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和发展困境分析

一、中国零售业发展概述

1、网购额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额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的高速发展,网购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2014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7%,2015年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2.88%,其中网络实物商品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达到10.8%。随着网购比重的不断提高,产生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2014年和2015年网购额已经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额持平。2016年1月到7月,全国网上零售额26268亿元,同比增长27.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1239亿元,同比增长26.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6%,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只有10.3%,增加额为17085.65亿元,网购额大大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额。相关数据可下表。

图表:2010-2016年7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网络零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研普华数据整理

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即每年的网购额可以满足新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需要,理论上现有的实体零售业总量不需要再增加了。这种状况在上海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可参见下表。

图表:2010-2016年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网络零售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局、中研普华数据整理

从2013年起,上海每年的网购增加额甚至超过了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额,这就是说不考虑之前实体商业过剩的情况,仅每年新增的网购额就足以吸收当年全部新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且还绰绰有余,实体商业的存量将受到网购更大程度的侵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零售中商品类交易的增加额也已经接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额,这对实体商业的挤压更加直接。具体见下表。

图表:2011-2016年6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额与网络零售额增加额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局、中研普华数据整理

每年网购的增加额超过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额,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总体上,实体零售业面积不仅不需要增加,反而需要减少。这可以用来解释实体零售业越来越不景气的原因。

2、实体零售业面临产能过剩

统计表明,中国每天有19.6%的消费者在通过网上购物。上海网购额中商品类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2015年为22.3%,2016年上半年为21.6%。北京2015年两成左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自于网店,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5%。网购的快速增长不仅在于其本身特有的优势,而且在于其能够吸引消费者产生额外需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网购用户线上消费中有78%是对传统线下消费的替代,而其余的22%则是受网购刺激而新产生的。

现实中,网购的繁荣对实体商业的冲击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据贝恩与凯度消费者指数统计,2014年中国家庭光顾大卖场的次数同比减少5%,且单次购物件数也有所下降。在上海,与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业态中超市和大卖场都呈下降趋势,且超市的下降尤其猛烈,这可由下表略见一斑。2015年开张的上海最亮丽的新世界大丸百货首年经营亏损巨大,吞噬掉了母公司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的利润,净亏损4亿多元。

图表:2016年6月上海三大业态销售额和网点数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数据库

然而,当前实体零售业销售与网点数量的下降不能仅仅归咎于电商的冲击,也与其多年以来自身发展的失控有关。

商贸领域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是因为商业房地产投资过热,另一方面是因为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大量重复建设。例如,一些市、区、县政府不顾当地购买力实际,把原有商业推倒重来,建设大型商业中心、购物中心,计划引进若干世界著名品牌,若干国内外零售巨头等。商务部要求各地制定商业规划的初衷本是为了推动商业的科学健康发展,结果却被一些地方政府当作建设商业政绩工程的工具,商业规划使政府的意图得到了看似科学的包装,使商业面积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二三线城市的商业规划在房地产热的影响下,夸大了居民人数,把周边地区的居民购买力纳入了本地的商业规划,把商业的盘子做得很大,且各城市的商业发展规划基本上都没有考虑到网购快速增长这一因素。

商业设施的猛增使得很多城市的零售物业空置率超过了6%的警戒线。2015年上海市大型商业设施空置率在中心城区为5%~7%之间,非中心城区高达25%。

在总量过剩的前提下,部分业态已经严重偏离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百货商店,定价虚高,生意清淡,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形成了恶性循环。近年来,百货商店是关门歇业最多的一个零售业态。许多百货商店顾客寥寥,入不敷出。由于百货商店一般都实行场地出租模式,进场的经销商分担了商场的亏损,使之仍然能够勉强支撑,但由于缺乏人气,一旦租约到期,租户迁出,关门的概率很大。

流通领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些过剩产能中是否有些属于僵尸企业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与对策》指出,在僵尸企业占比最高的5个行业中,商业贸易类企业排在第4位,僵尸企业占该行业企业数量的28.89%。

3、零售业结构调整加剧

在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实体商业的结构性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业态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变得更加激烈,零售业面临着较大的结构性调整。

(1)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化,购物中心去百货化

在当前零售业总体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两大业态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态势。其中,购物中心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全国已经拥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且购物中心建设的热潮远未结束。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的预测,从现在起到2025年,中国还将有7000家购物中心陆续建成开业,届时中国内地的购物中心将超过一万家。

2015年,上海购物中心总量已经达到148家。尽管商业面积已经过度饱和,但新的商业设施仍然在不断建造中。2016年,上海预计有88个大型商业项目投入使用。在零售业其他业态受到巨大冲击的形势下,集购物、餐饮、休闲误乐为一体的购物中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业态结构的调整,具有包容性发展的优点,并成为当前时尚生活方式的一个载体。但是,购物中心的过热发展已经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不排除其今后几年会出现严重过剩的局面。

2015年,全国百货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下降者占60%,净利润下降者占69%。2016年,全国百货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继续双降,占比分别达到了75%。百货业态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各地大型百货商店关店消息频传。万达2015年宣布将陆续关停全国45家百货门店。整体来看,百货商店无论怎样搞促销,无论怎样推广会员制,都难以挽救其颓势。

身处困境的百货商店开始积极寻找出路,向购物中心转型被视为最好的选择,于是一大批百货商店升级成为购物中心。有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拓展的百货企业中转型为购物中心的比例高达42%,如王府井百货、天虹商场、新世界百货、久光百货、上海百联,而新建的购物中心不再规划百货主力店。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化、购物中心去百货化成为当前零售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特点。图1反映了零售业中的结构性问题。

图表:2015年各业态样本店铺平均销售增幅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数据库

上图显示,负增长程度最大的是专业店。由于专业店量大面广,运营成本较低,导致多年来许多专业店无序发展,出现了严重过剩,如服装、鞋类、小商品、家电、建材装饰、家居等。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报告,建材装饰在僵尸企业占比最高的5个行业中排行第三,僵尸企业占该行业企业总数的31.76%。上述情况反映了当前流通领域进行结构性调整的艰巨性,业态结构调整是零售业去产能与适应消费者新的购物需求的重要方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零售业  零售业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困境  困境词条  规模  规模词条  分析  分析词条  
经济

 负利率能否提振全球经济?

中国央行实行名义负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调低利率,有的国家甚至采取了负利率政策。进入2016年,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和地区在...(展开)

经济

 手握10亿用户的零钱通该怎么逆风...

对于腾讯的核心业务,马化腾一直是用“两个半”来概括的,其中的“半个”就是金融业务,这部分原本低调的业务,近期开始频繁亮相。近期微信正式公测了微信版的宝宝产品——...(展开)