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人口老龄化:和你有什么关系?

2020年,中国新生儿出生率跌破10‰,仅为8.52‰,创下了43年的最低值。即使是我们平时嘲笑老龄化、少子化、低欲望社会最严重的日本,去年的出生率都有13.4‰,高于中国的8.52‰。

新生人口数量的下降,意味着未来年轻人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很可能还会出现人口的负增长。而同时,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逐渐升高,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深。

有人问,人口老龄化和我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很多人对此还没有直观的感触,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如果不提早做好准备,影响一旦降临在个人头上,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那么,关于人口老龄化,我们到底需要了解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著名商业顾问刘润老师这篇文章讲透了。

作者:刘润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01、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

中国人民银行在一份报告里提到人口的重要性时说:“如果把价格比作汽车,那人口就是邮轮。”

是的,人口这个慢变量就像是邮轮,而且是万吨邮轮。它体型太大,开得太慢,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你甚至无法察觉它在移动。当你意识到邮轮在动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出发很远了。

那么,这艘邮轮正在怎么动,又出发了多远呢?

2021年5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正式公布。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人口普查得到的一些数据反映出来的人口变化趋势。

增速放缓:年平均增速从0.57%下降到0.53%。

男女均衡: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8.1下降到111.3。

家庭缩小:户均人口从3.10下降到2.62。

流动明显: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亿,较2010年增长了88.52%;跨省流动人口约为1.25亿。

城乡转移:城镇人口约为9.02亿,乡村人口约为5.10亿。

人口集聚:东部人口上升了2.15%,西部人口上升了0.22%,中部人口下降了0.79%,东北人口下降了1.20%。

少子继续:总和生育率为1.3,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

老龄加深:60岁以上人口约为2.64亿,65岁以上人口约为1.91亿。 劳力减少: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从10.06亿下降到9.68亿。

素质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08年上升到9.91年。

但是,我们稍微整理一下就会发现:

“增速放缓”“男女均衡”“家庭缩小”这三组数据,是关于中国人的“生命”状态的,比如能不能找到另一半,如何组成家庭等。

“流动明显”“城乡转移”“人口集聚”这三组数据,是关于“生活”的,比如人们选择在哪里生活,靠什么生活,和谁一起生活等。

“少子继续”“老龄加深”“劳力减少”“素质提升”这四组数据,是关于“生产”的,比如有多少人需要工作,养活另外多少人,用什么方式等。

我们着重来看看生产,而和生产最相关的是人口结构。

图2是1950年、2019年和预测的2050年的中国人口结构图,数据来自联合国。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里,对它进行了分析。

人类的生命分为三段,分别是少年、成年、老年,其中,只有成年期能工作,能生产。

所以,人类社会几千年的运行方式都是:成年人工作,养活老年和少年。这就是所谓的“上有老,下有小”。

图2 1950年、2019年和预测的2050年的中国人口结构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

所以,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这三段人口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和绝对数量关系这两者相比,相对数量关系更重要。这个相对数量关系就是人口结构。

1950年,中国人口结构是金字塔形,老年人占比少。所以,它的净消耗可由源源不断的、庞大的中间成年劳动人口的净产出来支撑,因此,人口不是经济增长的威胁。

但此时,高出生率导致成年人要养的孩子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增长。

但是,到了2019年,中国人口结构变成了长方形。随着老年人的比率越来越高,GDP(国内生产总值) 增速持续下降。

生育率虽然持续下降,但在这阶段表现出来的作用是不用养那么多孩子,所以负担小。而且,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量人口仍处在工作阶段。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仍然能够保持6%左右的GDP增速。

那么,2050年呢?

如果没有巨大的调整,中国人口结构将变成倒金字塔形。上面净消耗的老年人口,加上下面净消耗的少年人口,可能会接近中间净产出的成年劳动人口。社会总消耗巨大,这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你现在应该理解为什么要多生了。

如果我们把连续若干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叫作“婴儿潮”的话,1949年后我国有过三次“婴儿潮”。

第一次“婴儿潮”是1950~1958年,年均出生人口达到2077万;

第二次“婴儿潮”是1962~1975年,年均出生人口达到2583万;

第三次“婴儿潮”是1981~1997年,年均出生人口达到2206万。

其中,第二次“婴儿潮”是单年出生人口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的年份出生人口甚至接近3000万。

中国现行的退休政策是,蓝领女性50岁退休,白领女性55岁退休,大多数男性60岁退休。那么第二次“婴儿潮”的起点也就是1962年出生的那些婴儿,什么时候全面退休?2022年。

也就是说,从2022年开始,连续14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口退休,“婴儿潮”变为“退休潮”。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14%为轻度老龄化,14%~20%为中度老龄化,20%~40%为重度老龄化。

其实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轻度老龄化了。到2022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

而与退休人口增加相对应的,是劳动人口在大幅减少。

我去广东一家制造业企业调研的时候,他们跟我说,过去从不缺人,想要招人了,就让保安在门口贴一张告示,大喊一声“我们现在缺人了,谁想来”,大门外就会站满了想要工作的人。

为了保证公平,保安又喊一声“大家都把身份证从大门口扔进来”,于是,上百张身份证哗啦啦地往里丢,保安随机捡三五张身份证,这几个人就是通过面试的幸运儿。那些运气不好的,很抱歉,下次再来。

现在呢?他们摊摊手告诉我,根本无人可招。

你有没有注意到,过去这些年,各大城市纷纷放开自己的户籍政策,变得特别友好。郑州、宁波、珠海、南京,甚至上海、深圳……每个城市都拼命想让人才落户。

如果详细列举的话,这串名单很长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城市加入这一轮“抢人大战”。过去是户籍保护,“不让你进”;现在是大门敞开,“求着你来”。

有人说这是城市的房地产经济受到打击,想为城市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和活力,让年轻人多买房子。其实,放大来看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是人口遇到巨大挑战,年轻人越来越少。

经济发展要靠人创造,没有人是万万不行的。全国各地的“抢人大战”,让我们意识到劳动人口的稀缺。

劳动人口供给大大减少,退休人口急剧增加,我们把这两个变化叠加在一起看,会发现另一个惊人的事实:

大约10年后,如果总人口没有太大变化,那么中国将从一个9亿人工作养活5亿人的国家转变为5亿人工作养活9亿人的国家。

是的,我们的人口抚养比即国家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会从9∶5变为5∶9。

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一对夫妇可能要养活12个人,不但要养活夫妇自己两个人,还要养活两个孩子、双方的父母,以及在世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一个国家,5亿人可能要养活9亿无法工作的人。一个家庭,2个人可能要养活10个无法工作的人。

今天9亿人给5亿人发养老金已经很吃力了。比如,据新京报报道,黑龙江省的养老金账户已经“穿底”,亏空高达200亿元。那么,未来5亿人给9亿人发养老金,你觉得应该怎么发?

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9亿人背着5亿人,坚持一下,没问题。明天5亿人背着9亿人,怎么背,就需要真正的大智慧了。

02、“活力老人”计划

面对深度老龄化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进化论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学”,我们来看看地球上那些比我们更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进化出了什么参考答案。

美国是201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但在此之前就经历过人口抚养比超过1∶1的阶段,一半的劳动人口抚养另一半非劳动人口

美国采取的做法是推行所谓的移民政策,比如开放大学,从全球招生,再如向全世界开放移民。

日本是199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的,距今已经20多年了。日本是怎么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呢?

日本尝试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措施。

关于“少子化”,日本尝试过生孩子就给钱,生孩子就放假,增加保育措施,甚至制订了海外移民计划;

关于“老龄化”,日本尝试过延迟领取退休金,提高个人医疗费比,退休再就业等。

有些措施是有效的,有些效果则不明显。而在所有这些措施中,有一项措施的效果越来越突显,这项措施就是“活力老人”(Power Senior)计划。

今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7岁。很多科学家、医学专家告诉我们,由于科技的进步、医学的进步,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3个月的速度快速提升。最终,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可以提升到100岁甚至120岁。

如果人们普遍能活120岁,你60岁退什么休啊?你退休了,那无处安放的活力怎么办啊?

60岁依然活力满满的老人,是“活力老人”。

去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出租车行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贵”。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年少无知,从机场打车去酒店,走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脸色就白了:打车费换算成人民币已经有1000多元了。

日本出租车行业的第二个特点是“老”。我第一次遇到的司机是位白发苍苍但动作矫健的老奶奶,她要给我拿行李,我吓得赶紧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来。”

日本的出租车司机都很老,有多“老”呢?据2020年日本总务省统计,日本汽车修理工的平均年龄是36.8岁,工程师的平均年龄是38.5岁,而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年龄高达59.4岁,接近60岁。

为什么?这就是“活力老人”计划的结果。把开出租车这些相对柔和的活儿留给这些“活力老人”,然后把稀缺的年轻人释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需要创造力,更需要旺盛精力的工作。

2021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老年人就业稳定法》,明确企业主有义务确保员工可以工作到70岁。你愿不愿意继续工作,是你的自由。但是如果你想继续工作,企业有义务帮助你。所以,“35岁劝退”这样的事情在日本是违法的。

现在,日本依然在工作的活力老人越来越多。根据日本内阁府发布的2021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2020年,日本60~65岁的老人有71%在工作,65~70岁的老人大约有一半(49.6%)在工作。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不管愿不愿意,有些老年人可以干的活儿、柔和的活儿可能都会慢慢从年轻人手中移走。

为什么?因为年轻人一定会越来越贵。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退休潮”,我们要尽早学会如何用好“活力老人”。

比如,专车司机这样的工作可以让老年人来做。如果年轻人开车,他就不能去修车,不能去造车,不能去设计车。

为什么打车的费用越来越贵,但专车公司还说自己不赚钱?因为用的是年轻人。也许,专车公司赚钱的希望就在这些活力老人身上了。

客服中心可以多聘用老年人。

水电煤公司、移动通信公司还有各大品牌都有很大的呼叫中心,动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现在这些呼叫中心里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接受培训,然后上岗,再到被气哭,最后离职,这导致很多呼叫中心投诉率和离职率双高。怎么办?用活力老人。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经历了60年风雨,还有什么可生气的?早就耳顺了—“孩子,别着急,慢慢说。我有的是时间。”我想,投诉率、离职率都会下降。

银行柜员也可以让老人来做。

以前我看过一个劳动技能比赛类的电视节目,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展示了一项绝技—数钱,她的技能令人叹为观止。最后,她获得了冠军,接受采访时她说:“我要把这项绝技传下去。”

我的钱包里有500元现金,已经放了三四年没动过了。现金用得少了,数钱这项技能再炫目,也已经不重要了。把做柜员这件事交给活力老人吧,慢一点没事,正好可以让老人们活动一下筋骨,延年益寿。

还有空乘人员也可以由老人来做。

我在微软工作的十几年里,频繁地飞美国。微软总部在西雅图,所以我坐得比较多的是美国西北航空的航班,后来叫达美航空。中国的飞机上都是年轻漂亮的空姐,但是美国的飞机上却大多是空奶奶、空爷爷。为什么?

因为越来越贵的年轻人不断流向利润更高的行业。所以,中国的航空公司也许可以开始一项“退休空姐返聘计划”,这可以同时提升服务水平和利润。

研究完这部分,我非常兴奋。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的退休生活,我想好要怎么过了,我要发挥余热,把年轻人从这些工作里释放出去。

03、这将是一个科学家创业的时代

逐渐释放出来的年轻人该去做什么呢?好好发挥良好教育带来的素质优势,提高生产率。

什么是生产率?

我们先来看一个公式:总财富=劳动力×生产率。

一个社会所能创造的总财富等于劳动力总量乘以每人所创造的财富。其中,“每人所创造的财富”就是生产率。

如果有8个人,每人每天能做9个馒头,那么,一天总共能做72个馒头。“8个人”就是劳动力,“每人每天做9个馒头”就是生产率。

劳动力和生产率,哪个更重要?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5年往前50年,全球经济的增长来自劳动力和生产率的双增长。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全球劳动力每年增长1.7%,生产率每年增长1.8%。你不要小看这1.8%,这个数据相当于如果50年前一个人每天可以做10个馒头的话,现在可以做24个馒头了。

但是,从2015年开始往后50年,麦肯锡预测,劳动力增长会放缓到每年0.3%。所以,如果想保持总财富增长的速度和以前一样,生产率必须提升到多少?

我帮你算好了。3.2%。

生产率从年增长1.8%到年增长3.2%,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劳动力增速下降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必须提高生产率。可是,我们的生产率有提高的潜力吗?

我们来看安永咨询(Ernst & Young)在2010年发布的世界主要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数据。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美国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大约为7万多美元/人,但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却是 4000美元/人,只有美国的约5%。

这一定会令很多人感到沮丧,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数据也令人振奋,因为这说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对冲中国的老龄化。

怎么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几乎只能依靠一个东西:科技。

所以,这将是一个科学家创业的时代。

就像科技投资人王煜全老师所说:“最好的企业家拿到最先进的科技专利,找到最具行业洞察力和执行力的人一起合作,找到最好的协作企业共同开发。在这个领域,将会诞生下一个时代BAT。”

图3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安永,世界银行。

我有个朋友叫郝景芳,她是一位科幻作家。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一个活动,我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她说她最近在访谈很多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他们都在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中科院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毅,他研究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类脑智能”。

人工智能虽然下围棋很厉害,但是在绝大多数地方智商可能还不如一个3岁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模仿人脑,去构建“类脑智能”呢?

今天,曾毅教授已经可以做到让机器人站在镜子面前,然后用激光笔打在机器人的脸上,机器人知道是打在了“我”的脸上,而不是其他长得一样的机器人的脸上。这个对“我”的认识,是绝大多数动物都做不到的。

比如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陈晓苏,他研究的方向是脑机接口。

如何能在不侵入大脑的情况下读取你的脑电波?这项技术,他们的设备和算法现在全球领先。

但是,读脑电波有什么用呢?可以治病。癫痫和帕金森病是两种典型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但是药又有副作用,如果能把脑电设备做得便携,就能减轻全球6000万患者的痛苦。

比如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季林红,他研究的方向是机械骨骼。

什么是机械骨骼?就是在人体外建一套比人类骨骼更强,还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力量系统,下骨骼负责跑跳,上骨骼负责抓取。

这有什么用呢?我们都说快递和外卖小哥不容易,搬着一箱水送上7楼很累。那怎么办?外骨骼系统就可以帮助他们。

看到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我突然觉得很温暖。科学家是中国的脊梁。

类脑智能、脑机接口、机械骨骼,难吗?当然很难,甚至不可思议。但是,所有理所当然的现在,都是曾经不可思议的未来;所有现在不可思议的未来,可能都是明天理所当然的现在。

感谢郝景芳记录着他们的故事,而他们的故事应该成为这个时代传诵的故事。

04、第三次人口红利,是高素质人口红利

人口问题决定着过去的发展,左右着未来的进程。

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的突围腾飞,很大程度上是享受了人口红利。而现在,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红利逐渐消失,拐点越来越近。

是的,我们会面对挑战,也会经历阵痛,但有人说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我却不赞同。

说这话的人看到的是“危”,却没有看到“机”。在我看来,中国至少有三次人口红利,第一次即将结束,第二次正在经历,第三次徐徐展开。

这是属于中国独有的“历史机遇”。每次红利里都蕴藏巨大的商业机会,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一次人口红利,我称之为“供给侧人口红利”,也是大众、媒体、专家最常讨论的内容。

中国最大的一批人口大约是1962~1975年出生的。在这一波生育高峰里,中国一共出生了多少人口呢?约3.7亿,占今天中国人口的26%左右。

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这批人正年富力强,成为建设的排头兵。

这一代人大多数穿梭在车间和厂房,他们勤奋努力,忍受着还不成熟的、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命运。

彼时的中国,“用市场换技术”,依靠着供给充沛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发展中抢到位置,成为“世界工厂”。

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以联想、海尔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他们用一锤子、一榔头的努力和毅力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用一代人的青春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这群人创造了怎样的辉煌?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5%,其中相当长一段时间,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

第二次人口红利,我称之为“消费侧人口红利”,这是被部分人忽略的内容。

伴随着医疗技术、卫生健康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即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出生率也高于死亡率,人口一直在不断增加。时至今日,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

而那些当年奉献青春的人们慢慢长大,从生产第一线成长为中层管理者甚至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积累,开始享受生活。

正是这些被吐槽、被嘲讽的中年人,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但依然做着独特的贡献。

以这些人为代表的14亿多人,在消费侧贡献了巨大的能量。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

2018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是3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相当于5.76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6.04万亿美元,非常接近。

而2019年上半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这反映和验证的是,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潜力还未被完全挖掘出来。

如果说第二次人口红利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前半段也许是“粗放型消费”,就是人多、“买买买”,后半段则是“精细型消费”,从追求功能到追求体验和个性,这是品质企业的福音。

我们会有新流量、新渠道、新产品、新品牌,这些都会带来新机会。

14亿多人还有什么绝对不能被忽略的能量?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互联网崛起。

互联网的发展严重依赖以人口规模为基础的“网络效应”。越有价值,用的人越多;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大潮成为时代主流,但是真正放眼世界,似乎只有中美两国在真正意义上抓住了最大的互联网发展机遇。

为什么?

美国有大约3.3亿人口,这是他们发展互联网的用户基数,接着依靠互联网的连接和效率,打破国与国的界限和藩篱,最终可以服务整个“英语世界”。像Facebook、谷歌等公司的产品,在全世界拥有数十亿的用户。

中国依靠14亿多人口,也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效应,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抢到一张船票,航行远方。

那其他国家怎么办?靠自己。只能看自己有多少人口了。比如日本,只有1.2亿人口;比如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它们的互联网就相对很不发达。

而在中国,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早已超过12亿。12亿,比美国、日本、德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一倍。

消费侧的人口红利,让那些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从默默无闻变得家喻户晓,马云和马化腾是这个时代的代表。阿里巴巴、腾讯,在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占据两席。

前面提到的,是两次人口红利分别带给我们的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错过了,那么,未来呢?

有人说,现在人口问题已经足够令人担忧了,哪里还有机遇?其实,当我们对上一代人致敬和感叹时,难免悲伤甚至悲观,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下一代时,会惊喜地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值得期待,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因为我们依然有人口红利,第三次人口红利—高素质人口红利,我们依然有机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为834万。

倒推一下,按照22岁大学毕业算,那么他们大约在1997年出生。1997年中国新出生了多少人口?大约1445万。

834/1445≈57.72%。这也意味着,这一代年轻人有一半以上都读过大学。

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培养了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识字率很低的情况相比,现在我国的基础知识结构有了巨大提升,国民素质也越来越高。

中国目前一共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约1亿人。

1亿人,是什么概念?前面提到,日本人口总共1.2亿,德国人口总共8000万。它们几乎倾举国之力,也才相当于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

而随着中国大学继续扩招,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预计在203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超过2.5亿。

未来中国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低成本制造业,而是在真正的技术创新领域。

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企业是华为,而下一个华为,又会是谁?

我其实特别高兴,看见今天中国有很多企业试图抓住高素质人口红利,准备突围。

旷视、依图、商汤、码隆、中科慧眼、飞步、Momenta、深鉴……这些企业的创始人都非常年轻,这些企业本身也青春洋溢。

而还有一大批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贡献,享受时代的红利。

有个小姑娘叫金烨,是一个“厂二代”。她家在南通经营一家工厂,主营业务是服装代工,给lululemon、SKLZ、TRX这些品牌代工。

她学的是设计,本科就读于上海交大,后来到美国奥蒂斯艺术与设计学院读硕士。

她本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但是她母亲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让她回来帮忙。于是,90后的金烨毫不犹豫地飞回了南通,帮助母亲打理工厂。

接手工厂后,金烨立刻对家族工厂进行了革新。代工厂的核心是高品质、低成本,但中国人工成本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保持低成本?金烨一直在思考。

金烨家工厂里有45台注塑机,这45台注塑机满负荷运转时,需要45个工人,这45人的成本逐年增高,导致工厂的竞争力下降。怎么办?

她开始实施“机器助人”的改造。经过三轮改造后,工厂的生产线上只需要10~15个工人了。

现在,金烨正在进行第四轮改造,改造完生产线上将只需要3~5个工人,接近全自动化。

但是有些工作是无法做到全自动化的,比如缝纫,于是金烨就对其进行半自动化改造。对那些完全不能自动化的工作,金烨采取的方法是到柬埔寨开分厂。

就这样,金烨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利润。

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但机器可以助人。当高素质的年轻人走上重要岗位,再加上机器人的帮助,我们就有机会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生产率。

像金烨这样的年轻人,正是第三次人口红利的新机遇、新希望。

所以,我们逐渐从供给侧人口红利,到消费侧人口红利,再到高素质人口红利,谁看得见,谁能抓住,谁用得好,谁就有机会。

改革开放40多年,是洼地经济。红利成海,“下海”就能赚钱。

万物互联20多年,是平地经济。万物结网,“连接”成就枢纽。

未来科技10年,是高地经济。科技登高,“爬坡”才能制胜。

05、要关心年轻的劳动力,也要关心老去的老年人

企业在寻找尚未出生的顾客,社会在寻找尚未出生的人才,国家在寻找尚未出生的公民,年轻的人口的确重要。但那些逐渐老去的人们,同样重要。

站在这些老年人的角度看,他们想要什么?我们的父母想要什么?甚至大部分70后、80后的人们想要什么?

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想要的是不孤独、不生病、不掉队。想要满足这三点,却需要多方的努力。

养老金、社会福利等问题,是国家的事情。专家们在提建议,政府也在想办法。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更靠近老年人的个人、社区、商业可以做点什么。

1.个人应该做什么

在日本,不同养老方式的比例大致是“9631”—96%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3%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1%的老人选择在养老院养老。

未来的中国可能也会是这个比例,而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大部分是“421”—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和1个孩子。说实话,压力不小。

所以很多人非常拼命,加班、熬夜,写报告、做方案、谈客户,吵架、扯皮,直到用签字笔在合同上签下名字,一笔单子终于谈成了,才稍稍缓口气,因为能给家人稍微安稳点的生活了。

确实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才更能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这很好,拼命努力,拼命存钱,是我们的责任。

但也许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因为大部分待在家里的老人看不见你签单后的庆祝,也听不见你胜利后的欢呼,他们想听见谁的声音,也许只能打开那台破旧的收音机;想看见谁的样子,也许只能翻看泛黄的老照片。

身体健康,心理孤独,可能是老人们更大的问题。

有一句话,我看完后特别有触动。老人们的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孤独,像关节炎一样疼痛。”

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捐献一点自己的时间吗?一个月有30天,也许有4天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就足够了。

2.社区应该做什么

有一个故事,我一定要和你分享。这个故事来自浙江嘉兴图书馆。

嘉兴是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嘉兴图书馆是一家地级市图书馆,但它们的做法却真实、珍贵。

嘉兴图书馆有一个课程是专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如果一个老年人会用智能手机,那么他就能网购、打车、看新闻、看电影、和别人视频聊天……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除此之外,嘉兴图书馆还教这些老年人如何制作电子相册,比如,如何拍照,如何添加文字,如何添加喜欢的音乐,如何进行简单的剪辑……

学会了这些,他们就能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这是老年人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方式。

老年人总是担心自己迟钝和笨拙,害怕自己被边缘化和成为被抛弃的那一代人。他们有时候距离这个世界过于遥远了。

而失去对时代的感知,也就失去了对未来的参与感。所以,别让文化认知上的代沟成为老年人的一道无法跨越的天堑。

浙江嘉兴图书馆在2019年差不多组织了160场讲座,吸引了上万人次年龄从60岁到89岁不等的老人参与,帮助这些老人们参与到这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这里,馆员们不会觉得“烦”,老人们也不会觉得自己“笨”。

这并不难,花点时间,有点耐心,也许都能做得好。

3.商业应该做什么

不孤独、不生病、不掉队,对应的解决方法是陪伴、健康和自我实现。但是,这不仅仅需要个人和社区的努力,更需要专业的商业力量。

很多人一提起“银发经济”,就会立马想到养老地产,盖房子、建养老院。这当然没错,不过可能想得太粗糙了。

老年人的需求,是分层的。

比如50~70岁,他们需要的可能不是养老院,而是保持健康和活力。

有一组数据:银发人群平均一年要买4次运动装备;京沪阿姨们每年平均要出游3次;在很多城市,老年大学的报名人数是招生人数的4倍;中国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有近10万所……

这些老人们会到处旅行,会再上一次大学,会再创一次业,甚至会再结一次婚。

而70~80岁的老年人,他们的身体慢慢老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他们的核心需求,可能是有专业的可穿戴设备和必要的轻度照护。

到了80~90岁,他们可能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经常生病,也许还要去医院进行手术。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医疗机构。

而等到90岁以上,他们可能迎来了自己的“百岁人生”。无论最终是病故,还是自然老死,他们需要的是跨越一个世纪的临终关怀、一个慰藉,是有人告诉他们如何优雅地别离。

随着老龄化逐渐到来和加深,社会的需求在变化,机会也在变化。

未来这是多大的需求和机会?数十万亿的市场。所以,需要更专业的商业力量加入。

以刚刚提到的养老地产为例,我们需要思考和改进的还有很多。

比如,小区的电梯可以推进能让老人平躺的推床吗?

比如,卫生间给老人的扶手是根据人体高度和最省力的发力方式设计的吗?

比如,浴室里的地板、洗手台的尖端,对老人足够安全吗?

比如,厨房的台面足够低吗?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能轻松料理吗?…………

这些问题都需要商业的力量帮助解决。

还有适老化改造,从企业角度能否做出一些贡献?能。

适老化不等于字大,“老人”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老”是一个听觉、视觉、触觉、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各种能力逐渐弱化的过程。

如果你有过教父母用手机但怎么都教不会的体验,你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其实,你的父母之所以学不会,并不是因为手机的字体不够大,而是因为手机上的App没有从设计逻辑上“适老化”。

比如有些老人的口音很重,说不好甚至不会说普通话,所以,Siri、小爱同学这类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引擎根本听不懂他们的话。

再如,有些老人不理解什么叫“返回”,不明白手机里的“Home”键在哪里。这些问题通过“字大”是无法解决的。这同样需要商业的力量。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创业者的机会。

我母亲曾经发给我一个视频,视频的背景音乐是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我的照片在花团锦簇中旋转着。我当时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她用一个叫作“旋转相册”的App做出来的。

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App,但它在老年人中非常流行。这就是你没见过但真正适合这个时代的“新物种”。

有人说,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分别是战争、饥荒和瘟疫,现在我们又面临第四个难题—老龄化。

老龄化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医疗、餐饮、房地产等各行各业都会发生深刻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照顾和帮助这些老年人,所有事情都值得重做一遍。重做的速度也许要更快,因为变老的速度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我们总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社会也有可能是一瞬间变老的。

因为变老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看看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自己,也许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政府的事情,我们交还给政府。

商业的事情,我们交付给商业。

社区的事情,我们交回给社区。

个人的事情,我们需要好好交给自己。

除了关心未来的孩子,也要关心衰老的父母,也许还有我们自己。

关于作者:刘润,中国著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微信公众号“刘润”主理人,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前战略合作总监,曾任百度、海尔、中远国际、五源资本、康宝莱等,现任腾讯、恒基、尚景家居、云汉芯城等多家知名企业的战略顾问。著有畅销书籍《底层逻辑》等。

本文摘编自《进化的力量》,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口老龄化:和你有什么关系?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科技

 从李子柒事件,看网红和MCN机构...

口述 / 刘 润李子柒断更的三个多月里,关于她和杭州微念的故事被反复书写。最近,一纸诉状揭开了迷雾一角。李子柒把她所属的杭州微念和老板刘同明告上了法庭。双方从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