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高管妈妈告诉你:一个累坏了的家长,是一个...

在职场管理中,有个“古狄逊定理”,是由英国证券交易所前主管N·古狄逊提出的。

他说,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一个累坏了的管理者,是一个最差劲的管理者。

同理,在家庭教育中,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一个把自己累垮的家长,是最差劲的家长。

用溺爱筑起一道墙,养成“巨婴”坑爹娘

上午,突然下起雨来,我看隔壁院子晒了衣服,敲门未见应答,于是就帮忙把衣服收进我家屋檐下。

不久,隔壁奶奶蹒跚而归。说了一些“远亲不如近邻”之类的话,突然,她浑浊的眼中闪了一丝类似泪光的东西——

“我真的太累了,我想去养老院住,真的!”她看着我。

我赶忙将她让进屋,请她坐下,倒了一杯茶。

老奶奶今年73岁了,祖孙三人一起生活。平时里里外外的打扫、买菜做饭,照顾还在读小学的孙子,都是她一个人。

她年轻时宠爱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那时候她在工厂上班,赚辛苦钱,但是对儿子却有求必应,“再穷了不能穷了孩子。”她道。

“后来他工作不得志,说不干就不干了,在家待了好几年。我托人给他相亲,娶媳妇都是我出钱。孙子出生后,也是我一个人照顾的,他们既不拿钱回来,也不好好教孩子,每天回来吃饱睡醒,拍拍屁股就又出去了。”

“我那个媳妇狠心呀,说要离婚,孩子也不要了。现在这个孙子啊,学习不好,脾气还大。每天上学,不是忘记带书,就是忘了带本儿,今天忘了带书法课的毛笔,叫我送过去,刚刚在学校门口,他大发脾气,嫌我慢了……”

老奶奶擦了擦眼睛,“我这么大岁数,还在重新养‘幼崽’,这小白眼狼,和他爸一样没良心啊!我真的还不如住到养老院去,我太累啦!”

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安慰她,我既同情她,也为这一家三代人感到可悲,她用溺爱,亲手筑起一道墙,奉献自己的一切,亲手造就了“巨婴”坑了自己。至此,她仍然不会明白,是自己错了。

以爱为名的控制:我把全世界给了你,而你却想着逃离我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中,为了养育学霸女儿不惜倾其所有的母亲宋倩,真是让人又怜又恨。

为了女儿的高考,她辞掉重点中学物理老师的工作,全心全意当起备考“后援团”,她每天给女儿做药膳;给英子的房间安装隔音墙;为女儿制作的学习计划,时间颗粒度小到以分钟为单位;一切她认为与高考无关的事情,她毫不犹豫地清除干净,她阻止英子去天文馆当双语讲解员,毁了英子的乐高……简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然而,这种以爱为名的极端控制,把英子逼成了抑郁症,她甚至想以自杀的方式来摆脱母亲的控制。

“我实话跟您说吧,我想去南大,也是想离开北京,想离开我妈。”英子对刘静如是说。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当她站在桥上对着妈妈吼出这两句话,她的心里对母亲何尝没有愧疚?于是她又说:“对不起,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不配得到您的爱。”

孩子最好的管理,是让孩子自我管理

最近,一位大一新生因为生活费问题,上了热搜!

#新生向父母要4千生活费遭拒#

这名大一女生发求助帖,她希望母亲每月给4500元生活费,但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而另一位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借钱”上大学,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曾健宇告诉记者,自己在暑期已挣得部分学杂费,其余是找父母“借”的,以后会尽量“还”给他们。

“我现在每月生活费1700元,父亲和我说过,我18岁以后的钱都是向他借的,以后都要还的。”

虽然部分网友对于父亲的做法表示出质疑,认为太过于冰冷,失了亲人间的温情。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曾健宇对自己的开支有清晰规划,除了日常开销,还计划每月存两三百元做创业基金,打算在大学做程序开发赚生活费。

他有规划,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

同样是00后大一新生,对于生活费的态度,折射出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高下立见!

爱你,不是什么都无条件給你,而是让你学会承担!学会创造!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其《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极力倡导,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为促进心智的成熟。

父母必须首先做出分离的姿态,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父母要忍住干涉孩子、替孩子承担责任的冲动,学会爱中管教、划清界限,分清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

通过一句“这件事,你怎么看?”,把孩子的问题温柔地还给孩子,就是把做决定的责任归还给孩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当甩手掌柜,真正好的家长,“懒”在手脚,“勤”在大脑。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让孩子既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又积极自主思考。

明确划清界限,由包办型转为引领型,孩子就得到选择的机会,自行评估选择方案,承担相对应的行事后果,因此变得独立而自律,父母也就不至于感觉疲惫了。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错误的角色,把自己累垮,成为最差劲的家长。

1.拯救者

孩子回家,磨磨蹭蹭,看看电视,逗逗狗。你会不会忍不住一遍遍催促:“快去写作业!”

孩子早起,“妈,我的袜子在哪里?”

你会不会急匆匆关掉灶上的火,一边责备着“都多大了?一天天地只知道动嘴巴,你咋这么懒?”,一边去衣柜里找到干净袜子递到孩子手中?

这些熟悉的家庭教育场景中,你是否享受着被依赖的成就感,执着地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却没有觉知自己已经侵犯到孩子的自由空间?

2.牺牲者

“我为了谁啊?我不都是为了你好吗?”

“为了你,我操碎了心。”

“要不是为了照顾你,我怎么会辞职?”

“要不是为了你,我和爸早离了”……

想必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语。长期以来,在孩子面前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形象的父母不在少数,想用“牺牲告白”感动孩子,然而是这份“良苦用心”却常常适得其反,亲子交流障碍由此产生。

父母却不自知,仍沉溺于所谓的“好父母”形象中,不经意间把孩子推向“放纵者”的角色,本该相互独立的两个人,就活成了亲子共生体,相互束缚、相互牵制,均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

界限不清、相互牵绊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和孩子往往进行着相互牺牲的索取,成为两个灵魂无法独立的人。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在《情感暴力》中对写道: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其实,父母自我牺牲式的代价和貌似没有期望的期望,孩子是能察觉到的。背负着父母“劳苦功高”的压力,孩子或者步履维艰地前行,或者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放下重担不再背负。父母之爱,就这样沦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羁绊。

用一则小故事,作个总结

一个男孩问迪士尼的创办人华特:“你画米老鼠吗?”

“不,我不画。”华特说。

“那么你负责想所有的笑话和点子吗?”

“也不。我不做这些。”

男孩很困惑,接着追问:“那么,迪士尼先生,你到底都做些什么啊?”

华特笑了笑,回答说:“有时我把自己当作一只小蜜蜂,从片厂一角飞到另一角,搜集花粉,给每个人打打气,我猜,这就是我的工作。”

在童言童语之间,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不言而喻。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应该成为一个这样的“管理者”,即“引领者”,而非亲力亲为的“救火队员”,事无巨细地参与孩子的一切,剥夺了他,也迷失了自己。

一个把自己累垮的家长,是最差劲的家长。

写在最后: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我是@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个  一个词条  高管  高管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告诉  告诉词条  妈妈  妈妈词条  
亲子

 如何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小孩子注意力都很难集中,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如何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操作方法01: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如果有另外的事找她,肯定就会影响到她的注意力,所以培养小孩专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