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我拍过很多***,但绝不向青色妥协!

来源:GO野(ID:GoyeChina)

                                              

他曾经出演过三十多部电影,甚至还拍过***。

                                              

同时,他又被成为“东方布列松”。

                                              

上世纪50至60年代,何藩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摄影比赛中得到超过280个奖项;从1958年至1965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1958年获十杰冠军。

                                              

这样“传奇”的人物!怎能不让人好奇?他就是大师级摄影师 -- 何藩

                                              

                                              

我拍过很多***,但我的摄影从未妥协过

                                              

说这句话的人叫何藩,国际知名摄影家、电影演员及导演,被称作“东方布列松”。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将****当做事业来做的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虽然拍**片,却创造了将**片拍成画风唯美、构图精致的文艺片的先例。

 ▽ 何藩导演,叶玉卿主演《我为卿狂》

上世纪50至60年代,何藩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摄影比赛中得到超过280个奖项;从1958年至1965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1958年获十杰冠军。

                                              

这样“传奇”的人物!怎能不让人好奇?

                                              

父亲送的相机,让他迷上摄影

                                              

                                              

1933年8月8日,何藩出生于上海。

                                              

13岁那年,何藩收到父亲送的一部 Brownie 相机,这是他迷上摄影艺术的启蒙。18岁时,何藩随家人移居到香港,自此他便醉心于这个都市的每一面,纵横交错的街巷、起伏坡道上的楼梯、电车轨道、中式小院前的西式路,这些原始的香港影像真实地印记在他的镜头里。

                                              

 ▽ 经典作品《阴影》 摄于香港

被拍卖出了 37.5 万港币的高价

                                              

1954年,何藩在铜锣湾的英皇书院看到一面白墙,他就思考加入一些元素构图,于是找了表亲站在角落拍摄,然后在暗房里加工出三角阴影效果。从“决定性瞬间”到设计构图,从被动的“等”到主动的“做”。这张经典摄影的创作过程为何藩之后出任导演打下了基础。

                                              

《日暮途远》摄于 1954 年,何藩当时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赋》中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意境,于是拍下这张照片。此照片经过五十年的考验,仍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成长在中产家庭,何藩却对着市井之气来了兴致,这大概都是因为看的文学书多了,也就“触景生情”。“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何藩说到。

或许,最动人的景象,就藏在市井百态中。

东方布列松,瞬间决定永恒!

凭着从小对光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摄影陈规,擅于捕捉自然光线形成的几何图形与线条,来呈现画面感和戏剧性。

 ▽ 异向,1958 

为了拍摄完美的作品,何藩总是一连数日在同一地点守候,只为等待适合的光线。当目标人物出现在最佳位置的瞬间,便按下快门,一气呵成。由于常在中环街市拍摄,何藩摸清了那里楼梯最佳光线的时间。他会从楼顶俯瞰,等待有人走过两栋楼,影子间隙的阳光地带,然后留下影像。

 ▽ 不确定的旅程,1956

这种拍摄手法与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极为相似,所以他被誉为“东方布列松”。

何藩摄影作品第一次获奖是在学生时期,拍摄的是黄浦江上的一艘船。回忆起来这件事的时候,何藩说:那时,我在外滩,看到黄昏日落时的归舟,觉得有点诗情画意,就拍了下来。

也是这次获奖,奠定了何藩摄影中古典唯美的意境。

他的摄影作品与郎静山亦不相伯仲,以新派摄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规传统尺寸,形成一套别具一格的摄影理念,引起摄影界涟漪,成绩骄人。

踏入演艺圈,接拍***!

1961年,在摄影界闯出了明堂的何藩踏入演艺圈,加入当时香港著名的邵氏电影公司,因长相英俊帅气,后从场记转入台前做演员。曾出演过三十余部作品,代表作有《不了情》《蓝与黑》《西游记》等。

其中,1965年所饰演的唐僧深受好评,并且演出续集《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

1966年,有片商同意出资给何藩拍电影,但出于商业的压力,只能是拍***。怕错过就不再能回头,何藩咬咬牙就接了,“在电影圈怎能生存?惟有为五斗米折腰吧。”他如此戏称自己。便一头扎入电影导演的工作。代表作有《春满丹麦》《花劫》《我为卿狂》《夜激情》《三度诱惑》等。

何藩不甘一生挂着***导演的名头。

他跟老板开条件,拍完一部***,下一部要拍文艺电影。谁知老板一顿呵斥:你们艺术工作者的脑袋,就是太死板。

他也不发火,温温吞吞又回到片场。只要到片场,他就能活过来。

即使拍***,那堆裸露的女性酮体,在光影下亦被何藩拍得极美。他认为,戏只分好坏,没有一二三级。他拍的电影《浮世风情绘》,就入选了德国世界电影年鉴“东方古典电影代表作之一”。

 ▽ 浮世风情绘

在这断断续续的挣扎中,何藩竟然也拍了几十年,终于因为顾忌家里面子,不愿妻子因为自己的身份被指指点点,他下定决心不再拍,移民去了美国。等到再一次捡起相机,已是几十年之后。

华人摄影界没有大师,

只有一个叫何藩的!

当时圈内有这么一句话,“华人摄影界没有大师,只有一个叫何藩的。”他对光线和瞬间的极致把握令人叹为观止。在其作品中,无论是光影、构图还是题材本身都无可挑剔。

 

▽ 人生的舞台,1954

 ▽ 影子里的生活, 1955   

 ▽ 箭头,1958

 ▽ 陷阱,1959

 ▽ 太阳光线,1959

 ▽ 看那儿!1960

何籓经常把自己当做一位窥视生活的人,在他的镜头里,光是创造好看画面的制胜法宝。为抓住美妙而易逝的光,他常常要花费连续几个小时,甚至数月的等待。

 ▽ 上海老茶馆,1946

 ▽ 一天的结束, 1955

 ▽ 充满烟雾的世界, 1959 

 ▽ 私人,1960

 ▽ 他的小小世界,1960

 ▽ 一首悲伤的歌,1962

 ▽ 学习的小女孩,1963

运用光影,何藩的影像里传达出来的,都是人们顽强拼搏,积极乐观的精神。

 

▽ 划船的长辫子女人,1963

 ▽ 风云突变,1958/1999

 ▽ 视觉超越, 1998

 ▽ 去极乐世界, 1952/2007

 ▽ 清晨,2011

 ▽ 镜湖,2011

何藩强调,摄影要有三到。一是眼到,二是手到,最重要的是心到。拍摄者必须要有感而发,千万不要无病**,为拍为拍。只有真诚且发自内心地记录,才能捕捉住触动你的一切。

 ▽ 远望,1958/2014

 ▽ 老香港印象,2011

 ▽ 艰难的生活, 1949/2014

 ▽ 迷失在其中,1951/2013

 ▽ 飘逝的日子,1966/2011

对于何藩来说,拍摄最多的还是香港的市井百态,因为长时间的居住生活于此,他对香港是再熟悉不过了。那个年代的香港是一个真正混杂的地方,东方与西方,富有与贫穷,享乐与苟且,新生与守旧。他的镜头里不只有黑白,也拍过彩片,依旧是对香港弄堂、小巷的最真实的定格。

或许对于何藩来说,创下多高的票房,有多大的头衔,都不及当年简简单单拍个照片来得快活。在摄影里,他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而无任何挂碍。

 ▽ 旋律,1952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认真和喜欢,耄耋之年的何藩仍然坚持学习最新的摄影技法,了解当下的摄影趋势,还托着老花镜趴在电脑前学photoshop,把早年1000多张旧底片一张张捞出来。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叠印,裁剪,拼凑……他不拒绝潮流,希望赋予照片新的生命力。

 ▽ 沙田的早晨,1953 

拍了一辈子的照片,何藩希望给这个世界留点历史和记忆。可有时意外比明天更早来临。2016年6月19日,何藩因肺炎恶化在美国与世长辞,享年84岁。

 ▽ 老街万花筒,1955

至此,一颗巨星陨落,世间再无何藩,再无努力捕捉香港的魂,记录香港人的苦难和坚韧的摄影师。

他用一生来告诉我们:

用眼睛捕捉的镜头只能称之为照片,

用心灵捕捉的镜头才是真正的艺术。

虽拍过***,

但他却从未向艺术低头!

这样的人注定一生都是传奇!

何 藩 语 录

▽ 竹人,1957 

“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可能受到我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小说或者电影的影响,意大利电影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种悲惨的生活与奋斗,我很自然的喜欢拍这类照片。”

▽ 贫民窟,1957 

“我读很多书,文学名著、音乐、绘画、电影都给我很多的灵感和启发。”

“其实,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很多导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 别离,1957 

“我和布列松除了拍摄风格相似,遭遇也很像,他很爱电影,原来也想做导演的。但电影这个媒介不能让他有更好的表现,摄影可以,所以他离开了电影圈。”

▽ 一天结束了,1957

“50、60 年代有句民谣‘鬼叫你穷啊,顶硬上啊’就是说‘谁叫你穷啊,咬紧牙关去力争上游。’对于这种草根精神,我当时很感动,想要人道主义地去歌颂他们,所以我很多照片都是拍这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 太阳光线,1959

“我觉得影子比物体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种抽象的味道,充满神秘感。”

“我很喜欢海明威说的一句话 ‘你可以毁灭我,但不能打败我。’香港人就是有这种拼搏精神,为生活奋斗绝不言败的决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色  青色词条  妥协  妥协词条  绝不  绝不词条  很多  很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