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各个诸侯为什么不起兵反抗

武帝时期,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武帝决定实行推恩令。推恩令虽然有个“恩”字,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削弱各个诸侯的势力。推恩令规定,以后诸侯王需要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孙,一直到土地用尽为止,这样原本势力强大的诸侯领地便会被越分越小,大大减少对朝廷的威胁。各位诸侯肯定也明白推恩令的真正目的,为什么这次他们没有起兵反抗呢?其实武帝这招阳谋让他们根本没有起兵的理由。

何谓阳谋?简单点说就是顺势而为,用计光明正大,即便对手知道你的目的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无法破解,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达到目的。

刘邦分封埋下隐患

历史上有名的阳谋不少比如孙膑的两次围魏救赵、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及今天要说到的推恩令,推恩令堪称史上最妙的阳谋,困扰西几任皇帝的大难题,被此人一招解决。楚相争时刘邦实力不如项羽,为了拉拢更多的实力派只能分封异姓诸侯王以和项羽对抗,立国之后虽然陆续消灭了异姓诸王,但是刘邦有感于秦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镇守地方,所以刘邦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分封了齐、楚、荆、淮南、燕、赵、梁、代、淮阳九个刘氏宗室诸侯王。

刘邦在位时这些诸侯国还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这些诸侯王权柄很重,不仅拥兵自重,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所以到了文帝的时候,这些诸侯国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原本刘邦分封刘氏诸侯国是为了拱卫中央,现在反倒成了中央朝廷的莫大隐患,双方的矛盾逐渐加深,叛乱也时有发生。

七国之乱爆发

到了景帝的时候这种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请求削减各地诸侯王封地,以此为契机景帝先后削了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楚王刘戊等诸侯国的一些封地,下一步就是要对付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不愿坐以待毙,联系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一起七个诸侯国起兵反叛,这就是初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虽然最终平定,中央朝廷的权力也得以大大加强,地方诸侯王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但是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侯国的存在仍是一个大大的隐患,直到武帝时的重臣主父偃提出推恩令,才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个困扰了西几任皇帝的大难题。

推恩令登场

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正式上书武帝提出推恩令,建议令地方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原本诸侯国的继承者是嫡子或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样一代代下去那些大的诸侯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对中央的威胁依然存在。

现在推恩令一出,不仅嫡子或长子有继承权,其他庶子和次子也要分封,如此一来上一任诸侯王去世后,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都要分封,一个大诸侯国势必就被分成了若干个小诸侯国,如果子嗣更多的话小诸侯国更多,这样几代下去诸侯国越来越小,对中央的威胁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主父偃此举并非首倡,其实文帝时期的贾谊就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类似建议,只不过文帝有所顾忌没有真正推行下去,而主父偃的推恩令不仅更加细化而且得到武帝的大力支持。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推恩令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对于地方诸侯来说接受吧后果显而易见,不接受吧,庶子和次子们肯定不答应,祸起萧墙发生内乱几乎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强势的武帝更可以借此行废立之事,后果更惨,所以推恩令简直是无解的阳谋,各地诸侯都无可奈何不得不捏着鼻子执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推恩  推恩词条  起兵  起兵词条  汉武帝  汉武帝词条  诸侯  诸侯词条  反抗  反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