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什么是 “大国工匠”??

9月3日,抗日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举行,一大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之重器”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

在这些武器装备的背后,有一批朴实平凡,默默无闻却又身怀绝技的军工人,他们或拥有超越机械的操作精度,或能完成极端复杂的组装工作,或在无人敢于尝试的危险领域发挥着技艺和胆量,同时也用自己默默的坚守诠释着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这些“铸剑者”虽然背上没有刺着“精忠报国”,但他们的心中一直装着祖国,有信念、有信仰、有梦想,在他们身上,透射出来的是忠诚、奉献、专注、踏实,诠释的是这个时代的价值灯塔。

△《大国工匠》第二季人物宣传片合集

2015年国庆节,《大国工匠》第二季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这些岗位特殊,技艺过人、身份平凡的“铸剑人”,用震撼人心的影像向“大国工匠”致敬。至10月8日,央视新闻发起的微博话题#大国工匠#阅读量超过1.3亿,网友讨论超4万,“大国工匠”和他们亲手打磨的“国之重器”成为国庆假期里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深入生产一线采访的记者的眼中,这些大国工匠是什么样的人?在他们眼中,什么才算得上是“大国工匠”?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走近他们是我生平之幸

记者:王凯博

徐立平一家8口都是航天人,母亲对两个儿子岗位选择的建议,都是到最危险的岗位去,“有国才有家”是她对孩子的教诲。所以,徐立平和弟弟都在一级危险的岗位上。

长得帅,是几乎见过徐立平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徐立平却说,他的弟弟比他还帅,但弟弟却在工作中烧伤,面积高达70%!

徐立平一生的遗憾就是母亲患癌化疗期间,最需要他的时候,作为家中长子,他因工作未能在母亲身边。而这位母亲平生的唯一一次落泪,是自己患癌化疗期间,分了孩子的心!

一位伟大的母亲,托起了大国工匠。 “这么危险,有没有想过调离?”,徐立平认真思索了好一会儿,说:“我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这么问,感觉很突然。”这就是两代军工的选择,能够走近他们,传达他们的家国情怀,是我生平之幸。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记者:文为民

我们拍摄时,方文墨和他的徒弟们正在备战九月底即将举行的沈阳市“超级技工”大赛。方文墨要求徒弟们每天早上5点多到岗,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接着训练,训练中方文墨在不停地纠正徒弟的姿势。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拍摄,方文墨不好在镜头前表现得太狠。但训练完,徒弟们就纷纷开始“控诉”他们的师傅:方文墨平时看他们动作没做好会用大巴掌拍脑袋;甚至踢过他们的屁股。我问徒弟们“记恨不?”徒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严师出高徒啊!”

跟方文墨的同事座谈了解情况时,听一个70后的师傅说到这样一个现象:“70后主动加班、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但“方文墨班组”成立不到一年,在他那些以前很淘气的徒弟中,已经有两个成为了沈飞的技能带头人。

我想,真正的“大国工匠”,他身上应该有一种榜样的力量:不但自己干得出色,他的“工匠精神”还能感染和带动周围的人,只有大家一起,形成合力,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才能得到整体提高,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为什么坚持可贵?

记者:吴杰

为什么坚持可贵?也许因为人的本性里都有容易放弃的东西,生活中也总有让你放弃的条件。

卢仁峰年轻时失去左手,如果不干焊接工作,没有人会去责怪他,单位甚至还给他安排了比较轻松的工作,他管三十年仓库也一样可以做到爱岗敬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那个已经离自己远得几乎看不见的梦想,在三十年前,这无疑是一次拼搏,他拼了,他成功了,人人都说,没想到卢仁峰选的路是对的,而且这么难还走下来了。

从焊接管道到焊接坦克,卢仁峰也不是生来就懂什么叫做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到今天,手握着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攻关课题的他依然说不出什么高大上的语句给这期节目点题。他只是实在地认为,自己今天的成就,如果不给国家创造出价值,那就没有意义;如果不干出些别人干不了的活,那就不配叫大师。即使获得了许多荣誉,干出最牛的焊接产品依然是他的初心。

我们这个时代,缺少大师,也许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坚持。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沉默的力量

记者:李宁

说实话,采访毛腊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这绝对不是一个记者希望遇到的采访对象。话不多,而且还都是贵州话;用时髦的话说,他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采访初期真的是不知所措。所幸,窗户纸捅破了。

他相貌平平,走在大街上,你甚至都不会多看他一眼;他语不惊人,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个老实人,在另一些人看来,这个人木讷,甚至有些窝囊。然而,当你为国之利器喝彩时,当你为祖国强大欢呼时,你可曾知道,支撑这强大国防的力量,正是千千万万如毛腊生一样的普通工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朱自清散文中,父亲的那个背影令无数人动容,而在片子的结尾处,毛腊生的背影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平凡之中蕴藏的伟大。

感谢毛腊生,让我感受到沉默的力量。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军工绣娘:人剑合一 物我两忘

记者:张芊芊

采访中看潘玉华埋头操作,在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铅柱,就好像高僧打坐一样,心无杂念、全神贯注,人、心、手合而为一。千锤百炼造就的稳定手感,加上无比的耐心和毅力,让一千次操作如出一辙。

潘玉华说这一生受奶奶影响最大。奶奶是蜀绣高手,她从小看奶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鸟鱼虫都活灵活现,色彩变幻万千。虽然没有继承奶奶的刺绣手艺,但是奶奶刺绣时那份专注、忘我的境界深深植进潘玉华的内心。潘玉华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给她讲过《铸剑》的神话故事,干将、莫邪将自己的身躯投入烈火最终铸成传世宝剑。

我终于明白,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为何能成为我国军工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大师。因为她的血脉中传承了中华民族那份人剑合一、物我两忘的匠心文化,将手艺和生命融为一体。蜀绣织进了绣娘的心血和灵魂,而潘玉华做的焊接产品也代表了她的人格。

我们的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对“手工打造”PK“机械加工”展开了热烈讨论。高端的军工产品还靠手工制造是否意味着我们国家制造业的落后?一位设计师告诉我,最好的奢侈品都是手工打造的,顶级汽车甚至螺丝钉都要手工制作。手工的灵性是机器无可比拟的。工匠在制作时思考、体会和期待都会融入产品,产品会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机器的背后永远是人。重点不是手工强还是机器强,而是做事情那份执着专注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我国的现代制造业也会继续成为国人的骄傲。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特殊的“螺丝钉” 快乐的“猪八戒”

记者:杨潇

初见巩鹏,感觉他就像平时胡同里见到的大哥,一口京腔,光着膀子摇着把蒲扇,满嘴都是玩笑,随口一句都能透着一股子幽默。所以,普通人一个,而且容易接触、好说话,这是巩鹏给人最初的印象。

但是,“真人不露相”。走在钳工班里,每当有人喊他名字的时候,你会立刻感受到他的权威以及多么与众不同。整个单位里,谁见了巩鹏,都会喊他一声:“大师”。

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等等,以及放了满满一屋子的奖状,都足以用来总结巩鹏的成绩。但是,当我在采访中问他,你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时,他的回答让我感到特别意外。巩鹏却说:“我们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工作,但是把一百件一千件平凡的事情,都能把它做到极致,我觉得这是我的一种骄傲。”坚持做一枚导弹上特殊的螺丝钉,这就是巩鹏给自己的定位。

爱工作、爱军工、更爱生活的巩鹏,希望自己每天都快乐。让我们意外的另一件事,是巩鹏之所以称为“大师”的另一把刷子:巩鹏为了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特别喜欢雕刻,他雕的橄榄核、核桃,雕工精美,甚至已经在潘家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此,他特意给自己起了一个“天蓬”的所谓“艺名”。说到为何起这样一个名,他解释到:他看重的,就是猪八戒这种平平凡凡、快快乐乐、关键时刻能起作用的特质。

你说巩鹏普通吗?我一定会告诉你,太普通了,普通到扔进人堆里肯定找不出来。但看过节目后,你会认为他普通吗?你一定会告诉我,他太牛了!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人

记者:李欣

我这次拍摄的“大国工匠”是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的钳工张新停,36岁成为高级技师,38岁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他的工作是制造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专业术语叫“工装”,用它们给弹药从零部件到总装完成后的各个环节把关,使它们能够完美地达到设计要求。

追求完美,见不得瑕疵,这是所有工匠都具有的品质。张新停不善言辞,但他却拍着胸脯说,“我自己心里有一个标准,活儿能做多好就往多好的做”。张新停心里的这个标准是什么?他的儿子,一个16岁的少年对自己老爸更为理解:“我老爸不需要追求完美中的完美,做的这个活儿只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国家”。正是心里有国有家,他们摸着自己的良心,每天自己跟自己较劲,日复一日地创造着奇迹。

工作中,张新停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人;生活中,他对父母,对爱人、对儿子满怀深深的爱,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不能全力照顾他们,但是我清楚地感觉到了,他在全力以赴地去承担起儿子、丈夫、父亲的重任。

身为儿子,他对父母的爱里有对老人的疼惜、照顾,也有做儿子的撒娇,拍摄他给父亲理发时,旁边的我再也忍不住,落泪了。在家里,他穿上花围裙,做饭炒菜,还一定要我们尝尝他的手艺。

张新停就是这样一个爱着国家、爱着亲人,对工作、对生活勇于担当,充满了热情的大国工匠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这个工匠不一样

记者:张雷

阳光开朗是我对李世锋的第一印象。在没见到他本人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工匠”的印象还是那种生活上不拘小节,满头大汗、满手老茧的手艺人,而李世锋不一样。

在他家里我们看到了一尘不染的地面和讲究的茶道、名家的书法绘画和从各地旅游时带回来的特色纪念品,甚至,他还会和我聊电影《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中的笑点。爱笑爱美爱生活,可能是这位可以用一把榔头将飞机钢板加工精度控制在0.02毫米的“大国工匠”的另一面。但李世锋认为,这些都是相通的,一个不爱生活不追求品质、不讲究完美的工匠只是一个“工匠”,和大师还差很远。

采访中,我问李世锋“如何理解工匠精神?”

他说,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对极致和美永不停息的追求和努力。可以做到100分的题,就是99.9也不能交卷。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我们的工业、我们的国防不可能不强大。

▲ 点击图片查阅本期节目内容及视频

“把自己想象成一台机器”

记者:郑连凯

采访洪海涛,并不像预想的那么顺畅,他对于交流有一种天生的隔阂感,他甚至认为,正因为自己不爱表达,才成就了一身的手艺。

沉默寡言的特点,于他或许是技艺的源泉,于我,就是创作的死穴。我曾经和他开玩笑说,你介绍完之后,感觉这活儿不像你干的,他苦笑着说,对不起,我就这样……

他是军工子弟,从小向往军营,他是航天技术能手,掌握着导弹点火孔的精细打磨技艺,能把导弹部件打磨到0.01毫米的精度。这些让同行竖大拇哥的手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的车床上:用机床生切鸡蛋滴水不漏、软切钢丝分毫不差。在那个瞬间,他是自信和从容的,但离开车床,面对采访,他经常手足无措。

或许他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台机器,只有在机器面前他才能找到天人合一的灵感。我们要记录的不就是这种原生态的真实吗?而捍卫这份真实感的,是他用21年时光打磨成了一对巧手和一双慧眼。

作为一名记者,一位见证者,我该记录的正是这份执着,有些木讷的执着。他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份力量,他支撑起的是产业工人肩头的责任,点燃的是导弹升空瞬间迸发的无穷力量。

  

后记:大国工匠,我们缘何选择他们

  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崔霞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主任肖振生听取《大国工匠》第二季拍摄方案的汇报。

△国庆假期期间,《大国工匠》制作团队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后排左起:制片人崔霞、记者张雷、李宁,前排:记者吴杰。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节,“大国工匠”又一次成为网络热词。在这个“工业4.0”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时代,还有这么多人在关注用双手追求极致工艺的“工匠精神”,关注这些脚踏实地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普通人,很是让我感动。

△央视新闻中心经济部副主任姜秋镝(前排左一)、制片人岳群(后排)与记者杨潇(右)一起讨论节目修改意见。

这些年一直负责军工领域的报道,似乎和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血脉相连的感情。2012年,我在报道中认识了认识了用生命托起中国战鹰的军工人——罗阳,我们从未谋面,但罗阳和他家人以及他身边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简单却深入骨髓的中华传统美德:谦卑、律己、为他人着想,在家尽孝、为国尽忠。

△记者李欣(左)采访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的钳工张新停。

军工企业通常座落在远离喧嚣的市区,甚至大山深处,这几乎产生了一种类似于保鲜盒的效果。在飞速发展的工业时代,高产量、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成为制造业的主流,这些军工人似乎成了“非主流”,而且他们是沉默的。五一期间《大国工匠》第一季的每一集节目的评论中,就有网友对此不理解,“都什么年代了,还需要用手工操作,真是太落后了”。

△记者张芊芊(中)采访“军工绣娘”潘玉华。

但这一季,我们又把目光聚焦在了这些“非主流”身上。这一季的 九个人物,是“9·3阅兵”主力装备背后的关键人物,他们或为战机制造零部件,或为导弹制造壳体,或为坦克焊接钢板……这些人常年默默无闻,甚至他们的岗位都鲜有人知晓。

△为不影响拍摄,记者王凯博(中)采访“雕刻火药的人”徐立平时,蹲下用话筒收声。

为导弹发动机雕刻火药药面的徐立平,从事着一个火花就可能失去生命的高危工种长达28年,只因母亲一句“没有国何有家”的教诲;焊工卢仁峰,攻克了高强度钢板焊接开裂的难关,让阅兵场上的装甲方队不仅威武,而且能够经得住实战的考验,而大家并不知道,他带着一只残缺的左手在焊接岗位坚守了三十余年;给歼-15舰载机生产标准件的方文墨,手工加工精度超过数控机床,突破了教科书上人类手工加工能力的极限,背后却是他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苦练;铸造导弹舱体的毛腊生,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基地里和砂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不善言谈的他把所有的心声都吐露给了不能说话的砂子……

△采访卢仁峰之前,记者吴杰(右二)与摄像王俊凯(左一)一起讨论画面构图。

九位工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生命中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国防事业,都有着把自己的技艺,乃至生命都献给国家的决心,都有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

△为拍摄到方文墨给零件钻孔的画面,摄影师鄂晓峰不断调整拍摄角度,画面右侧为记者文为明。

△记者郑连凯(右)在生产车间里对话洪海涛。

正如我们在节目策划之初写到的: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这些”铸剑者“虽然背上没有刺着“精忠报国”,但在他们身上透射出来的是忠诚、奉献、专注、踏实,诠释的是这个时代的价值灯塔。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周庆安

主编/张竣

记者/央视新闻频道“大国工匠”报道团队

编辑/李伟

精忠报国,匠心筑梦,向平凡而不普通的“大国工匠”致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什么是 “大国工匠”?  工匠  工匠词条  大国  大国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