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为什么他们非要相信呢...

01:

最近关于权健的新闻很多人关注,也有很多同学在后台问我,这种一看就是虚假广告的谣言,为何总是有人前赴后继地上当受骗?

有同学对我说,自己在整理父母亲遗物的时候,发现床底下堆满了各种价格不菲的保健品。

有同学问我:“我公公婆婆一个光学教授,一个中字头高工,退休买了一堆保健品,还偷背着我们买,一想就知道是假的?为什么他们相信呢?”

有人对我说:“我妈这几年疯狂买权健的产品,我之前就说过很多次她不听。我给我妈转了各种辟谣文章她就是不信,她还给我转权健自己洗白的文章。”

真的是“中兴华为听了想打人”。

我以前其实写过有关老年人为什么容易相信养生保健品谣言的文章,所以今天把两篇旧文整理出来,希望能够解答一些同学的疑问。

“我都告诉你是假的了 / 都已经辟谣了,为啥你们就不听呢?”

老年人会相信谣言,并且相信以后你怎么也劝不了他。这正应了那句古话:“不孝有三,辟谣为大”。这些现象涉及了老年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死亡焦虑 + 认知能力不足。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基本认知能力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尤其是 45 岁以后。因此一些中青年人稍加理性判断就能分析出逻辑漏洞的文章,老人往往不能调动足够的认知资源来判定真假。

同时,因为身体及认知机能的下降,死亡焦虑加深了他们保持健康的需求。如此一来,简单粗暴的谣言养生党、夸大效果的保健品便获得了生长蔓延的温床。

大家比较下两幅图,第一幅是国家公布的老年膳食标准;第二幅是微信朋友圈中常流传的养生信息。

第一幅图又是图表又是术语;反观第二幅,耸人听闻、色彩斑斓、简单粗暴。

谷物类?畜肉类?200-350 克?宝塔结构?

研究这个的功夫,已经够他们阅读十篇《生姜堪比还魂药,可惜 99% 的人只当作料》、《两头大蒜让你活一百岁》并随手转发救人一命了。

而权健的宣传中有大量的词汇抓住了老年人的这一心理 —— 生命的奇迹” “当代神医” “8000 万买的抗癌秘方” “高科技负离子磁 CPU 芯片”,夸张、抓人眼球的说法成功地吸引了老年人的注意。

02:

“自欺欺人” 的积极情绪需求

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积极情绪比年轻人更多,他们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感更高。

每个人都害怕容颜衰老、体能下降、反应变慢,为什么老人幸福感反而提高了?

发展心理学中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不降反升的现象称为 老化悖论(paradox of aging),并以 老年积极效应(positivity effect) 来解释。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易受身体机能、认知能力下降的影响而产生消极情绪。

他们会主动调节,关注让人感到开心的刺激,回避让人不开心的刺激,使正面情绪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与年轻人 “丧文化” “反鸡汤” “心灵砒霜” 的流行风向相反,有时候,自欺欺人的心灵鸡汤、“起死回生”的“医学奇迹”,“包治百病”的“特大喜讯”,更能让人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因此也更能收获他们的相信和追捧。

03:

救人救己,发挥余热

老年人对于社会人际关系比年轻人有更强烈的渴求。

他们往往倾向于在关系中寻求“传承(generativity)”、“被需求感(a sense of being needed)”、“群体认同感(group identity)”,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当他们看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时,就会忍不住分享给身边人看,希望能引起大家关注。

而权健号称 “自然医学之父”、“民间秘方瑰宝”、“中华医学史册上将有我们浓重的一笔”,又是高科技,又是祖传秘方,恰恰满足了老年人“文化传承(cultural generativity)”的需求

而 “我们不是白衣天使却胜似天使”,“让更多人远离病痛和苦难”,“肩负历史使命,衷心系苍生,殷福泽万民” 等等,如此高尚的情操,如此伟大的使命,正是符合“社群传承(Communal generativity)”需求的典型代表。

这些话术之所以能获得众多老年人点赞和拥趸,

一方面,就是因为这会满足他们的被需求感,提高自尊(self-esteem)和积极情绪;

而另一方面,由于相比于年轻人传递个体基因的需求和动机,老年人更倾向于族群基因的保存和延续(因为个人基因进一步开枝散叶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因而关乎族群利益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他们关注。

同理,一些具有鼓动性的标题党也能够激起他们的被需求感和族群认同感 ——“传播出去你就能救一条命” “为了家人的健康一定要知道”。

而且据悉,权健的分享会上有很多人讲自己加入权健后周薪 5 万、喜提宝马的故事,鼓动观众成为 “未来的千万富豪”。

老年人退休后面临着经济收入锐减的情况,这时如果能增加收入来源,无疑是一种提高自尊,满足 “我还很有用” 和 “被儿女需要” 的需求的大好机会。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背后机制,也就不难理解老年人看似令人费解的近乎传销的行为了。

04:

为何老年人就是比年轻人容易轻信?

可能是脑岛(不是脑洞)在作怪。

信任的差异其实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出现了。2012 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有一篇文章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探讨了这个问题 —— 当老年人和年轻人同时看到陌生人的面孔时,他们会如何判断这些人的可信程度。

研究者准备了30幅面孔(根据事先的打分,将这些图片分为10幅可信面孔,10幅中性面孔和10幅不可信面孔)。结果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对于可信的面孔,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面对不可信面孔时则出现了显著的年龄差异,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

该文同时还探讨了这一现象中的神经基础,结果他们在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中发现脑岛(更具体来说是Left Anterior Insula)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敲黑板!是脑岛(insula),不是脑洞。

根据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脑岛的功能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预测决策是否安全等。研究中发现,在面对不同面孔时,老年人脑岛激活更弱(如图)。

由此可见,老年人在初次与陌生人接触时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从一开始就比年轻人存在更多上当受骗风险。

05:

您的好友骗子已上线

我们应当怎么办?

有人以为,中国的老人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被骗子抓住了贪小便宜的心理。

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其实老年人上当受骗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即使在物质生活极大丰盛的帝国主义美国,也一样存在老人大量受骗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年人的轻信,只有搞清楚了轻信的原因,可能才能进行相应干预。

以下有几点是可以借鉴的。

1)关注老年人决策中情绪的作用。

老年人决策更依赖情绪 / 经验,如何让情绪发挥引导作用可能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老年人关注自身情绪时的决策质量要好于关注细节时的决策质量,“三思而后行” 对他们来说反而不适用,最好是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就让他们对这些产品和机构产生坏印象。

2)相关部门的努力。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交易。但大家还是要注意 —— 

比如未成年人花天价给主播打赏,这笔钱法律上就应该退还,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老年人虽然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却是存在缺陷的,骗子们利用的正是老年人的认知缺陷,所以我们无法完全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把问题简单化 —— 更多立法是必要的!

3)最重要的一点:家人的参与,老年人需求亲密情感。

敲!黑!板!如果家人不能满足他们相应的需求,则会有其他人乘虚而入替代家人的作用,比如说,居家旅行必备的贴心好伙伴 —— 骗子。

专业的骗子不会一上来就直接开骗,他们循序渐进,一点一点获得信任。信任一旦建立,老年人就再也不会相信其他人了(即使他们被骗了,也会为骗子辩解)。

骗子会从嘘寒问暖开始,组建社群,以家人相称,一开始只是每天分享心灵鸡汤,学习小知识,分享喜提宝马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多么和谐,多么正能量!

等到群成员成为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再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行骗。看看人家有多用心经营,比一句简单的辟谣走心多了。

所以最管用的防骗方法,还是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多和他们交流。

最后,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都有儿孙绕膝相伴,天天快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他们  他们词条  相信  相信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知道  知道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