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智能教育不能替代学校

育邻梦

智能教育来到,孩子还用去学校上学吗?

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的追求更好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产工具,其本质是追求实现更好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以追求更高的生产协作效能。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家长和师长引导孩子学会融入社会生活与人协作的能力、认知世界的工具,与人协作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文字语言学、数学、道德与法律,认知世界的工具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

学习成长

学校的本质是为提升社会分工协作效率

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 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只不过对于“培养人才”之内涵是更为丰富、更顺应人之个性发展国家需要及社会进步,也使学校更显生命与活力。

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分工与协作,每个人都通过得到他人提供的帮助成长自己,比如孩子获得家长和老师的教导获取生活的技能与知识;每个人又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为他人提供成长帮助,进而获得他人的帮助,比如孩子给予家长幸福生活的期待,所谓“养儿为防老”,工人辛勤的劳动为的是获得劳动报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足。而学校也正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分工的大势,从原本一对一的“父教子承”变成先生或师傅带徒弟,进而发展到今天一位老师教授多个班级成百上千的孩子。这都顺应了社会生产大分工的需求,原始社会男性狩猎之时,妇女在居住地看护孩子和老人,担负起了师长的角色;农业社会,人们在劳作农忙的时候会将孩子寄托到有文化的先生家或者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直接送孩子到学堂学习数年;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同时要求劳动者参与生产的时间加长,于是人们在工作时间很难兼顾工作与教导孩子成长。因此,幼儿园、小学等为解决劳动者养育孩子和提升孩子成长素质的教学机构就应运而生,现今许多大的单位都内设有企业制学校,其本质就是为了员工能够更好的协调好工作与教育孩子成长的时间。学校的出现极大的解放了妇女作为“半边天”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让广大为人父母的女性劳动者能够将大部分精力投身到社会生产活动中来,而不是每天专职于家庭事务与教导孩子成长。

学校是推动社会分工协作的中坚力量,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这一组织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学校铸就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让一代代有志之士成为国之栋梁。

课堂传承知识、养成纪律观

学校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小世界

学校集中了大量同样处于成长学习期的孩子,他们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还具有相似的行为性格、同样的学习成长欲望,在学校孩子们能够更好的找寻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成长伙伴儿,也就是“青梅竹马”的成长伙伴儿。学校学习是和朋友一起学习同样的科学内容、一起玩乐,是孩子们在自由环境中与同龄伙伴儿共同成长、相互促进的学习历程,在这里孩子们开始选择与自己有共同喜好的伙伴儿作为朋友,在同学间练习如何与同学协作完成一定的学习、游戏任务。学校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有与他们兴趣相投的朋友、有一起解答一道难题的同学、有一起嬉戏打闹的同伴儿,学习本身缺乏乐趣,但有同学、朋友、同伴儿陪伴的日子却是幸福且快乐的。

学习期间游戏活动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1.促进孩子身体机能协调发展。游戏活动的基本动作是跑、跳、爬、滚,这些动作是人生成长活动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保障个体身体健康和获取成长资源的基本生活行为。游戏能够自自然的条件下通过孩子自主意识完成各项综合运动,能够促进孩子全身血液循环,锻炼心肺功能,增加身体运动控制能力和动作灵活性,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统合感知功能。游戏不仅仅是孩子自己完成动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完成动作,动作不达标或者灵活性不够都将影响孩子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而影响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为了获得相对于同伴的游戏优势,很多孩子都会刻意表现的更加优秀,他们会增强自己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游戏不仅仅需要身体完成规定的动作,同时需要使用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平衡、身体重力、身体动觉和嗅觉等综合生命系统感知外部环境,根据这些综合信息作出最准确有利的行为反应,比如孩子之间的追逐游戏,孩子就需要灵活掌握自己与对方之间的距离、判断最有利的前进路线。所以,游戏能够从根本上统合孩子感知系统的平衡发展。

3.促进语言系统发展。游戏是最基础的社交活动,游戏中需要做到游戏规则、指令等信息沟通与理解完美的结合,游戏中的每个个体即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彼此,同时也需要准确理解同伴所表达的游戏信息。这就要求孩子在语言表达与信息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够的发展,这也就是生活中时常能看见孩子更愿意与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而或者讲话更流畅孩子一起玩而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语言发育相对迟缓的孩子往往只能作为跟班。孩子们在彼此互动性游戏中,能够将自己最优势的行为展示给同伴儿,同时从对方学习到最具“童理心”的行为教导,孩子【同龄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更为流畅。

4.游戏促进孩子形成社交能力。人类成长活动的基础是社会性的,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活。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社交是人生成长活动中的必备技能,童年游戏为孩子之间彼此感知对方的兴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对立与合作极具现实意义。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42年时间采访了6,000受众,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的群居环境。“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化解冲突的能力都至关重要。童年游戏中的孩子们能够在无金钱、礼仪、地位等的束缚下自由自在的体验“合纵与连横”带来的分合红利,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与谁合作结盟、与谁竞争......童年游戏时光是孩子最开心快乐、充满自信的时刻,游戏中的孩子没有礼仪、尊卑、地位等级的约束,能够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需要与人合作,而不必考虑那些世俗的眼光。游戏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松,可放下戒备毫无畏惧的置身于快乐的世界之中,快乐的游戏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胆小退缩、不自信的小毛病。游戏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艺的才子、足智多谋的功臣、贤惠善良的公主,游戏能够让孩子更加全面的体验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动与所需承担的社会职责。

童年游戏无拘束,可让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之中“天马行空”,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游戏都是构造出来的,想象性游戏可以用模仿和想象去再现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反,也会在游戏中对过去的经验进行重建、改造、变化和新的创造,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样;建构性游戏中,儿童可以提高视觉空间能力,学习数量概念,在社会沟通游戏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与概念。另外,在游戏中儿童要不断地观察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反复的游戏过程,孩子的认知能力将得到不断提高。

同龄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孩子与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伙儿接受的。”他们会在彼此的游戏活动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警察、医生、老师等正面角色,还得有人扮演坏蛋、病人和学生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游戏关系,否则过于自我将很快失去玩伴儿。

孩子们一起学习互动

智能教育能够提升教学组织效率

教学活动一直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从最原始亲子间口耳相传、手把手的教导,到文字广为流传之后的私塾先生,再到工业革命过后的现代分级制教学,教育活动一直顺应社会发展的进步而进步。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自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组织形式顺应时代步伐,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

语言文字统一之前人类的教学活动只能通过各自的生活经验教导自己的孩子或者影响本氏族的孩子,教导的方法也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导,也就是手把手的教;文字被发明之后,开始有了专门的文化工作者,他们记录氏族后者后来国家内部的生产、交易活动,同时也监护起制定礼仪、规范与教导孩子的职责,这就是逐步出现的私塾教书先生;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中高等教育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教学手段也随着社会生产工具的提升得到极大补充,比如统一的教材从黑白到现在的全彩印,幻灯、投影、视频技术都已经大面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已经在诸多方面为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交易带来了便利,网络让生活在地球家园的人们能够通过BIT信息实现即时信息交流。

教学组织形式如同社会发展一样,都在提升组织实施效率,教育从最初一对一的家庭式教学,到后来一个先生同时教授几个学生,再到现在学校一个老师同时教导一个班级的孩子,同一天为多个班级授课。老师的工作效率也随着教学方式的革新得到相应的提升,网课更是让同一个老师能够同时为数万人同时授课,让课程内容超越教室的空间限制和语音的传播距离限制。同时,网课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对应风格老师的课程,录播网课内容更是成为一种公共教学资源。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更新节奏加快,每天都有大量新信息、新知识被创造出来,只有不断学习、时刻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对于学习内容的集中传授,网络课程可以加大传播效率,能够在新知识出现的第一时间奉送给需要的学习者。同时,网课的授课形式依附于网络工具,不需要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这为工作中的人们选择进修学习提供了方便,让人们能够利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网课为自主、自觉、继续学习带来了便利,让人们根据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成长晋升需求继续学习成为现实。

网课提升了老师的授课效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相应的教学场地、组织协调工作,对于新老师或者不在教育体系内的老师,实施起来就很不方便。网课很好的解决了教学活动中的组织难题,让教学活动组织能够快速、高效、易行,减少了对教育组织者组织能力、资源调配方面的高要求。网络终端、声像录制设备加网络就能呈现一堂精美的网络课程教学,让课程从数十人、上百人的组织团队,变换到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完成。

智能教育使用的数字教科书、数字教学设备、虚拟讲师让教学内容与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通过结合3D游戏、动画和人工智能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原本依靠老师个人魅力实现的趣味互动加入智能化的辅助工具。

网课组织形式灵活

智能教育手段作为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活动趣味性的工具,将对提升教学效率与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它不能也不会替代学校,因为人都有惰性,如果学习与工作的内容不能即刻见到成效,那么就会不自主的“偷懒”,这也就是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挂机学习、甚至借学习之名看其他内容的根源。所以,智能设备能够帮助人类提升教学组织效率,但是完全依赖智能设备提升孩子成长能力也是不可取的。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智能教育不能替代学校  替代  替代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智能  智能词条  学校  学校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亲子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哪些1、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宝宝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宝宝是在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