擒获之际,曹操的族弟曹洪,主动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大哥你快走,别管我”,手足之情展示的也是仗义二字。

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关爱之恩,族亲老乡同学战友帮助之恩,领导提拔重用之恩,同事同行接济之恩,路人拔刀相助之恩……任何族群,不是施恩之人,就是受恩之人,或者即是施恩之人,又是受恩之人。人们生活在施恩受恩之中,自然渴盼义气成风,期待仗义盛行。

罗贯中在文学的历史中,生动构思,巧妙设局,妙笔生花,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义士模型。满足了人们的道德期盼和精神需求,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共鸣,也表明罗贯中、陈寿等人对人性的深刻解读和准确把握。

义气,仗义,带着几分侠气,几分果敢,还有几分崇高,融合了“诚信,友善“、“文明”几种核心价值观的诸多要素,成为国人向往、尊崇的人格魅力和行为准则。

一段三国史,生动活教材。绝非强拉硬塞的运动式、刻板式、教条式灌输可比拟。

智谋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封闭的农村读过一本小册子——《说三国 学哲学》。听很多长辈都说“少不读西游,老不看三国”,潜台词,三国充满了智谋

智谋囊括了心眼、智力、智商、聪明、情商,谋划、谋求、谋略、韬略等多种含义。三国史留下的智谋,耳熟能详的就一大串: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智斗群儒。周瑜打黄盖,蒋干盗书。赤壁之战,诸葛周瑜诱使曹军链接战船。曹操涂改信件,离间马超韩遂。孙权相机腾挪,一会联刘抗操,一会联魏御蜀。杨修听了曹操在军中使用“鸡肋”暗语,猜透曹操撤军的心思。争夺皇位继承权,曹丕打亲情牌,痛哭流涕,表达对即将远征的父亲的牵挂,胜过当场赋诗,以才气争宠的曹植。曹操对曾投降又反叛,杀了自己的长子、侄子和贴身护卫典韦的张秀,第2次投诚,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诸葛亮挥泪也要斩掉“圈里人”——有才干、有威望的马谡……

三方割据,一时多少豪杰,形成了人类智谋的激烈碰撞。三角关系,一时又难以侵吞任何一方,给文韬武略提供了极佳的展示平台。

智谋,既是人类无形的稀缺资源,又是人们争相仰慕的理性财富。仕途官场、治国理家、敛财致富、研发技术、致力学问、升华生活……哪一行哪一事,都离不开智慧和谋略的指引。

人类的竞争、斗争、战争,人类的发展、进步、文明,包括家国的存废兴衰,最核心的要素是智谋。正如人类战胜其他种群,主要靠智谋一样。

智谋决定技能,智谋产生方法,智谋推进科学,智谋产生力量,智谋裁决胜败。

而三国这段极其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历史,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教训和丰富的经验,使梦寐以求的增进自身智谋的人们,找到了升级大脑可参阅的范本。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浪花淘不尽的是效忠、仗义、智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笑谈之后,能悟透“效忠,仗义,智谋”,三国这壶老酒就没白喝。

撰稿  广闻道

配图  颜力鸥

2020年1月10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国传播的主要理念  理念  理念词条  三国  三国词条  传播  传播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